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内容摘要:鲁迅说过曹操不仅是一个治世的雄才,而且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操在诗文方面颇有建树,而尤长于文。曹操的散文非常有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是自由随便的文体形式;其二是清峻、通脱的艺术风格。曹操散文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为了后世文人推崇和效仿的对象。从整个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曹操散文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曹操散文 艺术特色 影响
曹操是个出色的军事家、文学家。他现存的散文作品很多,共计150多篇。他的令类散文多达80余篇,书表类散文也有40篇左右,数量较少的还是祭文、尺牍之类的散文,共十余篇。其散文大多是为现实而作的,它主要是以唯才是举、表彰荐贤为内容,抒发自己在用人方面的思想主张。曹操是建安文坛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诗歌和散文方面都有一定的功底,尤其是在散文方面。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曹操的散文创作,首先重点研究曹操散文的特色,这主要是从文体类型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来分析,在准确把握曹操散文的特色之后,再进一步揭示曹操散文对于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下文所引曹操散文均出自于曹操著,中华书局部所编的《曹操集》,恕不一一作注。
一.文体类型
东汉末期以来,散文的骈体化趋势逐渐地变得显著起来。然而曹操的散文几乎没有受到时风的影响,在文体上往往不受拘束,很是得心应手。戴名世说:“至于向背往来,起伏呼应,顿挫跌宕,非有意而为之”。这正说明了文章创作不应拘于文体形式,而应突破文法限制。曹操恰恰做到了这点,可以说,曹操散文这种自由随便的文体形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文体的作品中:
1.表奏类
曹操所作的表奏类文章,典型的主要有《陈损益表》《让九锡表》等,这类文章最能体现曹操散文的文体特点。曹操的大多数表奏类散文已然突破了文体规范的限制,表现出“不拘旧格、自在为文”的特点。这主要还是反映在他的一些与战争相关的表文上,如曹操的《表称乐进于禁张辽》,文章先是描写三员大将武艺超群、富有谋略,又能以身示范、奋勇破敌,然后再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按作战的功劳来授奖,按个人的才能不同来纳用才士。这种写法既没有陈述繁复的历史背景,又没有引用相应的典故来证明表奏之事的合理,而是注重实用性。从这点来看,曹操对传统表奏类文章的文体形式有着一定的突破。
2.令教类
曹操所写的令教类散文,典型的主要有《求贤令》《合肥密教》等。在曹操的令教类散文中,既有短令,也有长令。短令篇幅最少的只有两个字,如《在阳平将还师令》,这篇文章的写法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它明显打破了“令”类散文的传统书写方式。而《让县自明本志令》全文较长,共有好几百字,此文为曹操的自我述志之作。可以说,这些令教的字数几乎是由其所表述的内容决定的,没有受到令教类散文格式的相关限制。此外,曹操的《遗令》在文体形式上是很有特色的,曹操不提倡厚葬,讲究节俭,他在《遗令》中具体安排了自己死后的一些事务,同时还讲到了他死后留下的婢妾、衣服等怎么处理之类的琐碎问题。当时社会在遗令的写法上是有一些格式要求的,但曹操却创新了传统的遗令写法,显得新颖独特。鲁迅也曾在其著文中提到:“曹操在写《遗令》时没有受到格式限制,其文中还讲到了如何处置那些死后留下的衣物和妓女等种种问题”。
3.祭文类
曹操的祭文类文章是极少的,此类文章主要用以表达自己对故人的沉痛悼念之情,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祀故太尉桥玄文》。东汉末年,碑文、祭文之类的文章是较为兴盛的,但是这类文章中多为阿谀奉承的文字,缺少了一种真情实感。而曹操的祭悼之文则颇有特色,其不拘于文本形式,信口而谈,同时又带有真挚浓厚的个人情感。如在《祀故太尉桥玄文》中,作者于悼念悲痛之中回忆曾今的临时戏笑之言,这不仅写出了桥玄的个性特征,也写出了桥玄与作者之间的那种亲密的感情,为此篇带有些许凝重风格的祭文添加了不少的生机乐趣。从总体上来看,曹操还是力求用那种自由的形式、浅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他的绝大部分散文在文体形式上已经突破了传统文体规范的限制。
二.艺术风格
曹操散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其风格上,其散文的艺术风格有两个突出特点,即清峻、通脱。鲁迅认为真正要研究好一篇散文,应该要充分地结合散文的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那么,要深入剖析曹操散文的艺术风格,也应该结合其内容进行。
1.清峻
清峻,其实就是说写文章要尽可能做到简约严明,曹操散文中最具备这种特点的应该是他的令文类。这类文章通常短小精悍,灵活实用,简约质朴,改变了汉代散文的那种繁缛之风。表现在其文章写作上,便能直陈事理,写务实尚用、说服力强的文章。总的来说,曹操散文的清峻风格,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篇幅短小,务实尚用
曹操散文大多短小精悍,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就其现存的散文作品而论,他大多数散文的篇幅在一百字以内,占据其散文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当然,这些文章也包含了多种文体类型,但整体上还是以令教类散文为主,如:《合肥密教》《军樵令》等。《合肥密教》篇幅较短,全文虽然只有21个字,但却充分地展现了曹操军事家的本色,这种本色体现在作战中,即富有谋略、料事如神。这道密教的语气十分坚定,用语也极为简洁,体现了曹操以少总多、務实尚用的写文风格。
(2)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曹操散文或用典,或设喻,从而使其文章有理有据。与此同时,曹操作文能够抓住问题关键进行透彻分析,从而使文章论证合理、说服力强。如:《止省东曹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等。比如,《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这道将近七十字左右的求贤令极有特色,曹操在此令中重点分析了德与才的关系,文章首先亮明了德才不可兼具的论点,然后再引用一些有说服力的典故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文末最后总结得出了不可因为贤士有缺点而废之不用的结论。此令论据充分,再加上其用语准确精炼,极具说服力,由此便形成了该文的清峻风格。
2.通脱
通脱,鲁迅曾经把它解释为“随便”的意思。它既体现为叙事时不加掩饰、直言事实,又体现为抒情时感情饱满、直抒胸臆。总的来说,曹操散文的通脱风格,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毫不夸饰,力陈事实
曹操在作文时,直言不讳,而又以理服人,有时候甚至不顾尊讳,不加遮掩,能够自由明确地表达自身的立场和见解,这充分体现了曹操散文率直通脱的特点,如:《上书理窦武陈蕃》《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如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曹操明确地提出了即使不仁厚,不孝顺的人,也不要忽视他们。郭预衡在《中国散文简史》中曾说过:“两汉帝王所下的求贤诏令,其中说的也都是德为先而才为后,鲜有讲唯才是举的。”这些说明曹操散文的通脱,不但表现在他说话恳切、立场坚定上,而且还表现在他随笔而叙的文风上。
(2)情感充沛,直抒胸臆
曹操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往往是以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心。曹操散文在表现手法上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他的内心情感十分丰富,并且他在作文时能够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直接地吐露出来。曹操写过不少具有真感情的文章,最典型的莫过于《让县自明本志令》和《与荀彧书追伤郭嘉》这两篇。在前一篇文章中,曹操充分地表明了他的内心想法,他在文中曾经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的确是一句很敢说的实话,它不仅有力地反击了他人的言论指责,而且还间接表明了自己对于汉室的忠诚。文中这样坦诚的文字,就显得极有个性。全文洋洋洒洒,坦白直率,充满了磅礴之气,尽显曹操散文通脱本色。
三.曹操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曹操散文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整个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曹操散文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颇大。曹操散文不仅展现了当时建安文学的全新面貌,而且还促进了唐宋文学的繁荣以及近现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的确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对古代散文创作的影响
汉魏之际的文学作家是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为主的。作为建安文人集团的风云人物,曹操以其独有的文学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儿子和建安七子。就散文而论,孔融是建安七子中较为出众的人物。鲁迅认为:“孔融是很不一样的,他专门喜欢和曹操捣蛋。”孔融的与众不同,主要还是因为其写文胆大气盛、少有顾虑。从这点来看,孔融文章的气魄与曹操文章之气魄颇为相似。而曹丕作为曹操之子,其文学创作风格或多或少会受到其父的影响。张溥曾认为:“《典论·自叙》,善述生平。”这是两汉以来写得比较有创意的自叙文章。曹丕的《典论.自叙》在叙述自身的生平经历时,如讲故事一般,他用近乎闲话家常的口吻讲述了董卓之乱,以及他生平中射箭、击剑、读书等一系列的事迹,这种语风是非常别致的,其文笔相当活泼,信笔而写之,可谓是继承了其父散文的“通脱”之风。
曹操可谓是创立了建安一代的文风,他的散文其实也深深地影响了唐宋时期的散文。一谈到这个时期的散文,我们不得不追溯“古文运动”这一重要的文学历史事件。可以说,先秦两汉散文的语言成为了宋代的古文运动倡导学习的对象。那么,曹操散文作为古文运动中提倡复古的一个对象,其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文章写作就深受其散文的影响。如曹操的《祀故太尉桥玄文》,这种借助追思回忆二人友情来抒发内心深厚情感的散文,就在某个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苏东坡。苏轼为文,通常是任意挥洒的,他不喜欢拘于固定的格套,他曾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直接表明自己对曹操的祭悼类散文很是欣赏,并且也有过相应的模仿。由此可见,苏轼与曹操极大的相通之处还是在于哀祭类散文创作。
2.对近现代散文创作的影响
近代以来就出现了一位文学家章太炎,他历来被学术界看做是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物,此人深爱魏晋文章,作文也是颇有特色,他对曹操的散文也有一定的研究。曹操散文以“清峻、通脱”的风格著称,而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时期也曾经写过一些关于革命作战方面的文章,他在作文时也继承了曹操散文清峻通脱的文学风格。如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中,便对清廷尊孔的阴谋直接进行无情的戳穿。作者为了号召当时的人民大力投身于革命,提出应该解放封建思想、打破对孔子一味的迷信,在这里,章太炎的言辞是比较激烈的,做到了极尽的通脱,颇具曹操散文的风格特点。
直至现代,曹操散文的影响力依旧存在。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文学大家,对于曹操及其作品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不仅谈得很多,而且对曹操的文章评价也很高。鲁迅在创作时也是将其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并用各种形式来书写自己想说的话。鲁迅的散文确实是表现出冷峻和刚毅的,可谓是批判社会黑暗现象的有力武器。他在散文中强烈地抨击了国民精神上的弱点,并大力要求改造国人身上的弊病,如《送灶日漫笔》一文,此篇文章言语很犀利,在表现手法上也是直抒胸臆,因而显得很真实通脱。
总之,曹操是建安文坛的开山人物和实际领袖。他以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东汉长久以来的文章风貌,并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创作整体风格。曹操散文叙事上的简约严明,抒情上的恳切感人,尽显清峻、通脱的本色。除了风格上的清峻、通脱之外,曹操散文的特色还表现为语言上的质朴凝炼、形式上的自由随便等。可以说,曹操以其优秀的散文创作,给后世作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古代有曹丕、孔融、苏轼等,近现代有章太炎、鲁迅等。而这些作家的散文作品,恰恰是曹操散文清峻、通脱的艺术风格的缩影。值得一提的是,曹操散文在宋代的古文运动中影响颇大,这对唐宋时期的文学是有一定影响的。由此可见,曹操的散文非常出色,可谓是独标一格,在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参考文献
[1]黄昌年.曹操散文特色评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
[2]曹操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戴名世著,王樹民编校.戴明世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李向军.论曹操散文的动态结构[J].求索,2004.
[7]刘麟生.中国骈文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4.
[8]王培元编.鲁迅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最新部编版中学古诗文典故分析及其教学实践研究”(CX20211243)及湖南衡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最新部编版中学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及其教学处理实证研究”(XDJ202110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指导老师:李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