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教育理念的外语通识课程改革

2022-05-30 17:18黄婷郭屹炜
理论观察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生中心课程改革教学法

黄婷 郭屹炜

摘 要:“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 SC)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核心,近年来在中国高校被积极推广。然而,基于该理念的外语通识课程改革实践阙如。本文结合大学生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在外语通识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价值,从课程内容、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四方面提出改革措施。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表明,“积极学习类”教学策略作为基于SC理念的代表性教学法广受学生认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学生中心;外语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学习类”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154 — 06

引言

针对大学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以及本科阶段专业化过强的弊端,上世纪末高等教育界便提出,通过在高校中开设通识教育课推进本科教育改革(计红梅,2021)。在这一背景下,大批高校开设了覆盖文、史、哲、理、工等各学科大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以笔者所在的某理工院校为例,迄今共计开设335门次分属社会科学、科技文明、人文学科三大领域的通识教育课。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学会终身学习这一目标,需坚持“析学情、巧设计、勤改革”。本文从分析外语通识课学情入手,立足“学生中心”教学理念,以“积极学习类”教学策略(高筱卉、赵炬明,2021)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方法,总结外语通识课程改革成效。

一、改革背景

(一)实现外语通识课程目标的需要

外语通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及运用所学的外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视野,形成立足全球的大局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个人能力为目标,最终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以教師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虽有利于课程讲授者在有限时间内,将基本理论、研究成果传递给学生,但常以教师讲、学生听与记为主,较少在课堂上产生互动(黎莹,2019),已不能满足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需要,因此,推进外语通识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

(二)学生所需,学情所迫

高校外语通识教育课门类繁多,相较于专业课程地位偏弱。大多数学生选修此类课程的首要目的是获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模块的学分。根据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可将选修外语通识课的学生分为积极学习型、目标模糊型和消极学习型三类。学习动机在这三类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个体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最终学习成效。针对后两种类型的学生,亟需通过教学改革来激发其外语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同。

二、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动机核心”理论

高筱卉、赵炬明(2021)指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核心心理要素,决定了学生对待课程的基本态度及其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动机即通常所说的“内驱力”,是指人所具有的主动想要去学习的动力,如兴趣;外在动机则是需要外部刺激产生的动力(高筱卉、赵炬明,2021)。如何将外部动机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SC教育理念

SC教育理念包含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三个方面(赵炬明、高筱卉,2017),30多年前在美国兴起并被积极推广。近年,我国高校也鼓励教师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被动讲座试教学模式(以下称“老三中心”教学模式)向“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老三中心”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占据重要地位,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影响深远(王润芳,2011)。而“学生中心”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成效,目前鲜少通过系统的文献及著作总结和反映出来(赵炬明,2016)。两者在课堂参与者角色任务、课堂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较于“老三中心”教学范式更科学、更合理。赵炬明(赵炬明,2017a、2017b)从青春期大学生发展研究、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等学科角度总结了“学生中心”教学范式的科学基础。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的教师,要完成从“老三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需要了解大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认识到教师及课堂教学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看,教师是专家,学生是新手,专家和新手在知识储备、认知结构、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两者在面对同一知识点时的认知模型构建水平也并不相同。高校的任务是将新手逐步培育成专家,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认识到大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不抹杀个性地培育新手。

(三)“积极学习类”教学法

“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学法的统称(高筱卉、赵炬明,2021),为实践SC教学范式提供了可能。这类教学法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具体策略包含随机问答、头脑风暴、小组任务、游戏教学、自由讨论等。每一种教学策略的操作方式各不相同,背后的科学原理也有差异。参考密歇根大学教学研究中心所制的积极学习方法连续谱(高筱卉、赵炬明,2021),本文将适用于外语通识课教学的方法及其操作方式、科学原理按照实施难易程度总结为表1:

三、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改革背景及理论基础,新时代外语通识课程教学应以SC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纳“积极学习类”教学法,从课程内容、课堂设计、教学策略、评价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重构课程内容

鉴于现阶段外语通识课程门类繁多,适合通识课的外语教材阙如之现状。在学时有限、学习动机分层的情况下,对教学资料进行整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常用的整合方法包含历时归纳法、归类总结法,以及依据语言能力建设所需划分模块和主题的方法。

(二)巧化课堂设计

以零起点多语课程为例,同一所学校通识课的受众在外语基础、前序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异质性(李媛&练斐,2020)较小,仅极少数学生有多语学习经历。学生间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学习习惯、学习偏好、动机等方面。教师在分析对象后,思考他们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设计课堂时将繁化简,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巧妙地引入新知识,以层层递进的任务为导向,吸引全体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参与课堂。

(三)优化教学策略

无论学生的内在动机如何,个体差异多大,教师都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作为开启新课程的首要目标。调查发现,无论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还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游戏等形式轻松、气氛活跃、有积极互动和一定挑战性的方法都位踞前列(图1、2)。

(四)更新评价模式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外语通识课应采用多元、立体化的新型考核模式。新型考核模式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体系,是否具备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小组汇报、生生互评、期末大作业、口头测试等形式。

四、教学改革个案分析

基于大学生发展研究理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相关理论,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德语通识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上述各项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选择改革实践前后两个学期,从学情、学习目标、课堂活动、评价方法四个方面逐个分析。

(一)学情分析

改革前后的学情对比如表2,差别项主要是班级规模、授课地点,其他参数值差别微小:

(二)學习目标分析

学生的个体学习目标因动机而异。本课程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坚持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一学期学习,学生要了解德语拼读规则,掌握在某些日常情境中的基本交际用语并懂得举一反三,熟悉简单的语法概念和规则;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以及中国文化在外国的传播路径和现状,树立学习外语的信心以及作为中国新青年的文化自信。

(三)课堂活动分析

改革前的课堂由于参与人数过多,不得不放弃一些时间成本较高的教学策略。部分教学活动因课室太大、人数太多等客观因素无法开展,或收效甚微。因此,改革前的外语通识课堂以积极讲座法为主,穿插少量其他教学活动,如游戏、小组任务等,然而从教学效果看都不尽如人意。表3将说明案例中常用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方法与策略暨教学活动在改革前后实施的频次、效果及原因。

思维导图作为用于改革后德语课堂的新策略,收效较好。实践中,由于大多数学生暂不具备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的能力,该方法仅用于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时使用。

(四)评价方法分析

教师可以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从团队协作、知识应用、交际及言语逻辑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终期评价增加口试,考查语音语调,检测学生词汇和语法的应用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每位同学身上的优点和弱点,用优点鼓励学生,针对弱点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五、改革措施的可推广性

以上措施在某理工院校实践,并得到学生的肯定,其对于其他外语通识课程的参考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在玩中学,符合大学生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加入小游戏环节,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够促使学生专注于课堂。这一活动形式不仅适用于外语通识课,也值得在其他课程中尝试。

第二,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思路,由点连线,结线成网,符合大学生的新手特征。上文中提到,大学生在课堂中是新手角色,在大脑中构建出的知识起先是点状的。通过让学生画思维导图,促使他们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构建知识网。

第三,多元评价有异于扁平的评价模式,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眼中的形象更为立体,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尤其是生生互评(含小组互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完成对伙伴的评价,也使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视角和评价标准。

结语

综上,SC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情,用心设计课堂,践行“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积极的讲座教学、小组任务、游戏、头脑风暴等积极学习类教学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优化学生学习效果。这些教学策略不仅适用于外语通识课程,也值得在其他课程中进行尝试,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本科课堂的目的。然而,正如前文所说,新的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困难,摸索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路径仍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参 考 文 献〕

[1]高筱卉,赵炬明.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原理、方法与建议“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学法系列研究之一[J].大学教育科学,2021:1-9.

[2]计红梅.通识教育:从知识到智慧的追寻[N].中国科学报,2021-12-21.

[3]黎莹.讲座法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应用探析——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5-19.

[4]李媛,练斐.德语教学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5]王润芳.传统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2):63-72.

[6]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08):36-40.

[7]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35-56.

[8]赵炬明.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31-52.

[9]赵炬明,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下)——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30-46.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学生中心课程改革教学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体系建构探究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