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与应对之策

2022-05-30 10:48:04李涵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9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城市

李涵

摘要: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其本质和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为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探究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困境,并从产业、生态、文化、要素等四个方面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以促进城乡深度融合。

关键词: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城市 乡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第一步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激发乡村活力,从而系统、协调地推进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的战略部署,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破解城乡间发展的制度壁垒。当前我国也具备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达20万亿元,人均GDP达1.25美元,已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十四五”期间,党中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我国主要的经济工作重心要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从三产比率看,2021年,我国三产比例为3.4:43.6:53,第三产业占比最大,整体上基本形成“三二一”型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从城镇化水平看,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达到65%,有超过1亿的非城市户籍人口在城市定居,农村户籍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5%,这之间的差距说明农村人口市民化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城乡矛盾需进一步化解。总体来说,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促进城乡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质在于平衡农村与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使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走向城市融合,是中国特色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逻辑

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历程来看,当前中国城乡关系已经进入了全新的融合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匮乏无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较低。在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进行限制的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我国必须快速依靠国内资本获得供工业化发展的原始积累。对此,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所需要的大量剩余,并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城乡关系呈现二元体制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农村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关系有所缓和。但农村的资源汲取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导致“乡村衰败”、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城市与乡村放在同等位置,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共存共荣,这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實践困境

(一)城乡经济融合度较低,产业连接不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乡经济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心任务,为城乡生态、社会、文化及政治等方面的融合提供经济支撑,为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城乡经济融合的关键是要促进城乡产业的融合。目前,在城镇化率逐渐提升的同时,城市集中了整个社会几乎所有的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应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也高度集中在城市。随着城市带来的效益逐渐饱和,边际报酬逐渐递减,必然想要开辟新的领域。而乡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色的产业等优势,若能破除各项要素限制,把城市与乡村的产业融合起来,以城带乡,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定能实现乡村经济的一大跨越。当前,城乡经济融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其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还是面临着严重的二元体制机制的束缚,致使城乡间要素流动受到限制、农村的价值作用被忽视,进而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产业发展一系列突出矛盾问题。其二,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成链效应尚不显著。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以集群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但由于很多地方工商资本不愿下乡,新型经营主体缺乏,农业的生态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供应链体系等服务没有建立起来,因而使农村的全产业链受到制约,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受阻。其三,支撑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未健全。城乡产业融合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把二、三产业都包罗进来,其产业不仅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要满足人们观光、休闲等精神方面的享乐需求,因此,需要一个完整、系统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才能支撑城乡产业园的正常运转。但产业园的地理位置一般在小城镇,其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提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做专门的规划和投资才能逐步改善。

(二)城乡生态融合水平较弱,乡村生态服务有待提高

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城市追求粗放型发展方式,而把发展造成的生态负担转移给乡村,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乡村生态系统来说就是巨大的压力。由此造成两种后果:其一是部分农村缺乏城市化,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为了维持生计,便透支资源,过度开采和砍伐,最终导致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其二是一些农村走上了城镇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技术落后,城市辐射不足,再加上一些粗放的生产方式,其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部分乡镇企业的单位产值耗能比大型企业还高,废水排放量甚至达到大型企业的几倍之多,这种不彻底的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雪上加霜。

(三)城乡文化差异大,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足

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构成,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越来越大,也致使乡村文化存在严重的危机性。其一是随着乡村的衰退,乡村文化的公共活动空间被严重压缩。有数据表明,中国传统村落预计每天有70个消失了,乡村文化的土壤日益萎缩。很多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民俗活动、传统礼仪都逐渐被简化甚至消失了。其二是城市文化强烈影响农村文化,导致农村文化失去自身的特点和原有价值属性。在城市文化强烈的冲击下,乡村文化占据被动地位,人们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润开始追逐城市的生活方式,他们原有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不断被改变,乡村传统道德礼仪越来越缺乏约束力,乡村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其三是乡村文化主体的流失严重削弱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1982年,党中央出台允许农民工自由流动的经济政策,从那时起,大量农民工开始从农村进城谋生,由此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民工潮”。虽然推动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后果就是乡村文化主体的流失,乡村文化缺乏后继接班人,从而动摇了乡村文化的根基。特别是很多非遗文化,面临着严重失传的危险。

(四)城乡要素融合层次浅,乡村要素流动受阻

农村人口、资金、物资大量单向流动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党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分“三步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人、钱、地”的问题。首先,要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虽已达到60%,但是拥有城市户口率只有45%,因此,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和放宽除少数特大城市外的其他城市的户籍管理。同时,制定财政和社会保障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并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促进人员双向流动,使广大农村地区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改革和完善农村承包土地制度,消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制度性障碍,促进更多的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形成农村人才、土地、资本、产业聚集的良性循环。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应对之策

(一)经济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城乡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城乡矛盾的实质。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繁荣,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其一,推进三产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三产融合是产业振兴的出路。长期以来,农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石,但人少地多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生产规模小,现代化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效能不足等,导致一产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二三产业。分区域看,我國仍然呈现出东西部发展差距大、三产融合度低,产业结构不协调等等问题。农业三产深度融合一方面可加强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水平,挖掘农业的社会功能,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实现农业多元化增值,直接促进村民增收。另一方面可强化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其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提质增效。2021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作为两种经营实体的重要性,鼓励发展多元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新兴企业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和农村生产力的积极性。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经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确定的龙头企业9万多家,建立农民合作组织225.9万家,联合社超过1.4万家,全国有9000多个示范协会和37万个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服务组织。

(二)生态融合:强化乡村生态建设,实现城乡生态共建

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做到真正的和谐。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这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符。对此,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共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治理体系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应有之义。其一,遵循城乡生态建设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空间、系统、流动的整体。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一个兼并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过程。其二,加快建立相关配套制度。近年来,相关文件和政策相继出台,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是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环境问题的。应该充分发挥城市为主体的作用,并充分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设施、金融输入、生态市场等领域的倾斜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补齐短板,缩小城乡环境差距。其三,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广大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考。从农民的角度看,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农民的主体性出发,在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调发展。

(三)文化融合:利用农村资源禀赋建设特色农村,实现城乡文化融合

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差距大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态等方面,也体现在文化层面上,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文化在城乡融合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实现城乡文化融合是我们追求精神富裕的必然要求。首先,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村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城市人乡土情怀的寄托之地。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乡村技艺,特别是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语言、习俗、服饰等更加值得重视和保护,有的还催生了农村文化产品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其次,因地制宜。最后,促进城乡文化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往的城乡单向文化输出已经演变为城乡双向文化互动,在充分尊重各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实现互补共生,从而达到和而不同。

(四)要素融合:推动城乡要素融合,提升城乡经济融合动力

城乡要素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核心是打破各种元素从农村涌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确保城乡人力资源、资本、技术、信息等元素自由流动。其一,要盘活土地要素。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三权分制制度。并保持稳定和永久的土地承包关系,并在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为农民长期振兴土地资源和管理土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其二,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应该继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一个平衡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口管理系统,并提供制度支持城乡双向流动的人才。其三,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人多地少是我国农村的典型特点,加上小农户的经营方式,现代化的农业装备技术难以普及,但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在产业促进与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渗透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推动城乡要素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颂吉,魏后凯.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J].农村经济,2019,(01):1-7.

[2]卓玛草.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J].经济学家,2019,(01):104-112.

[3]王吉平.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05):39-46.

[4]宋洪远.调整城乡关系: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03):88-9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学理论,2017(11): 15-34.

[6]姜亦飞,李峰,张世栋,成文娟,李晓鹏,于明,刘浩民.我国梅花鹿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 2012,44(09):109-111+114.

[7]郭江旭.中国农业现狀与发展[J].现代农业,2012(11):63-64.

[8]魏博通.中国城乡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2(02):93-95.

[9]周南.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9,(18): 13-16.

[10]魏博通.江西沿江产业集聚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老区建设,2021,(06):42-48.

[11]陈运贵.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 2020,36(06):43-49.

[1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5-6(01).

[13]冯广京,谢莹,王睿.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与土地制度创新方向[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06):5-15.

[14]张克俊,杜婵.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继承与升华[J].农村经济,2019,(11):19-26.

[15]武小龙.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一种新型城乡关系的解释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18(04):14-22.

[16]钟裕民.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 2020,(09):23-28.

[17]周柏春,陈泽慧.新时代推动城乡要素融合的旨趣和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9,(06):13-16.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乡村城市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经济与管理(2018年1期)2018-02-05 16:21:39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1:51
话剧《乡村》
上海戏剧(2016年10期)2016-11-05 15:50:05
城市配网建设探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