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河南实践

2022-05-30 10:48闫淑玲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闫淑玲

摘 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的主阵地,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功能支持和方向指引。本文立足于河南省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样态,分析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六大模式”的典型案例,提出河南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实践模式;河南实践

2021年,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在“十四五”时期,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等载体,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均衡发展。2022年5月新修订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也进一步提出要“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已有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高达16.20%,河南省作为部省共建“技能中国”首批9个试点省份之一,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有哪些路径、常采用哪些模式、如何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优势来为振兴乡村服务,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一、河南省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考察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4.57%。据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截至2020年年底,河南省共有高职院校94所,在校生达88万人,已建成较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计划到2025年,全省持证人员总量占从业人员的60%以上。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能突破学校场域的限制,开展普适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灵活地面向农村设点,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教育类型,应当在乡村振兴上有所作为。

为了更好地总结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和优秀实践,本文选取河南省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官网信息检索等方式,聚焦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火热实践,到“校地结对帮扶”“一村多名大学生”“10所优质高职援疆计划”的政策扶持,各高职院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成果丰硕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河南省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分析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关于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六大模式”,分别为讲习所模式、人力供给模式、循环智能模式、派遣陪伴模式、多元共治模式、数字乡村模式,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为主线进行总结归纳。当然,多数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并非只是某一单一模式,也可能是多元复合模式的组合。

(一)讲习所模式

讲习所的说法早见于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农村革命人才开办了农村运动讲习所,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讲习所、乡村振兴讲习所、“两山理论”讲习所等在我国广大农村遍地开花。在乡村设立讲习所,可以通过当地的社区学院、田间学院、乡村讲堂、产业学院等机构进行农业相关内容的宣传、培训,培养“三农”人才,效果斐然。可以说,讲习所是农民技能提升的桥梁。典型案例有:南阳农业职业学院依托河南省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立足“中原粮仓”的资源特色,成立牧原产业学院、天力产业学院、南阳中关村产业学院等32个产业学院,根据涉农专业特点,对村组干部、青年农民实行“半农半读,农学结合”的弹性学制,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农技人员、乡村书记等,开展学历素质提升教育和基层党建、经营管理等各类培训,年均达5万人次,成效显著。

(二)人力供给模式

根据农村人才需求,高职院校面向广大农村实施的职业技能培训称为人力供给模式,是为乡村地区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最直接方式,一般为单项输入。通过设立乡村振興教学实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向乡村输送农业、农村技术技能人才。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打通了校内、校外两条人才培养路径,校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校内注重涉农课程的升级改造。自2017年起,该校在西华县设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师走出校门,针对不同乡村的不同需求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帮助地方进行物联网智慧农业建设,受益人数超1.5万人次。同时,该校依托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构建了“智汇兴农”云平台和“直采益农”线下产品助农体验馆,为农户开展农特产品营销提供渠道和支持,助推西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转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繁荣。

(三)循环智能模式

相较于人力供给模式的单向培养,循环智能模式则是一种双向循环的运作模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纷纷探索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让农村人口既能走出去,又能返回来。一方面面向农村人口招生,另一方面设立农村人口定制培养,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不仅面向农村人口招生,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而且在农村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启动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和人才帮扶,开展定制培养,如讲解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培育农产品社交电商、帮助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等,仅2021年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 300人次,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约22.75万元。

(四)派遣陪伴模式

派遣陪伴模式指的是职业教育机构以促进乡村“内生性”发展为核心目标,将定向服务的学生和教师派遣到乡村开展培训、指导和调研服务,给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师资支持,是一种兼具“造血”功能和“输血”功能的帮扶方式。如:在河南省教育厅的组织下,省内10所优质高职院校派遣首批18名援疆教师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2004年启动的“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共招募3 400名志愿者赴河南省内重点帮扶县开展志愿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的智慧力量。同时,省内多所高职院校还派遣“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开展产教融合、直播电商等工作,如: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首批派遣“驻村第一书记”3人赴新密市禹寨村开展校地结对帮扶,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河南林业职业学院长期开展对乡村林业技术骨干的培训,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下乡,鼓励并支持派遣技术骨干回到各地,力争每个贫困县拥有5名以上技术专家,每个乡镇拥有3名以上技术骨干,每个村至少有1名技术“土专家”,让林业科技深入千家万户。

(五)多元共治模式

多元协同治理旨在推动由各级政府、涉农企业、高职院校、培训机构等发挥各自优势,以特定的合作方式,解决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问题。在多元共治的框架下,各种不同的教育利益诉求均能得到充分表达,一些振兴乡村的决策、制度、举措能得到充分讨论与论证,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济源示范区乡镇设立驻村工作队,与涉农企业携手成立政策宣讲队,不定期举办“三农”知识讲座,以文化帮扶为切入点,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乡村科技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

(六)数字乡村模式

数字乡村模式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搭建数字服务平台,将外界优质资源纳入网络数字资源,开展数字职教、智慧农业、农村科技园服务,既打通了资源的输入通道,又对接了资源的输出通道。如: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依托“互联网+”电商建立了农产品互联网销售模式,与此同时,该校与开封祥符区政府联动,采用送课下乡、技术助农、青年红旅等方式将学校的专业建设成果推向乡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河南省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分析

河南省高职院校的一系列举措,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和“三农”工作队伍,在服务乡村振兴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政府和地方合作不足、协调不够。乡村振兴任务重,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很重视,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和保障机制,涉及职业学校、人社局、乡村振兴局、教委、农委等多部门,但常常会因为缺少顶层设计,导致各部门间缺少协调,出现重复指挥、多头管理的现象。

其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农村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不精准,涉农专业较少,多数高职院校的乡村振兴服务仅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性,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振兴职教品牌,尚无面向乡村振兴的特设专业如“定制村干”专业。

最后,“心不在职教、志不在农村”“务农辛苦不挣钱”的观念仍普遍存在。河南省乡村人才储备不足,农民离田进城、子女随迁带来的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此次调研的结果显示,某高职院校2021届“学农从农”学生的比例为48.7%,虽比之前略有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是为当地乡村进行“技术留才”与“专业育人”。

四、河南省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要担负起乡村振兴这一重任,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高职院校的乡村振兴服务能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产业振兴方面,推进校企村深度融合

针对专业与岗位对接不精准的现象,需进一步完善专业群建设,将特色相同、区位相近的专业撤销合并、重组优化,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开设新专业、升级旧专业,结合本校的对口帮扶乡镇特色,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职业技能培训,比如郑州汽车、长垣厨师、林州建工等,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

(二)人才振兴方面,改革面向乡村的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是职业教育的通病,教师对于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推广还停留在“说明书式”,而非“手把手式”,跟不上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因此,亟须改善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农学结合的弹性学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立定向培养的“定制村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要立足乡村,聚焦“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业等领域,突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措并举,打造乡村振兴职教品牌

鼓励高职院校形成独特的乡村振兴职教品牌,向东部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学习,选取优秀典型案例推送教育部,争取能够跻身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关于《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课题案例征集活动。设立研学小镇、职教小镇、职教联盟等,整合职业培训优势资源,结合河南各地市特色,探索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乡村振兴试验区、创新创业基地。

五、结语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需要整合河南省高职院校优质资源,结合河南省各地区特色,在乡村振兴的五大领域探索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争取向国内其他地区推广具有前瞻性、学理依据和可操作性的河南经验、河南智慧,助力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全,杨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测度——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测算分析[J].教育研究,2021,42(06):112-125.

[2]涂三广,王浙.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及特征——基于职业院校233个乡村振兴案例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0):19-25.

[3]钱净净.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经贸模式[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06):49-51.

[4]李甄.河南:實施部省共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1(08):19-20.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