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助力乡村振兴实施途径探析

2022-05-30 10:48王静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王静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引了新的方向和目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但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存在着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相对缺失、教师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学生接受意愿不高、一二三课堂协同力不强的问题。为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应针对上述问题,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三农”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深切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包含涉农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都应以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服务乡村振兴意识,拓展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供给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赋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新的重要使命,丰富了其内容供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发挥课程思政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目前,引才难、留才难是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人才短缺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瓶颈之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将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凸显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引导学生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选择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乡村人才振兴密不可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应紧密联系乡村振兴战略,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三农”情怀的乡村振兴人才,激励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一批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思政资源,将乡村振兴元素融入思政教学,是高职院校用好用足各类资源、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实践案例,都是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可用来实现对学生的政策教育和价值引领。

(一)政策文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文件、规划、意见。通过解读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可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提升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乡村、服务乡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乡村文化

文化育人的作用强大,效果长远。优秀乡村文化是乡村建设的鲜活生命力,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发挥乡村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用好用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乡村文化资源,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思政资源。可让学生在学习乡村文化中,领悟乡村文化蕴含的道德价值、生命真谛、社会责任等文化理念,在乡村文化肥沃土壤的滋养下,培育学生投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爱国情怀。

(三)乡村实践

乡村振兴实践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案例、故事,如驻村帮扶的亮点举措,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先进人物及典型事迹,都真切反映着乡村建设的累累硕果,是宝贵的思政素材。将这些生动实践、典型案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思政课会更有感染力、生命力,更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这样用心用情讲活思政课,会让“大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学生的“三农”情怀,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三农”思政教育不足,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相对缺失

传播学理论把传播效果的产生从纵向分为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是基础,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心理和态度层面是深化,作用于人的观念或价值体系,最终引起行动层面的变化。从知农到爱农再到助农,是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效果累积、深化过程,但在一些非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与涉农高职院校专门开展“知农爱农”思政教育相比,因缺少农业行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三农”思政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不足、范围不广,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联系“三农”不够紧密,培育学生“三农”情怀的力度不够,学生对乡村发展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对“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政策和发展现状不够关心、了解不多。对“三农”工作认知不深、了解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的培养和形成,“三农”情怀相对缺失,进而影响着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

(二)“大思政课”意识不够强,教师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新时代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高职教师应树立“大思政课”意识,将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作为丰富的思政资源融入到教学中,让课程思政与乡村振兴实践有机融合、充分互动。与思政教师相比,高职专业课教师会更专注于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提升,缺少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乡村发展政策、关注乡村发展最新趋势,不善于搜集“三农”案例、挖掘乡村文化的价值理论,对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缺少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缺少同鄉村振兴实践的紧密联系,“大思政课”意识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振兴元素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部分高职教师认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有的主观上不愿耗费精力参加学习培训,思政教学理论相对欠缺,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三)融入方式较为生硬,学生接受意愿不高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是检验实施效果的主要主体,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意识、有选择地接受思政教育。但是,部分高职教师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政教学时,对学生学习需求、接受意愿的调研不够,忽略了对“学生希望接受什么样的思政教育”“更乐意以哪种方式接受”等关键问题的考量。再加上部分高职教师自身思政教学水平不够高,授课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局限于课本知识、政策文件,照本宣科、“填鸭式”开展思政教育,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入较为简单、生硬,内容脱离实际,时效性不强,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接受意愿不高,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四)一二三课堂缺少协同,合力不强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需要整合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发挥第一、二、三课堂的共同育人作用。但在实践中,部分高校及教师认为第一课堂承担着育人的主阵地职能,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教材编制、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更新上,追求课堂教学的良好育人效果,忽略了第二、三课堂育人空间的利用和开发,课程思政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第一课堂的“单打独斗”,一二三课堂之间缺乏融会贯通,协同作战合力不足,无法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从而也就无法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一)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建立文化自信与自觉

在认知层面上,需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开展“一懂两爱”思政教育,学习了解乡村发展政策,让学生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转变对乡村发展的刻板印象。在态度和情感层面上,培育学生对乡村的认同感,培植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最深沉的力量。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弘扬、传承、保护和创新好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乡土文化。在行动层面上,引导学生形成心系国家、扎根乡村的情怀,坚定自身投入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自觉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

(二)强化乡村振兴意识,提高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思政教育理论功底及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实现教书育人的能力。一方面,教师需加强长短期相结合的培训学习,自觉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三农”政策,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个人修养、德行。另一方面,要深化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开展共同备课、相互评课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安排上有意识地挖掘思政资源,主动将乡村振兴元素融入教学,双管齐下,强化思政意识培养,不断提升思政教学能力。

(三)尊重主体性和能动性,激发思政学习动力

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选择、吸收具有能动性,实施课程思政应从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出发,提前了解学情。有学者指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不是“单一地对知识进行逻辑的阐述,而是在知识教育中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即价值理性,在知识教育中渗透价值教育”。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应不囿于乡村振兴知识理论的阐述和传授,还要关注知识理论背后的时代和文化背景,通过开展任务设计、专题、情景教学,把乡村振兴政策、案例、文化等融入到任务与情景中,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另外,课程思政教学需提升信息化水平,借助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媒介,实施微课、网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性,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动力。

(四)贯通一二三课堂,强化协同效应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良好育人目标,需三类课堂同向同行,构建立体综合的育人体系。在抓好第一课堂主战场的同时,用好第二、三课堂的重要育人渠道。通过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演讲比赛等,邀请专家或者先进人物举办讲座,宣传乡村振兴的新政策、新理论,形成校园第二课堂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共同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深入村寨、田间地头,直接和农户、企业对接,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乡村建设的成果。课程思政建设要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服务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走近乡村、亲近农业中培养“爱农”情感,实施“助農”行动。

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愿望,需要贯通一二三课堂,整体上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需要教师强化“大思政课”意识,提高思政教学能力,尊重学生需求,创新融入方式,通过多方面完善与提升,形成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漆勇政,孙倩茹.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46-48.

[2]倪涵,陈群,于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课程研究[J].农家参谋,2020(21):68-69.

[3]王学检,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4]郭丽丽,任香香,白玛伟色.农耕文化融入地方农业高职课程思政探析[J],广西农学报,2020,35(06):92-96.

[5]章兢,何祖建.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9-13.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