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文
摘 要:艺术创作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如若不能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则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从小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对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创作中历史思维出现一定偏误,加之当今艺术创作环境的泛娱乐化,导致艺术类大学生中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历史虚无主义以其思想破坏性、价值欺骗性和渗透隐匿性,对艺术类大学生政治方向、价值观念、创作方式等产生消极影响。为矫正艺术类大学生历史虚无主义现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善用优秀艺术作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抓好社会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历史虚无主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165 — 05
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我们说到的历史虚无主义之“虚”是一种否定,它通过不断地变换表现形式来表达诉求,即从历史领域入手,企图通过否定党史、国史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与合法性的目的。艺术创作中也存在一定“虚”,这种“虚”是一种不完全的虚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创作往往需要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加以联想、想象进行创作,艺术创作不断发展也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当艺术创作中的“虚”没有守好边界,或者在“守正”和“创新”之间模糊了边界,就会导致艺术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艺术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并且对未来艺术创作的主力军——艺术类大学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厘清艺术类大学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发生根源,找寻破解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影响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类大学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发生根源是多方面的,艺术类大学生亦作为成长发展中的艺术创作者,从自身角度来说,可能存在相关历史知识不完备的问题;从艺术创作思维上来说,部分存在历史思维偏误的问题;从当前的艺术创作环境来说,存在“泛娱乐化”倾向。
(一)部分艺术创作者历史知识缺乏
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以历史事件为原型的创作作品不在少数,如何红舟、黄发祥共同创作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沈尧伊创作的油画《遵义会议》等精品画作,这类艺术作品是以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创作者自己的体会与感悟,它们都很好地再现了历史,并且展现了历史人物良好的精神风貌。但有的艺术创作者因为对历史知识的缺乏,在艺术创作中不仅不能够很好地还原历史,甚至添上了一些戏说历史的味道,造成了艺术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
“术业有专攻”这句话时常被部分艺术从业者片面理解,他们认为只要潜心艺术,提升好自己的艺术创作技巧,研究好自己的小专业即可。但有些基础性知识,是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的干部是复合型干部,有些知识是基础性的,都得掌握,不可偏废,然后再术业有专攻。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既然有的艺术作品是以历史事件为原型,那么,对相关的历史知识就必须掌握。一方面,艺术从业者对艺术的爱和兴趣一般是从小培养的,并且会经历各种练习、考试、上学等将其发展为自己的职业。艺术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历史知识的储备也就相对较少,进入大学后又忽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理论课的学习,对于历史知识不能做到主动关注和了解,这必然造成历史知识的缺乏,这也使他们进入艺术领域成为艺术从业者进行创作时,缺乏历史知识的支撑;另一方面,艺术从业者接触西方艺术理论较早,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进入行业后,常年专注于艺术创作,也缺乏一定的意识去关注历史、考究历史,或者因接收的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了解到的历史知识碎片化,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都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
(二)艺术创作中历史思维偏误
“历史思维,就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解决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历史思维由于是认识过去和现在的智力活动,所以不仅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理,而且还要有保证认识的具体方法”[1]。艺术创作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联想、想象,进而创作,在联想、想象中,不乏存在夸张或虚构的部分,如以红军在湖南汝城沙洲村“半条被子”的经典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舞蹈《半条被子》,为更好地展现军民鱼水情,创作团队几度深入到故事的发生地沙洲村进行采风,深入挖掘创作素材,同时为了体现舞蹈美感和提升观众吸引力,在肢体动作、场景建设和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夸张和想象,但在其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很好地守住了艺术创作中“虚”的底线,坚持历史思维,其艺术展现部分,非但没有“戏说”和无厘头的夸张成分,反而通过艺术手法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共情,用艺术的方式讲好了历史故事。
以真实历史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若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倾向,那么,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可能历史思维发生了偏误,這一方面表现在创作者以个人好恶出发去评判历史,仅从艺术的角度理解好与坏,忽视作品本身应该具备的历史意义或教育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历史并不是完全的“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这在最终的艺术作品呈现中,就不是完全的历史,也就颠覆了历史真实,这会扰乱群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艺术创作者不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偏离了唯物史观,而是主观编织构造艺术幻象,是艺术领域的异化史观。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从根本上判定了艺术所应具有的政治性,揭穿了艺术超阶级超历史的幻象”[2]。因而在艺术创作中应当坚持正确的历史思维,否则就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漩涡之中。
(三)艺术创作环境泛娱乐化
娱乐是人民大众愉悦身心、休闲放松身体的情感体验,广受大众欢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娱乐功能的发挥也在不断彰显,在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助推下,娱乐逐渐全方位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娱乐日益成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3],娱乐成为人们追求快乐的单纯精神需求的彰显。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其中亦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的、高雅的艺术作品能够引领社会风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艺术创作者到最终的艺术展现平台,都会考量作品带来的流量,从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互联网的层层“套路”下,部分艺术创作者倾向创作快流量的产品,但碍于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会在艺术作品中大量插入戏谑、搞笑的成分,以达到博眼球的目的,创作环境出现“泛娱乐化”倾向。在“泛娱乐化”态势下,严密的历史也难逃魔爪,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4]娱乐历史就是把历史当成“儿戏”对待,是不真实甚至虚构的历史,对广大受众来说是一种错误引导。“泛娱乐化”对审美意趣的扭曲、对普遍价值的解构、对理性思维的拒斥等都对艺术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剧了艺术类大学生中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蔓延。
艺术类大学生既具有新时代普通大学生的许多共性,也具有许多特有个性,比如相对而言,他们对文化理论的系统学习较少、接触西方思想早、对各种新知反应敏捷、发散性思维较强等。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在政治方向、主流价值观、创作理念等方面具有消极影响。
(一)思想破坏性迷失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
历史虚无主义和政治虚无主义常常一唱一和,这会迷失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解读往往只注重细节,不会把历史事件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虑问题,错把支流当主流,误把细节当全部,并且会用“解密”这样的字眼博取青年大学生的眼球,这无疑偏离了唯物史观,对历史的把握也是不准确的。一些境外反华势力或一些网络“大V”,出于一种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结合一些时政热点,通过歪曲解读或者断章取义,达到抹黑或者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艺术类大学生在历史学习上本就薄弱,自身因素加上外部的干扰,极易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感,动摇政治方向和信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网络传播范围更广,影响群体更多,其中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思想尚不成熟,是反华势力和分裂分子“重点关注对象”。反华势力和分裂分子在网络平台上费尽心力散播谣言,通过丑化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旁支末节的事件,或者抹黑、造谣为中国改革和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达到丑化中国共产党、美化国民党的目的,散播是中国共产党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的荒谬论断,这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二十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让一些西方势力公开诟病社会主义的种种弊端,并把该事件当作极为有利的证据不断唱衰社会主义,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目的和意图显而易见,当今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强大,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切断中国发展旺盛的生命力。极具思想破坏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强化了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渺茫的认知和悲观情绪,让他们逐渐迷失政治方向。
(二)价值欺骗性消解艺术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还会打着“重塑价值”的旗号,在与价值虚无主义相互勾联中侵染艺术类大学生[5]。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为我国的发展繁荣带来了极大的空间,同时也让西方的一些价值观渗透进来。我国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曲解的文字上,还会借助一些社会热点进行炒作,宣传西方价值观念,抨击主流价值观。如历史虚无主义者会利用一些偶发性的社会事件,这些事件作为偶然的突发性事件,并不能以偏概全地用以否定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成果,或者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他们在传播过程中却会煽动舆论,从极端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推崇享乐浮华、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等,否定美好生活追求,主张以西化推进现代化,变相灌输西方价值观念。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思想较为活跃、开放,且他们接触西方艺术理论较早,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西方价值观念,由于他们年龄尚小,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对西方的价值渗透缺少辨别能力,不能做到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而导致部分艺术类大学生追崇西方价值观,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若无睹。意识形态之争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历史虚无主义夹杂的西方价值观,涌入大学校园,往往以一种牢骚、气话的方式在学生中流传,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的政治教育较少,若稍有不慎,不加以辨别,就会作为其中薄弱的一环,被别有用心势力利用并推波助澜,这极易引起校园群体性事件,后果难以预测。若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阻止西方价值观念对艺术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消解,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么,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就有可能深陷价值困境,产生价值危机。
(三)渗透隐匿性致使艺术类大学生创作泛娱乐化
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时常蒙着“文化创新”的面纱,在与文化虚无主义相互交融中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作理念。艺术类大学生从小接触艺术,一直以来接触的艺术创作练习和艺术理论学习远远高于文化学习,这会让他们分不清什么是学术之争,什么是意识形态之争。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空间不断拓展传播渠道,而当今艺术类大学生多为“零零后”,正是网络的“原住民”,生长于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搜集和索取更多地依赖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元而深刻的,历史虚无主义把错误的理论、观点植入短视频、广告、文章分析之中,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把功勋人物形象丑化,把严肃的历史事實戏化,把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夸张化,并把这些搬入网络空间,艺术类大学生初看到这些信息时可能是一笑了之,但随着时间的加剧,出现次数的增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隐匿的传播方式,往往会打着“文化创新”或者“艺术创新”口号,它以“审美”“创新”“娱乐”之名,行拆解历史之实,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不能明辨是非,或者是盲目效仿,或者是为了博取流量关注,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也出现了泛娱乐化倾向,完全不顾及艺术作品应当具备的社会效益,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这也让艺术类大学生在悄无声息中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者。若艺术院校在专业技法课教育中,不能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在学习西方艺术理论时,不能辅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那么,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作理念会逐渐倾向泛娱乐化,自己既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受害者,也是助纣者。
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作为以培养合格的艺术类大学生为目的的艺术院校来说,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要善用优秀文艺作品打造良好舆论空间,最后要抓好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创作的知行合一。
(一)加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应当包含多方面,要建设立体矩阵,让历史虚无主义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没有藏身之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能有效阻挡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在以往教育中,学生和老师往往会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修满的学分来对待,在这种认知下教育方式也就大打折扣。应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授课方式,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艺术专长,设计授课环节,让广大艺术类大学生更愿上、更想上思政课。其次,艺术院校多注重专业技法课教育,这无可厚非,磨练技艺是艺术类大学生未来成为优秀艺术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但同时应该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人才也应当认识到社会责任,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引领社会风尚,因而在专业技法教育的同时应当贯穿“课程思政”理念,让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要牢记艺术应当具备的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6]最后,艺术类大学生要加强党、团建设,艺术类大学生辅导员可以把学生分为固定的团小组,以团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当然,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艺术类大学生定期接受先进思想的引领和熏陶,增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辨别能力。以正确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和引导,提高艺术类大学生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入侵的能力。
(二)善用优秀文艺作品打造良好舆论环境
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工具和众多社交性质的软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逐渐迅速普及,人民群众接触信息的内容与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会利用新的信息媒体平台,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是他们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7]优秀文艺作品传播面广且生动直观,是辐射力较强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应善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改变以往历史虚无主义戏说、编造的不正之风,如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中央广播总台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采用“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结构方式,遴选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经典作品,它们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通过将党史内容和美术经典巧妙结合,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让广大观众从美术经典中领略信仰之美,在历史细节中探寻初心使命,引起了热烈反响。优秀的文艺作品,既很好地起到了引领社会风气的作用,净化了舆论环境,又有利于激励广大艺术类大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向优秀的艺术作品看齐,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传播正能量。可以定期将不同领域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做出系列节目,在行业内竖起标杆,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之风。
(三)抓好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创作的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极有利地增加了大学生群体走近社会、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作为与传统课堂教育相补充的教育方式,社会实践也是青年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艺术类大学生只是在课堂中磨练技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只是学习的一半,更应将其应用于实践,把握艺术创作的知行合一。首先,要有艺术家协会牵头举办类似于全国美展等专业竞赛,鼓励广大艺术类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专业竞赛相互交流、拓宽眼界,创作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高雅艺术作品。其次,校园内要给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如在重大纪念日开展的文艺汇演或素质拓展活动中,可以让校内艺术生参与活动设计和展演,既节省了成本,也让艺术类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空间,在活动中体悟真谛。最后,要打造符合艺术类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品牌,美术生可以走进乡村绘制美丽墙绘,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助力添彩;舞蹈生可以走進社区基层,为居民献上视觉盛宴等。只有真正进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社会效益,把握好艺术“创新”与“守正”的关系,不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简言之,要通过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开辟新的实践渠道,抓好社会实践,注重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厚度、广度和深度,强调知行合一,有益于不断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内在思想免疫力。
〔参 考 文 献〕
[1]叶小兵,彭莘.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探索[J].历史教学,1991(06):26-30.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5]季海君.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黑河学刊,2021(01):52-55.DOI:10.14054/j.cnki.cn23-1120/c.2021.01.016.
[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02).DOI:10.28655/n.cnki.nrmrb.2016.012873.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DOI:10.28655/n.cnki.nrmrb.2015.011782.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