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斌 廖曼宁
关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探讨,早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刚起步之时就曾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观”系统阐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并把职业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确定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人的终身的教育性质。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讀书和做工并起家来”,让学生“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得系统的知能”,从而奠定了“手脑并用”“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特色理念,即使在今天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仍旧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职业教育在中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21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无论在校生数量还是院校数量都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高校。随着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一样重要,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类型之一。《职业教育法》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定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办学内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标志着国家已经为高职教育谋定了“蓝图”和“施工图”,预示着高职院校即将迈进“快车道”,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也预示着高职教育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
回顾近2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经历,可以看到在历经“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优质高职院校”(2015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等“赛道”之后[1],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已经成功转型,成为初具规模和特色的职业院校,有些基础较好的高职院校还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甚至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了中国本土方案。但是,毕竟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还不长,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偏见,高职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特色不鲜明、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接下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高职教育亟待趁《职业教育法》出台之东风,加快从“做大”到“做强”,从“示范引领”迈向“特色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为下一轮高职教育大发展奠定理论根基。
一、高职特色与特色高职定义之辨
在示范性院校时期,高职院校主要是对标国家顶层设计要求,以标杆院校为目标,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兼顾质量发展,进一步找准办学定位和凝练职教特色。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主要工作还是围绕高职教育“办什么、怎么办”进行建设。一方面,要改变高职教育“低一层次”的社会偏见首先要从自身出发,从办学定位、宗旨、目标、结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行政和后勤支持等方面摆脱传统大学教育的影响,摆脱一味追求“升格”的赛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示范校建设,就是要弄清楚搞明白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与普通高等教育究竟有什么不同等问题,从中才能找准办学定位和特色。早在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已经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有学者指出,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提出和鼓励发展时期”“调整改革时期”“加快发展和制度建设时期”“特色化创建与持续发展时期”等四个阶段[2],可见,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是对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的进一步深化、转化和固化,更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扎根类型特色,培养“德技并修”大国工匠,提升办学水平、聚焦内涵发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二、特色高职院校发展路径解析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出,“目前,迫切需要开发贯穿一生的灵活技能与能力,因为人们需要在一个更加安稳、可持续、相互依存的知识型及技术驱动型世界里生活和学习”,能力的教育,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十分必要的。而能力总是伴随着解决问题而形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能力教育、技能教育就更为重要,因为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遍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其实,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林立的今天,想要脱颖而出,盲目扩张走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发展道路只能是少数大学的行为,大部分大学势必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这是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精”的大学,特色发展的精髓是院校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占据绝对优势的学科、专业,能够对国家战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这是高校特色化发展必须与国家、社会发展相互依存这一原则决定的。从而也决定了特色高职院校的外延和内涵。因此,特色高职是指“从外延到内涵已经具备不同于其他院校的标志性特征”。[3]
特色高职不是一年两年能建成的,而是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发展历史、所处地域和行业,在已经形成规范化办学的基础之上,久久为功,集中精力和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化建设才能凸显成效。在路径选择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的建设框架内,聚焦党的领导、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三大方面,构建起特色化办学的体制机制框架是首要条件。
(一)从宏观上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地位,是特色高职的根本要求
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时代特色高职的首要原则和根本要求,这一点必须牢牢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新时期特色高职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一是要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一系列重要部署重要决策的表率。党建引领,是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和落实党委“管大局、把方向、保落实”的关键。譬如,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在落实中央“高职扩招”专项任务中扩招超过12万人,超额完成扩招任务,尤其以广东省14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为引领,率先完成扩招任务,体现了先进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二是坚持并不断发展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体的治理体系。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院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是关键。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在于制度建设。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集中制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制度保证。三是夯实基层党建根基为特色高职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基层党组织就是这一体系的“枢纽”。在科研平台、专业群建设平台、管理保障平台上建设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每一位普通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特色高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从中观上看,特色高职的“特”在于人才培养和办学过程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高职教育的类型定位决定了其“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经济”的办学属性,是“内部教育性”和“外部经济性”共生共存的共同体。一方面,“内部教育性”既包括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也蕴含高职教育特有的“职业性”要求,在育人之外,高职院校还担负着促进就业,培养职业发展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外部经济性”同时对接“企业”和“产业”。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连接学校和企业、教育和产业,服务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教育“教育性”和“经济性”的有效贯通。为此,国家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发展高质量职业培训。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将职业院校打造成地区性或区域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创新服务基地的要求。
有鉴于此,特色高职的“特”就在于有机结合“内部教育性”和“外部经济性”,以更加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应广大受教育者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需求,提升办学活力。一是要加快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有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扩大优质职业教育服务供给。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关键一环。畅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渠道,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扩大优质教育服务的供给是特色高职的社会责任也是基本要求。二是要把立德树人和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结合起来。特色高职对接的是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示范。特色高职要依托区域经济,围绕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直接”培养企业“用得上”“用得好”“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区产业建设、技能型人才供给、技术创新转化能提供最为直接的“帮助”,从而体现特色高职为区域经济发展所做的独特贡献。三是形成有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特色高职要培养大量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上围绕技术技能培养进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人才培养的学理基础、教学设置、方法手段、评价保障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设计,重点好发展好“现代学徒制”,把工作过程和教学工程有效融合起来。
(三)从微观上看,特色高职要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专业群建设,带动整体专业建设的全面提升
早在50多年前,美国学者福斯特在《发展规划中的职业教育谬误》一文中,就提醒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们要将关注重点从学校拓展到职业,从教育拓展到产业。特色高职要在职业性上下功夫,这就需要从专业群的打造上进行系统设计和考量。专业群建设要“牢牢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通过打造高水平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来达到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一是要通过特色专业群打造示范效应带动整体专业建设上台阶。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呈现出整体有特色,起码必须有三成左右的专业具有显著特色,并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且与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和特色化方向一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打造有基础、有特点的專业,并加快集群效应的呈现形成特色专业群。对于不具备基础,与时代和市场脱钩的专业要及时地“关停并转”,避免浪费资源。二是要对标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设计专业体系。高职教育是与产业经济发展最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特色高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所在地域、所处产业是否紧密联系、有机融入。当前,高职院校首先要主动出击,在专业群建设上主动校准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通过自身过硬的“本领”来吸引政府、企业、社会的关注。其次,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要“四方联动”,为产教融合好、办学活力强的高职院校提供政策扶持和平台支撑,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三是搭建产教融合、校企深度融合的大平台共建专业群。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体现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甚至超越适应而达到革新和创造的层次。校企深度融合是特色高职个性和创造的关键,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技术、管理支撑,更要突破过去“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深入地探索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现代学徒制等项目来打造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经验与启示
综观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示范引领到特色凸显再到整体成型的“特色高职”,高职院校一路走来,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中求得发展,以特色谋发展、以创新求质量、以管理求实效,取得了一系列独特而又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高职教育取得一系列成绩的最关键因素。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地位,是指导高职院校办学全过程的最根本要领。这也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区别于国外职业教育的最大不同。党的领导,从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保障特色高职的发展方向、办学宗旨和办学体制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能够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为大国崛起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持。造就一大批有担当、有抱负、有能力,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国工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贡献高职力量。
(二)坚持改革创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和核心,高职院校需要创新,特色高职更加需要创新驱动才能永立潮头。但特色高职的创新与普通高校的科研创新有所不同。特色高职的创新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技术技能型服务平台的创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机制体制的创新。通过不断地创新,提升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度,激发办学活力,打造“地方离不开”“业内都认同”“社会都满意”的职业教育,才将特色高职创新落到实处的工作。
(三)提升治理水平,以先进的管理服务推动院校发展
人才是创新强校的“第一资源”。特色高职不仅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教师,也需要一大批懂管理、懂职业教育的先进管理人才。尤其是在国家通过“项目管理”的模式来推动高职教育的情况下,管理人才显得尤为迫切。这里不仅包括需要坚强的学校领导班子,也包括一大批在管理一线的行政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知识结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办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特色高职要提升治理水平,要特色化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建设,打通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双向互通”的人才通道。
综上所述,特色高职的发展仍然刚刚起步。当前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出台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高职院校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本土发展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与国家、产业、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积淀办学特色和优势,沉下心来搞内涵建设,避免同质化发展,从而迈向更高质量的特色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亚玲.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张慧,查强.高水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价值意蕴与行动逻辑——中和位育思想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9(1).
[3]徐国庆.高水平高职院校的范型及其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比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能力建构探究”(2020GXJK549);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做伦理学及其德育效应研究”(2021RW04)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