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华
[摘 要]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因涉及到幼儿园管理与教师自身的问题而呈现出各种困境.课程游戏化旨在引领幼儿园加强内涵建设,帮助教师不断转变并形成正确的儿童观、课程观和教育观,推动幼儿园课程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基于以江苏省太仓市艺禾幼儿园以教科研为抓手,以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学习中思考,在行动中转变,在合作中共享,在研究中积淀,不断激活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生长力。
[关键词]幼儿园;教科研;园本课程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课程开发往往被看作是专家的专业化活动,而一线教师只是研究成果的执行者。但往往这样的课程容易偏离教师的教育实践,忽略幼儿的真实需要。伴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幼儿园越来越认识到园本课程的开发更应该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更应该由教师、园长、家长、社区等各方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价。然而,园本课程开发涉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都需要专业知识与技巧,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往往超出其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范畴。因此,江苏省太仓市艺禾幼儿园将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运用科研思路和方法推进园本课程建构,通过教科研训一体化方式,引领全园教师参与改造与开发园本课程、收集与整理课程资源、设计与规划活动方案、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诊断与优化教育活动,助力教师成为课程创新与生长的主力军。
一、扎根项目,让园本课程的创新与生长有源头
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指幼儿园通过挖掘、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计划并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笔者所在幼儿园于2015年参与了市、区层面课程游戏化改革的项目研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深度介入、高位谋划、精心安排、周密实施,不断支持、引导教师更好地追随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发现教育的机会,反思教育的行为,不断助力园本课程的创新与生长。
1.夯实理论,深入开展文献研究
一方面,幼儿园围绕研究主题,用好区域自编学习材料《燃荻》,定期开展学习与研讨;另一方面,围绕研究内容,编印了幼儿园的主题学习刊物《艺·启》,由专人选编与艺术研究、课程建设等相关的文献、案例等,每周以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理论学习。通过有主题、有深度、有研讨的学习,让教师对课程游戏化内涵以及“教科研训一体化”“生成课程”“艺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价值”等概念形成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分阶段、有目的地选择和推荐一些专业书籍,引导教师阅读相关文献,开展为研究提供丰厚的理论支撑。常态化学习与进阶阅读机制,为实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源泉,为系统规划与落实园本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2.科教融合,转变方式优化审议
在实践中,幼儿园以“优化审议”为抓手,不断寻求科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引领教师加强对身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学期审议、主题审议、大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不同阶段、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阶梯式、递进式审议,持续研讨和分析园本课程中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审议方式,并在课程实施中予以落实和改进。基于资源开发的引领、基于实际问题的引领、基于组织实施的引领、基于整理分享的引领,促进教师转变理念并产生更多积极教育行为,使教师的课程视野更加开阔并充分认识到:要从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与生活经验来生成课程;从关注幼儿的探索、实践来推进课程;从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来延伸、调整和改进课程。当教师们带着科研的思维,以研究的视角开展日常教研,自然就实现了以科教融合推动课程优化的愿景。
3.儿童视角,课程资源开发运用
一是观察儿童。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和解读,反思课程的有效性及生长方向。幼儿园从“三三三”(选择不少于三名幼儿,每天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三分钟)的观察要求入手,通过设计、运用与研讨幼儿集体活动观察量表、区域游戏观察量表、角色游戏观察量表,推动教师在一日生活中以更积极、开放的心态观察并理解幼儿,指导教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学习与发展需要,通过多思、多想、多悟,帮助教师更好地建立“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视角,从而凸显课程支持幼儿更优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二是案例引领。在园本课程建构与优化过程中,通过对生成课程案例的剖析解读,指导教师基于幼儿的经验、兴趣与需要做规划、挖资源、勤调整。例如,“拥抱自然”项目将以往单一的“秋游”活动融入了课程。在活动中,由园部带领教师和家长,以关注孩子的兴趣、丰富孩子的经历为核心目标,通过策划、设计、实施和回顾梳理,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在鲜活的课程环境下,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课程是不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也是环境资源不断被利用的过程。一个个生动的课程案例也让全体教师看到了拓展园本课程的可能性和新思路。
二、聚焦藝术,使园本课程特色的建设有抓手
笔者所在幼儿园自“十五”期间开始,就坚持以艺术教育为抓手,不断研究幼儿艺术素养培养和提升途径。基于研究形成的《艺术教育主题活动方案》《幼儿园“走班式”艺术坊》等活动汇编不仅丰富了园本课程的内容,也确保了幼儿园特色建设有方向、有抓手、有保障。例如,幼儿园“走班式”艺术坊,本着“满足兴趣与需要,促进幼儿更优发展”的理念,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主要载体,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多种教育互动,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相互支持,多元开放的艺术教育新形式。
1.打破“班级授课”活动的固有模式
幼儿园立足“个体发展需要”的核心追求,创造性地以“选班”“走班”形式在中、大班开展艺术活动。努力践行课程游戏化理念,满足幼儿自由、自主选择参与多形式艺术活动的需要,并突破班级局限,使幼儿有机会与更多人(其他班级的教师、幼儿、家长)、在不同地方(各艺术活动场地)、与多种艺术活动和材料互动,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提升综合能力。幼儿园课程设置、教师人员安排、作息制度、绩效考核等“走班”管理机制也实现了教师资源、幼儿园场地、各类保教设备与材料的最优使用。“走班”研究经验也为课程游戏化实践中,幼儿园课程“开放、弹性、灵活”地满足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需要提供了经验。
2.建立课程资源利用与建设新常态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幼儿园根据活动需要挖掘并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周边社区与人文资源。例如,利用太仓市图书馆的展馆资源,为幼儿举办画展、组织展示活动等,弥补了幼儿园场地空间的不足,也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到作品被欣赏和喜欢的成就感。再如,幼儿园根据儿童兴趣,组织幼儿走进名人馆、宋文治艺术馆、市政府、太仓博物馆、南园公园、东林村、时思实践基地、天境湖、金仓湖等场馆开展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形成了对周边资源的常态、长效运用,也形成了诸如《走近太仓》《我与地图有个约会》《探秘南园》等一系列有趣的课程故事。
3.形成“关注幼儿兴趣,研究幼儿学习”的课程建构新思路
通过研究,对基于个体发展需要的幼儿园“走班式”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拓展了艺术活动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实施的思路。同时,在研究中需要教师不断观察、分析幼儿的学习情况,从而准确把握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随着“走班式”艺术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养成了更好地“聆听幼儿需要”的习惯,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反思分析能力、课程建构等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以“走班式”艺术活动为生发点,幼儿园形成了“关注幼儿兴趣,研究幼儿学习”的幼儿园课程建构新思路,逐渐生成、建构了更多满足幼儿兴趣、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艺术主题活动。
三、瞄准教师,使全员参与课程建设有动力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课程建设、保教质量提升的关键。多年来,幼儿园紧扣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建立起了多元研修机制,根据教师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与专家对话、集体研训、自我进修及帮扶指导等多元培训,使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1.机制保障,资源共享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教科研工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这些机制确保了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始终处于规范与高效的运行状态。二是积极构建具有本园特色的教科研网络,充分发挥园部行政榜样示范和教科研学术组、骨干教师科研组、子课题互助组的作用, 营造了浓厚的幼儿园教科研文化氛围,促进了幼儿园教育科研品质的提升。三是用好区域层面搭建的各类研究平台资源。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区域课程游戏化建设群”“同类课题研究共同体”等平台,及时学习研究各类转发的学习资料,积极参与各类主题研训活动,与姐妹园积极沟通、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研究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微信公众号管理,使之成为课程建设、交流的平台。依托这一自媒体平台,幼儿园及时将各类课程建设研究活动梳理、展示。例如,疫情期间,幼儿园围绕《宅家“艺”学习 三方共成长》在实施前的活动价值意义、资源分析、内容选择、亲子指导方式、幼儿欣赏参与、表达创作等展开充分研讨。随后教师依托微信、QQ等网络平台,通过提供欣赏内容和方式,提出家庭艺术活动的具体建议,指导家长与幼儿围绕春天、名画等内容共同开展观察、欣赏、体验、创作等。最后,将特殊时期教师的创新研究,家园协同开展助力幼儿成长发展的课程活动制作成《你好,春天》《当萌娃遇上名画》《转角遇到它》三篇微信推文,也让更多的社会人士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建构。
2.科研引路,抱团成长
一是骨干教师。依托“组长论坛”“骨干班”“名师班”等平台,使骨干教师有机会走近大师,通过参观名园、名著领读、专题研讨、头脑风暴、现场指导等多元学习方式,以系统的理论、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引领教师更新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在与专家、学者面对面的沟通互动中,教师在幼儿行为观察、幼儿能力培養、幼儿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些学习、研训活动为教师的教科研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充分的条件,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开阔了教师的研究视野,拓展了教师的研究思路,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基于现场的任务驱动、集体研讨以及个性化指导等方式,也有效激发了中青年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逐步形成了一支爱研究、能研究、善研究的骨干教师科研队伍。
二是年轻教师。以剖析解读优秀课程实践案例为抓手,通过集中学习、小组研讨等形式,给教师以启发,同时通过思维碰撞,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瓶颈。例如,利用“相约星期二”平台,组织全体入职两年内的新教师学习幼儿园积累的优秀案例,了解班级课程故事可能的内容来源、教师站位,梳理呈现的方式和角度等,让新教师对课程故事形成直观印象和初步认识;请园内工作第二年的优秀青年教师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交流自己开展课程故事的经验和感想,让新教师明确“观察、评估、支持是理解儿童的根本”,助推新教师正确儿童观、课程观的形成。再如,利用“青教营”平台,组织全体青年教师围绕“如何创建有质量的班级环境促进幼儿主题背景下的更优学习”“课程游戏化引领下的集体教学活动优化”“如何让家长成为课程建构的最美助力者”等在日常活动组织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与困惑开展专题学习与互动研讨,帮助青年教师体会如何在一日生活中更好地观察和倾听幼儿,发现兴趣与问题,捕捉教育契机,触发幼儿更多深度学习。
3.搭建平台,共享经验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幼儿园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随笔等,及时梳理研究课程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行政等骨干教师对教师的成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指导,帮助教师从撰写视角、理论支撑、文章框架搭建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使所提炼的成果、案例等更生动、更科学,指导教师从实践走向理性思考。利用网络、园本研修、参与市级研讨等形式,增加教师分享交流的机会。使教师们通过回顾、共享课程活动中的“珍贵时刻”,体验教育幸福,不断增强信心,产生更多新的思想和方法。
4.示范辐射,帮扶指导
为了发挥基地学校先行、先试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幼儿园结合江苏省幼儿教育科研基地的研究任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整个研究过程“研中有培,培中有研”,充分体现了引领者和实践者的互动、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的互补。近年来,幼儿园先后接待了山东蓬莱文体局、贵州玉屏、陕西周至、甘肃甘州区、钱集沭阳等省内外多所学校、幼教同行来园观摩跟岗,与来访者分享了幼儿园管理和教科研工作的创新举措。通过现场蹲点式指导、邀请参与式研讨、网络互动式交流、定向送培式引领等方式,围绕“如何体现活力课堂”“如何基于幼儿的经验和需要来构建课程”等,每学期、每月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指导。这些制度化、多形式、多维度的帮扶指导与交流互动,不断规范引领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工作,在提升科研品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幼儿园“服务、研究、引领、助推”的作用。
园本课程只有保持蓬勃的生长力,才能不断支持和满足当下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建设园本课程这条路上,只有不断明晰管理思路、积极发挥研究优势,才能让教科研激活动力,实现园本课程的不断生长。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