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娥
[摘 要]手机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中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已经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阐述手机成瘾的危害、剖析手机成瘾产生的原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手机成瘾的矫正策略,以期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使其远离手机危害。
[关键词]手机成瘾;现状分析;矫正策略
据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其中,中学生占比进一步扩大。手机是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工具,其强大的上网功能和丰富的游戏软件让中学生沉浸其中,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中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手机成瘾的危害
(一)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如果中学生整日沉迷在手机网络世界里,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会减少,导致其对现实中的事物会越来越淡漠,对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流越来越不重视,从而产生淡漠、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且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手机成瘾会使他们的人格发生改变,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二)学习主动性降低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决定教学效率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依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去高效完成。然而在手机成瘾的情况下,中学生习惯了短、平、快的娱乐方式,会觉得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从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主动性降低,对中学生的学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很多身体机能还不健全,如果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的无线电波会对其脑部神经造成损伤;长时间用手指按键聊天或是打游戏,极易造成手指肌腱磨损,甚至患上腱鞘炎;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使眼肌疲劳,影响视力。手机成瘾还会造成中学生睡眠不足、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手机成瘾现状调查
笔者在对家长最关注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手机成瘾问题。下面是其中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小赵是一名初三男生,经常在家偷玩手机。母亲发现后,表示很失望。但小赵同学拒绝沟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大冬天穿着秋衣、棉拖在楼下待到凌晨。母亲最后妥协了,下楼劝其回家。
案例二:小孙同学玩手机非常上瘾,家长管不了,说不上学就不上学,在家里跟家长又吵又闹。
案例三:小薛经常以用手机查资料为由偷玩游戏,甚至直接向家长提出:“我学习太累了,看会手机,休息一下。”学习成绩急速下降。
这三个案例都反映了手机成瘾问题对中学生学习和情绪的影响,并引发了学生和家长间的矛盾冲突,影响了亲子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家长们往往束手无策,非常焦虑,只能向教师或学校寻求帮助。
三、手机成瘾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经调查发现,在中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出现的人群画像分析中,大部分学生有常年受父母忽视、单亲家庭长大、父母在外打工疏忽对孩子的关心等情况存在。家庭,尤其是父母这一防线的失守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其一,家庭功能的缺失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应有的教育、关爱和正确引导。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无法拥有正确处理问题和情感宣泄的方式,在遇到问题时会依靠手机进行情感宣泄,通过虚拟的世界寻求关爱。其二,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会让学生形成不良的理念。如父母经常用不正确、不合理的方式使用手机,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好的示范和引导,导致学生在使用手机时也会模仿父母的不良举动。这些不良的教育理念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不加节制,逐渐产生手机成瘾这一不良后果。
家长对学生的较高期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成长进步的动力,但是也导致了一些负面情况的发生。一方面,家长对学生过度保护,在物质条件上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最好的,这样虽然为学生打造了优渥的生活环境,但是也使其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一点儿挫折和打击。另一方面,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甚至不切实际,这种教育观念无异于拔苗助长,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帮助不大,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压力下,学生无法在家庭中获得支持和理解,只能在手机和互联网上寻求情感支持、发泄压力。
(二)学校教育的缺位
除了家庭教育的误区外,学校在心理健康和德育方面的缺位也是引发手机成瘾问题的重要原因。尽管教育部门推出了很多文件,如要对手机成瘾问题加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走进校园等,但并没有落到实处。一方面,学校缺乏具备相关知识的教师,无法对手机成瘾等相关问题进行知识讲解,即使进行了讲解往往也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也没有针对性地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法,不能使相关知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科任教师对于心理健康和预防手机成瘾的宣传上不够重视,导致在宣传手册和教材方面的储备和发放上也不够充分。
与此同时,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对学生成绩的追求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始终占有较高的比重。在应试教育的风气下,学校过度重视升学率和课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正课的学习上分配了大量的时间,挤压了课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等副课的课程时间,导致学生的学习壓力得不到宣泄,没有自由休闲的时间,只能通过手机进行放松娱乐,从而沉迷其中。并且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上也多采用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练习题进行反复、机械化地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从而沉迷于具有强大娱乐性的手机世界里。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唯成绩论的教育方法也逐渐暴露出众多不足,到底是培育学生的分数还是培育学生如何做人,需要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深刻思考。
(三)社会教育的缺漏
社会并未进行充分的自我内部调节,未能充分在互联网上运行保护未成年人思想观念和消除不良影响的运转机制,未能起到较好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功能和手机成瘾问题的预防功能。以上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社会层面对于中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教育缺漏。社会教育应通过大环境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的形成。目前,虽然国家网信办拟规定未成年人互联网账号应真实身份注册,各游戏平台也推出成长守护平台和健康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人游戏在线时长和时段给予具体规定,但尚未形成有效控制中学生手机上网的策略和制度;网络监管部门力度不足,也导致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侵蚀中学生思想,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教育的效果难以得到发挥,使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中学生极易沉迷于手机网络中。
学生在学业负担加重和父母的殷切期望下,常常过着学校和家庭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这种被迫“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也导致了学生和社会信息相隔绝,学生更希望通过手机获得外界信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生活中的不断渗透,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容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当下社会教育体系上的不完善,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使其身心健康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四、手机成瘾问题矫正策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相互分离的三种教育形式,但是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种教育方式的缺失都会阻碍学生在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发展,而任意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协调也会制约教育最终的成效。因此,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成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三方合力,对于学生手机成瘾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地矫正。
(一)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教育并非从家长层面对教育内容进行设计,而是应该从学生层面,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并非只是对学生基本的衣食住行技能和生活常识进行讲解,而是要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使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具体而言,家庭中应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温暖地对待学生,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温暖的环境中得到情感的支持,不会到手机和网络上寻求支持和帮助,能极大地消除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同时,家长要给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比如在周末带学生去看电影、看美术展、打羽毛球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娱乐活动和放松的习惯,而不是一遇学习压力就依靠手机进行宣泄。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要意识到无法完全阻断学生使用手机的心理,尤其是随着疫情常态化,学生需要进行线上学习,在家庭环境下与手机和电脑的接触必然要增多,这一情况下,手机成瘾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的控制难度加大。针对这一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正视而非逃避,不能放任自流,要严格控制好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采用人为监督、电子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保证学生绿色上网、科学上网、有节制上网。同时也不能放松和学生的交流,在学生因为疫情、居家隔离等情况出现心理问题时,要第一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以免学生到手机网络上寻求慰藉,进而沉迷和上瘾。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是培养学生活动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学校要摒弃过去对学生应试技能过分关注的错误理念,要将培养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引导上,同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使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培养。学校教育作为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师团队。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做到榜样引领,同时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要用健康的方式发泄,自身也要避免在学生面前过多地使用手机,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学校应该大力建设图书馆中的信息网络,让学生能够有一个专门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获得想要的资讯,而不必什么都去手机里寻求答案。
随着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模式的开展,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发展,学校方面应加强对手机成瘾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的资源投入。初中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预防手机成瘾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各类由于手机成瘾问题造成的心理问题的案例。在网站设计上,利用互联网时代下海量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符合初中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有关案例,同时根据当下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对学生手机成瘾后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类,并在每个分类后提供如何戒除手机成瘾的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根据关键词或相关的描述能够快速地定位到自己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在该网站中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手机成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借阅和知识分享功能,为学生普及调解心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以此确保学生在出现手机成瘾问题后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实现对心理问题的预防。
(三)社会教育方面
社会教育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范围最广的“终身课堂”,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中所掌握的知识都需要在社会中得以实践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长,并且学生通过社会交往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再进行输出,从而在社交活动中实现身份的转变。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充满正能量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培育学生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等基础信仰。社会教育要依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从而将教育成效最大化。大众传媒也要更多宣傳手机成瘾对学生造成的危害,给家长普及如何防范手机成瘾的科学方式,从社会层面对于这件事引起重视并广泛科普。同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中学生手机上网进行严格地监管,净化手机网络空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下健康发展。
(四)三者联合教育方面
初中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模式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在校园内,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方面显得势单力薄,还要结合社会力量以及家庭力量,组建一条预防学生出现手机成瘾心理问题的共同防线,通过建立学校、社会、家庭这一整条战线,防止学生因为手机成瘾问题在心理状态上出现问题。同时建立手机成瘾问题相关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在学生心理状态出现波动但尚未转化成问题时,及时进行调解。另外,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动态化管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享学生的心理状态记录数据,以此实现多方力量参与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手机成瘾问题的成因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不断加强对中学生的手机监管,不断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中学生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燕.初中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及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2018(3):1.
[2]曲艳杰,孙雪媛.手机依赖的危害及矫正策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4):124-126.
[3]王晓君.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及对策[J].师道·教研,2018(9):30.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