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少波
纤巧的琴弦,陈旧的古木,悠扬的音韵,你演绎着雄奇秀丽的高山流水,倾诉着凄清哀婉的离愁别绪,如一滴浓墨,存于心中,余韵之力,震彻心房。
一个忧伤的夜晚,鸣蝉浅唱,我无言地坐于桌前,望着卷子上鲜红的分数,悲伤、沮丧充斥于心。回望我荒废的那段时光,有多少同学在奋力拼搏?此刻醒悟,悔意不尽。 一抹月光洒下,映在尘封的古筝上,我望着古筝上覆着的红色绒布,心中的琴弦无意中被拨动,一缕朦胧的回忆,轻轻掀开面纱。
初次相遇,年少懵懂,我稚嫩的双眸中映着你曼妙的身姿。你的音韵清脆如珠落,悠长如远钟,我沉醉其中。曲终人散,余音绕梁,你已在我心中留下寻梦的种子。
待心中的种子发芽,我已成为梦中人。谁曾想,梦未开始,竟已破碎,“手太小了……摇指均匀些……谱子没背吗?”老师的训斥使我心生不满,挥手而去。
母亲劝慰我道:“成功需要沉淀,厚积才能薄发。”我决意克服困难。每天,潜心训练,手指上的胶布粘腻不堪,我依旧坚持。抬头望,点点繁星闪烁,好似激励着我勇敢追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带着自信的笑容站在了璀璨的舞台。深呼吸,一曲《渔舟唱晚》渐渐拉开序幕:天边黄晕,夕阳如血,我仿佛成了那江上摇橹的渔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望着那渐渐隐没天边的夕光,我悠闲地唱着歌,与世无争,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寄情山水,与乐相伴。
梦回现实,我悟出一则道理:成功必有失败相随。我再次坐于古筝前,《秦桑曲》将我引入另一个梦境:凄婉柔和,倾诉着对游子刻骨铭心的思念。催人泪下的唱词,使我好像与她一同在桑树下等待着。“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带着自信的笑容,我忽然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余韵之力,使我充满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坚信,终有一日,我也能鲲鹏展翅,一飞冲天。
与君同行,一路欢歌,筝韵之力,不同凡响。愿今后的征途,你我携手共进,披荆斩棘,挥斥方遒,不负韶华。
(指导教师 李奂缈)
评语 小作者采用插叙的写法,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将学习古筝的苦、学有所成的甜、再抚琴弦的感悟,饱含诗意地娓娓道来。文章紧扣题目“筝韵的力量”,是“筝韵”给了“我”一次次克服困難的勇气与信心,结尾升华主题,慷慨之词富有打动人心的正能量。
(讲评教师 玉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