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冠品
课堂提问,是常见课堂形式,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品质的有效手段。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可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一、有效设问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作用
当前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它们有古、今、中、外等区别。音乐鉴赏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引发感悟,激活潜力,养成优良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通过有效设问,再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步入音乐殿堂。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有效设问”方法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作用:首先,能高效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以及鉴赏音乐作品的热情,确保学生对音乐作品充满好奇心,从而在音乐课堂上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参与音乐鉴赏课堂活动。高中时期的学生,正进入青春期,对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但是如果教师不注重把握设问艺术,所设置的问题过于啰唆,或者问题相对低级,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反之,如果教师能把握“设问”艺术,令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产生悬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音乐鉴赏体验,促使其意识到鉴赏过程中的乐趣,学生会更愿意学习音乐鉴赏内容。其次,通过有效设问,可以进一步培育学生“追问”意识,学生追问和质疑的过程,恰恰就是其主动学习和收获结果的过程。教师通过有效设问,令学生自主思考,可以确保其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形象产生不同的疑问,在提出问题和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音乐鉴赏力。最后,通过教师的有效设问,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课堂及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设问质量,会影响学生回答效果以及学生反应速度。如果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无法吸引学生,则经常形成教师的“一言堂”,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达不到理想的互动效果。所以,构建互动式音乐课堂尤为关键,教师结合自身音乐教学经验,发挥专业教学能力,与学生间进行高效沟通,设计开放性问题,融入创意式素材,促使学生灵活应用已学知识思考问题,剖析音乐作品,增强鉴赏水平,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学习音乐鉴赏课的主动性不足
在高中日常学习中,学生更注重学科类课程学习,缺乏对素养课程学习的热情。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鉴赏课要面向学生,重视音乐实践。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克服消极心态。教师可通过有效设问,激发学生“头脑风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高中音乐教师教学理念比较守旧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学生要通过多元思考来感受音乐作品。但是,很多一线音乐教师未能赶上时代潮流,教学传统、观念守旧,更缺乏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缺少方法,在欣赏作品时无从下手,视野越来越“窄”。
三、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有效设问的策略分析
(一)温故知新,有效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对已学知识的设问,循序渐进地引出新课程,同时可以检视学生课程掌握情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导入环节的成效直接影响整节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有效设问,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巩固旧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感受音乐环境,自然过渡到新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接触教学重点。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曾经接触过民歌这一知识点,也掌握了一些关于民歌的基础知识。在高中《音乐鉴赏》(人音版)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两课时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哼唱初中已学的中国民歌,先让学生辨别出哪首是汉族民歌,哪首是少数民族民歌。然后继续追问:“你们是如何辨别出它们的?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有何区别?你们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总结二者的区别?”此时,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设置悬念,仅展示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在学生在对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有了初步认知后,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中国民歌為何会形成这些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特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启今天中国的多彩民歌之旅吧。”把学生自然地带入新课学习。“温故知新”式的有效提问,不仅回顾了初中所学音乐知识,还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帮助学生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进而达成教学既定目标,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
(二)营造氛围,适时设计问题
高中音乐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时间有限,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正式实施课堂提问之前,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会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绪。有效的设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活其内心探究的“火苗”。因此,音乐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巧妙把握设问时机。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人音版)第三单元第五节《鼓乐铿锵》一课中,学生欣赏完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后,反应很不理想,一些学生大喊“这首乐曲也太枯燥了”“土味十足”,还有些学生表情极其茫然。如果在这时设问,效果肯定不会理想。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笼络”学生的学习之心,改善课堂设问效果,教师可以把课前导入的乐曲《锦鸡出山》配以生动的解说和动画,同时让学生以“拍击”的方式感受节奏,并提问:“整首乐曲的情绪是活泼激烈的还是婉转抒情的?这首乐曲是用下列哪些音乐元素来塑造音乐形象?”学生反应激烈,顺利进入课堂学习。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适时设问,调动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为课中的经典曲目鉴赏教学做好铺垫。
(三)吃透教材,找准设问切入点
当今正值信息时代,线上线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资源都非常丰富,所以在正式教学前,教师要全面分析教材,谨慎筛选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时,紧扣教材,延伸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层次、认知水准以及对音乐鉴赏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不可与学生实际状况脱节。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时,很多学生不喜欢曲艺,完全感受不到京剧的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李玉刚的作品——《新贵妃醉酒》,并提问:“这首歌曲是属于通俗歌曲还是戏曲音乐?”该歌曲流行性强、辨识度高,且旋律通俗易懂,因此,以《新贵妃醉酒》作为京剧这一单元的切入点,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学习。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反复聆听,抓住设问时机和切入点,这样才能凸显问题重点,进而为学生后期学习音乐鉴赏知识及技巧指明方向。
(四)循序渐进,设问时要审时度势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问时,要讲究“循序渐进”。教师在正式设问前,应把握教材具体要求,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由易及难地提高音乐鉴赏难度。如今,学生对经典歌曲的关注度偏低,音乐知识储备量有限,因此,在第十一单元《光荣与梦想》一系列课程中,如若教师直接向学生询问《你是这样的人》的情感特征、歌曲结构等,很多学生则不知如何回答,甚至是无言以对。如果教师能转换角度,通过选择式设问方式,比如“同学们能说一说在这首歌曲中,你对哪一句旋律最有印象?如果由你们来演唱这首歌曲,你们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是高亢嘹亮还是深情委婉呢?”“你觉得中速稍慢和快速激动哪个更符合你的情感体验”。这样,在教师与学生高效的互动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群众歌曲的特点及演唱风格。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方向及梯度,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一步一步摸索旋律,饶有兴趣地哼唱,势必会加深学生对相关歌曲旋律的具体印象。
(五)由点到面,用音乐思维思考
音乐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要感受音乐要素变化,构筑音乐主体思想,体验音乐风格与特点,才能初步塑造音乐形象,并作出理性评价。目前很多高中生活泼、好动,课堂学习比较浮躁,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注重优化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结构,巧妙地设置问题。通过一系列设问,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音乐鉴赏课堂上,以“步步紧逼”的手段鼓励学生发散音乐思维,用音乐思维去思考问题,并大胆发言,这样才能掌握更深层次的音乐知识。要注意的是:“步步紧逼”式的设问,比较适用于相对短小的音乐作品,同时设置的问题应该比较简洁,学生在短暂思考后即可迅速给出答复。提问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即可以按照座位或学号的顺序提问,也可以利用“小程序”随机提问,还可以用“快速抢答”或“小组pk”等形式开展。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学生的音乐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在第五单元第十节《合唱曲》中《命运女神》曲目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欣赏作品视频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能说一说刚刚播放的《命运女神》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歌曲相比,演唱形式和情感表达方面两者相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答道:“不一样,这次是合唱;这首作品的情感更加震撼、唯美”,教师再次提问:“那同学们可以从舞台效果方面分析一下吗?”因为教师提供的作品画面比较直观,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总结出来:“独唱表演强调演唱者个体舞台表现,而合唱可以有更多的花样,舞台表现力更为丰富。”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设问:“那请同学们思考下,在音色方面合唱如何区别于独唱?”此时,有学生讲道:“独唱强调的是个性化的音色,更适合表达一些个体的音乐形象,而合唱强调的是声部的统一,不能有太多个性的音色,必须尊重声部音色的统一。”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发言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欣赏本课其他经典曲目,并从各个音乐要素入手,在发声、咬字、气息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由点到面、层层递进的学习,学生最终可以得出结论:科学的发声方法是独唱、合唱两者的共通点,但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在音色、发声方法、舞台效果、艺术处理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在原来相对枯燥的知识点总结环节,通过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设问,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通过运用“音乐要素”这一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又深入研究了新知识。通过一系列设问,引导学生感受合唱这一音乐表现形式,也进一步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教师通过一系列灵活的问题,促使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达个人见解,最后牢牢掌握本课重难点,同时感受到合唱这一表演艺术的魅力。正是一步一步地的引导设问,激发了学生在短时间内思考音乐知识,探索音乐知识的能力。
(六)把准方向,严控教学思维“收”和“放”
一方面,在高中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要善于凝练,带有具象思维提问学生。能入选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作品,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就要求一线教师善于挖掘及提炼音乐家的音乐作品风格。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来自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教师通过提问方式,能为学生带来一种神秘的氛围。比如,在讲解《勋伯格》时,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他的性格里有一股叛逆,为别人的耳朵带来了很多麻烦,他放弃了固有的音乐调性,打乱了乐坛的发展秩序,但他又继承了浪漫主义的音乐精神,同学们猜猜这个人是谁呢?”通过这种悬疑式问题,即可触动学生内心的好奇情感,进而迅速抓住学生“眼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在问题环环相扣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另一方面,音乐教师要尝试着点化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在音乐课堂上,不仅要令学生感受、体验,还要让学生精准地把握音乐作品形式、风格及内容,这样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确保学生在原有音乐文化基础上尝试发散思维,不断拓展音乐思维空间。因此,音乐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整体性以及层次性。比如,在学习《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不为学生点明作品主题,而是为学生描述:在喧闹且华丽多姿的节日盛宴舞会上,艺术家和他的恋人相遇了,无论在任何一处角落,她的形象仿佛在散发着光芒,撩动着艺术家的心弦,令艺术家的内心泛起涟漪。随之,迅速向学生提问:“当看到这些文字,你的脑海中会呈现一幅怎样美妙的画面呢?请尝试着把你内心波动划分为几个阶段,并附上标题。”“如果此时此刻的你就是作曲家本人,那你想用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来表现这些片段呢?”通过巧妙的设问,为学生创造了思考空间,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这一过程既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令学生深刻把握了音乐主题内涵,学会鉴赏音乐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巧妙地运用设问艺术,联系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知识内容,有利于改善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低效的教学现状,提高鉴赏和教学品质。“合理设问”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工作任务,这就要音乐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有效思考,高效设计,真正呈现优良的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效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