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爱清 孙涛 朱雪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造就出“疫后综合征”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尤其表现为心理层面的弱势困境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治疗。基于“疫后阳光”项目,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对中部H省E市Z镇的“疫后综合征”群体心理困境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疫后综合征”群体存在外部社会环境与内在心理世界双重影响因素致使心理困境彰显的问题。基于此,社会工作者运用多种工作方法促进“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建构。同时研究认为“疫后综合征”群体心理支持体系建构需要政府、社会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多方合力共进。
关键词:社会支持理论;“疫后综合征”;心理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6;G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098 — 05
2019年12月初武汉市突然爆发冠状病毒病疫情,这是一次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所引发的全球大流行疫情。湖北省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社会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下,湖北地区社会出现“疫后综合征”现象。所谓“疫后综合征”,是指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新形势下,企业复工、学校复课、商店复业……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趋于正常化状况下,部分人群在不同的方面却出现了并非健康状态的变化,如有的人出现了紧张、焦虑、敏感、恐惧;有的人出现了社交障碍,极力回避与他人的接触交往;有的人出现了无所事事的状态,热情丧失,慵懒无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1]。
目前,国家对“疫后综合征”现象十分重视,颁布了很多与治理“疫后综合征”现象有关的政策法规。2020年2月5日,《中国社会报》提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积极响应,一方面在线上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和提供危机干预、社会心理支持、心理疏导、陪伴支持等服务;另一方面配合街镇和社区,开展联防联控、组织志愿服务、健康教育和资源整合、提供政策解读和信息咨询、困难人群防疫援助和生活救助以及资源链接等服务[2]。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提出“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对患者特别是有亲人罹难的家庭要重点照顾,要统筹做好其他疾病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3]。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期间提出“对因疫情防控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落实包保联系人,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4]。然而,尽管顶层设计和相关实践已经火热开展,但是有关于“疫后综合征”心理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学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疫后综合征”心理问题的介入方式。沈森认为“艺术治疗”关注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忠于个体本原的、真实的、根本的心理冲动,疫情之下,当代艺术的社会功能被重新摆到台面上审视,试图以此唤醒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生存希望[5]。二是从问题特征出发开展疫后心理重建。李芹开展了基于公众负面心理特征分析的疫情后心理重建研究,提出疫情后心理重建目标是消除群众恐惧感;完善区域心理辅导机构,塑造疫情后群众健全人格;引导人民群体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群众自信[6]。三是按照疫后心理问题研究对象进行划分,主要有孕产妇、大学生、一线护士、铁路职工、基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患者以及民警等。魏庄、于巾越和黄鸿眉认为多数哺乳期产妇未出现明显心理健康问题;母亲是否对疫情感到担忧与其受教育程度及婴儿月龄正相关,疫情期间获得丈夫和医院喂养支持的产妇更能够从容应对疫情[7]。张祎、王继红和郭员志研究发现多数在读大学生疫情期间心理压力较大,毕业生及非医学相关专业心理张力相对更大;女生和非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认知反应相对积极;行为反应上大一新生表现得更为消极[8]。王晓燕、孙志艳和瞿靖芮研究认为抗疫初期一线护士情绪困扰与心理韧性密切相关,应加强护士的心理选拔和心理韧性的培育,重视特殊岗位男性护士的选拔与使用[9]。李璐、张贵生和高羽认为客运人员有轻度的焦虑、抑郁;年龄、夜班频率、焦虑、抑郁均会加大客运系统人员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激反应程度;相关部门应关注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焦虑和抑郁状态[10]。针对社会群体的疫后心理问题研究,具有广泛的群体对象样本,此方面的研究相当深入,然而几乎没有涉足社会工作领域。因而,本研究以社会工作介入“疫后综合征”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以湖北省E市“疫后阳光”项目个案为依托,基于社会工作支持疫后社会群体心理问题解决的需要,尝试回答“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支持需求状况、社会工作者为“疫后综合征”群体提供心理支持的何种策略以及社会工作者为“疫后综合征”群体提供心理支持服务效果如何等问题。
本研究运用个案访谈法和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法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式是目的性抽样,访谈对象是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及家属、病亡者亲属、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家庭等。具体情况见表1。
社会支持理论主要强调的是遭遇困境的个人从社会环境中获取正式的抑或非正式的资源,重视各种类型的资源在社会环境中的流通、连接和适用,要求社会工作者扮演资源链接者的专业角色,关注服务对象个体与小环境(家庭)、中环境(社区)、大环境(社会)的良性互动。目前主流观点把社会支持分为工具性支持与表达性支持两种类型,同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了人际连接强度的概念,指出表达性支持主要来自强连接,工具性支持主要来自弱连接,社会支持网络反映了人与各系统之间的关系状况[11]。此外,社会支持理论主要有四个模型,包括主效应模型(The main-effect model)、缓冲效应模型(The buffering model)、退化模型(The deterioration model)、动态效应模型(The dynamic-effect model)。国内对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支持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上,并且更多地研究支持缓冲效应模型。根据需求评估调查和个案访谈结果,“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支持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心理支持需求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会给新冠肺炎感染者极大的心理压力。即便是感染后成功康复,但是仍会对感染者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故而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具有心理支持需求。
一是新冠肺炎康复患者自身情绪低落,心理应激反应严重,同时缺乏良好的情绪疏导过程,致使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心理问题凸显。从表1可以看到,所有新冠肺炎康复患者都存在情绪低落的问题,容易形成应激反应行为。而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当地政府对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只提供一定的物资层面的支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缺乏支持;此外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大,子女不在身边,无人可以倾诉,心理压力积蓄在心理无处释放,导致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二是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患其他疾病就诊困难,长久的身体不良状况导致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出现心理问题。访谈了解到,A7患病原因不明,至今疾病难以医治,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其很难去往医院检查看病,这让其心理压力较大。
三是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家庭关系发生变化导致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出现心理问题。A9:“我的女儿在当地卫生院工作,因为我得了新冠肺炎,我女婿要和我女儿离婚,而且我的外孙也因为我患上新冠肺炎,被迫劝退转学,这让我感到十分自责、愧疚,都是我的错,才会造成现在这个样子。”
(二)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心理支持需求
在选取的14位访谈对象中,有2位是新冠肺炎病亡者的亲属,她们同样面临着来自自身和社会的心理压力。
一是亲人死亡带来的情绪低落心理困境,她们很难克服亲人突然离世的心理障碍。A1丈夫在此次疫情中感染,医治无效死亡,目前是1人在家,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加上体弱多病无人照料,使其时常感到孤独、恐惧、悲痛。A2丈夫疫情期间作为镇志愿者参与了疫情防控工作,在此期间不幸感染医治无效去世,致使A2时常感到自责和痛苦无助。A2:“我不应该让他去参加志愿者的,如果我劝阻他了,他就不会出事的,都怪我……”
二是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庭失去经济支柱,家庭经济压力突然增大,导致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心理问题。受访的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庭中去世的都是户主,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于他们。现在因为他们去世,家庭缺乏经济收入,导致她们困扰、忧虑,心理压力巨大。
三是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遭受周边环境的偏见和抵触。因为是感染新冠肺炎去世,所以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庭的亲戚、邻居等对他们带有偏见,抵触、孤立他们。A2:“邻居和村里其他人现在都不欢迎我们出门,见到我们都躲,不愿和我们家接触,我知道他们就是怕我们把病毒传染给他们,但是我们其实是没有感染病毒的,我们是健康的,但是他们都不相信,我们家只好躲在家里不出门,避免和他们接触”。
(三)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心理支持需求
一是经济收入的中断,致使特殊困难群体面临经济方面的压力。A10;“本人养殖和贩卖小龙虾作为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因去年的疫情导致虾价过低,导致承包的养殖亏损巨大,今年我不再承包虾池面积搞养殖了,所以现在生活压力很大。目前家里还有80岁老母亲,身体欠佳,经常要就医,医药费负担很重,还有一个儿子在读大学一年级,一个女儿在读初中,后续完成孩子们的学业还要花钱,所以我经济负担较大,最主要的是目前我没有好的职业从事……所以我的心理压力太大了,愁的都睡不着觉”。
二是疫情导致失业,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疫情导致很多公司、工厂倒闭,同时人员流通不畅,所以A10不在承包小龙虾养殖之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A12因为年龄较大,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家庭的经济来源是以政府的低保救助为主,同时A12经常在外拾捡垃圾贴补家用,家庭经济困难。
根据需求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制定了满足心理疏导需求、转变认知偏差需求、哀伤辅导需求、社会环境改善需求、就业需求和经济支持需求的社会工作介入计划,这一整套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计划构成了对“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支持框架,能够为“疫后综合征”群体问题改善提供社会工作策略。
(一)社会工作者为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提供心理疏导、转变认知偏差服务,从而提供心理支持
针对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需求评估结果,发现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因为患病导致普遍存在情绪低落、家庭关系变差困境。为此,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下,摸底排查后确定为9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提供为期一年的相关心理支持服务,从而实现对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关爱。
一是在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熟悉的环境中开展心理评估和疏导,对评估后发现心理问题风险较高的,协调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进行专业心理疏导。社会工作者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访谈沟通,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法、组织家庭成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走出负面情绪,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社会工作者积极运用聆听、同理心、摘要等会谈技巧,帮助服务对象梳理情绪,找出其不恰当的想法、信念和认知,然后和服务对象讨论这些想法、信念、认知为什么不恰当,帮助服务对象转变错误认知。此外,社会工作者组织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家庭成员开展小组活动,加强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家庭间的交流,达成互相理解,改善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家庭环境。在此基础上,促使新冠肺炎康复患者能够独自进行自我心理情绪疏导,最终达成帮助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清除不良心理情绪、提供心理支持、重归正常生活的目标。
(二)社会工作者为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提供哀伤辅导、资源链接和环境改善服务,促进心理支持建设
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面临至亲的离世,会产生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对亲人的离世十分自责、悲痛,同时对自己的幸免于难产生内疚和厌恶情绪。此外因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离世,家庭经济收入瞬间缩水,甚至中断。在这种悲惨境况下,因邻居、亲戚害怕新冠肺炎传染,对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形成孤立、抵触的不良社会环境,由此对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心理造成极大创伤,需要社会工作者积极介入治疗。
一是加强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关爱和心理支持。对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社会工作者主动为其提供哀伤辅导、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服务,从心理失衡、明显的困扰、损伤、功能性紊乱、情绪失控等方面展开个性化辅导,对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进行心理干预,防止这些人员产生应急障碍。同时加强关心关爱,引导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宣泄哀伤情绪,帮助顺利度过哀伤期,恢复正常生活。
二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的挖掘与搜寻、协调与对接、整合与应用来打通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经济来源的中断场域。通过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扶持,为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获取到政府的抚恤和后续的帮扶资金,缓解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的经济压力。同时向社会链接合适工作岗位,帮助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就业。
三是开展新冠肺炎传染性质宣传。社会工作者印发新冠肺炎科普宣传册,给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庭所在地区村民以及亲戚朋友发放宣傳册,同时在村里开展科普宣讲活动,引导村民纠正错误认知,缓解人群恐慌。此外,召开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与邻居、亲戚小组活动,引导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建立良好的强有力关系,发挥组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功能。通过上述介入活动,社会工作者帮助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解决了经济困境和社会环境困境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帮助新冠肺炎病亡者亲属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从而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三)社会工作者为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扶持服务,缓解心理压力
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实际上在此之前就已经是社会困难群体,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天然脆弱性”,不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一旦遭受外界压力,就很容易由外而内的断裂,对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后果,故而在应对“疫后综合征”时,不能忽略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要对其提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
一是社会工作者倡导当地政府强化与外界单位的合作共享机制,深化与用人单位的劳务合作,扩大与企业合作规模,进行资源共享,提前对接就业需求。同时完善就业信息化平台,信息技术时代要使用科学技术手段为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寻找就业资源。
二是社会工作者链接就业培训资源。根据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实际提供精准的就业教育培训与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以满足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差异化就业的需求。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能力得以提高,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匹配和充分就业。基于此,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体因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得以缓释,完成强大心理建设。
疫情对群众心理健康造成的损失不亚于疫情自身对社会经济带来破坏力,基于公众表达的不同心理压力及群众自身心理素质的差异性,对于部分态度较积极的群众的自身心理及人格的健全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群众,将会感到创伤性恐慌,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失眠、注意力下降及适应性不良等精神层面压力,造成心理防卫机制的弹性不适。
(一)为“疫后综合征”群体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可以保持疫情政策完备性
“疫后综合征”心理建构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表明,“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支持需求满足除了对其心理加以干预,还可以通过解决其外在问题根源进行支持介入。“疫后综合征”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即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后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一种“越轨”行为状态。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除了在社会环境中造成生理上的危机,还存在心理层面上的失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心理问题的异化作用比生理上的异化更具破坏性。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应对重大灾害危机时更加注重受灾群体生理层面的困境,对心理层面的注重度反而较低。此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国家在积极应对受灾群体的生理问题同时,还注意到了受灾群体的心理困境,并且对受灾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尤为关注。基于此,DH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疫后阳光”项目,从心理层面介入“疫后综合征”群体的精神健康,这既保障了“疫后综合征”群体的需求得以满足,同时也保持了国家疫情政策的完备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需要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
尽管社会工作者具有基本的服务对象问题、需求评估技能和针对“疫后综合征”群体问题需求具体实施专业干预的能力,但是关于“疫后综合征”这类特殊群体的需求问题评估、心理干预逻辑以及“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发展阶段、社会支持政策等还有待进一步朝向“精细化”“深入化”方向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社会工作者在处理“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难题时,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社会工作者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不足困境。因此,将医学、危机学等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包含在社会工作者的课程之中虽然是一次艰难的学科融合过程,但在社会实践中却十分必要。通过总结实践过程了解社会需要,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专业更好服务社会并进一步发展的必要过程。
(三)社会工作介入需要理解多重问题与心理困境的联系
社会环境形塑生活形式。长久以来,我国都是城乡二元制结构,即城市和农村分离,这一客观上形成了相对稳定和静止的社会状态[12]。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观点认为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动向,而人的行为则受大脑意识支配。故而,“疫后综合征”群体面对不良的外部社会环境的侵扰,最终将会影响其内在的心理世界,造成心理困境。社会工作者在对“疫后综合征”群体进行心理支持的建构实践中,必须要理解影响“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外部社会困境与“疫后综合征”群体内在心理问题的有机联系,通过评估、干预“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家庭关系变差、至亲离世、家庭经济收入中断、社会环境对病亡者亲属形成孤立排斥状态、失业等现实困境,从而达到对“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支持建构。
〔参 考 文 献〕
[1]山行.如何化解“疫后綜合征”[J].中国就业,2020(06):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工作力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EB/OL].(2020-02-05)[2021-05-24].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002/20200200024037.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2-23)
[2021-05-24].http://www.gov.cn/xinwen/2020-02/23/content_5482453.htm.
[4]人民网.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EB/OL].(2020-03-10)[2021-05-24].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331/c64094-31655994.html.
[5]沈森.非言语沟通——艺术疗愈对灾后心理重建的“介入”[J].美术观察,2020(08):15-19.
[6]李芹.基于公众负面心理特征分析的疫情后心理重建[J].就业与保障,2020(04):195-196.
[7]魏庄,于巾越,黄鸿眉,纪文静,李雪玲,梁爱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哺乳期产妇心理和生活状态调查[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05):730-734.
[8]张祎,王继红,郭员志,王璋琳,王永乐.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张力及认知行为反应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08):139-141.
[9]王晓燕,孙志艳,瞿靖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抗疫一线护士情绪与心理韧性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08):1297-1301.
[10]李璐,张贵生,高羽,宋丽,王祥,孙学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铁路客运职工心理影响调查[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21,11(02):45-50.
[11]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110.
[12]李金红,孙涛.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经济能人与利益博弈——基于安徽省L村建设实况的考察[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1):40-50+126.〔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