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引弦
窗外的晚霞闪耀着灿烂的金光,伴着斑斑点点的紫色在窗前摇曳,我蓦地回神,想起一年前在高三教室阳台上看到的景色。那时的夕阳沉默而安详地注视着阳台上的我,用一缕一缕的霞光镇静我焦虑躁动的心。
还记得,某个晚自习,面对一道已经想了半小时仍迟迟无法下笔的数学压轴题,我眉头紧锁,抓起演草纸随便算了几笔,又无奈地通通划掉。恰巧下课铃响起,我如释重负,拿起水杯向水房走去。红色背景的光荣榜被过道淡黄色的墙纸衬得格外醒目,“清北复交浙”在榜上交错而行,明明离我那么近,我却总觉得格外遥远。我不明白,当初那个看着难题、怪题就激动不已,大胆尝试的自己为什么一点一点失去了对抗难题的勇气;我不明白,当初那个信念坚定,将“清北”定为目标的自己为什么突然觉得理想是高考路上的桎梏和负担。
我无数次想放弃的时候,都在问自己,我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让以后的路更好走吗?高三的生活已经搞得我手忙脚乱,未来的生活对我来说像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难以想象。高三时的我理解不了“清北”和其他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有多大区别。当我自问而无答案时,迷茫带来的无助感立马伴身,温柔地赶走了满身的精气神,发呆和放空的状态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出现。
我要找到答案。
我走进教室,径直坐到了班里唯一一位课间仍在学习的同学边上,故作轻松地问道:“为啥你每天都这么有学习的干劲呀?”她笑了笑,头也不抬地说了句“我只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一时说不出话来,叛逆的大脑悄悄反驳了一句:“从来如此,便对吗?”
“对了,你要不要加入复兴会?”她突然抬起头,认真地问我。进入高三,同学们的焦虑感与日俱增,为了不受情绪影响,共同进步,大家自发成立了学习监督小组,取名为复兴会。听到这个提议后,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心想复兴会正是当下的我需要的。
“周日晚上的晚自习,我们做一张语文卷子,然后互相批改。”
“收到!”
我最喜欢小说阅读训练,那像偷闲读故事一样有趣。周日晚上那张语文卷子里的小说,是一篇普通的寒门出贵子文,主人公靠着超乎常人的努力,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我打趣道,“为什么他考上一本家里人这么激动啊?”“因为他已经做到尽能事,破天命了吧。”不知哪个组员随口接了一句。
我幡然醒悟,努力的意义在于感恩和回报。
我曾经理所当然地认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全省公认最好的高中,享受着属于我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若不是我出生于一个吃穿不愁的小康家庭,又怎会得到最优质的小学和初中给予我的知识基础,又怎能用已有的优质资源去获取未来的优质资源。我视作最正常不过,甚至有时不满的教育资源,可能是某些家庭倾全家之力都难以取得的。作为稀缺资源的拥有者,利用这些資源去努力学习,去创造价值,去帮助那些得不到这些资源的人得到它,是我自得到这些资源起就应该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所有有资格和能力,坐在教室里学习,准备高考的考生,都是宝贵资源的占有者。
现在,我已进入大学学习,在很多人摇摆于“卷”和“躺”时,我已经不会再觉得迷茫和困惑,因为我所追求的最佳答案没有过时,且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我的人生追求,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努力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
而今,复兴会的成员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努力将高三窗边的灿烂金光洒满每个角落,只愿天下人所愿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