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红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本文以大班探究活动“珍珠鸡”为例,从深度学习的视角,探讨教师如何捕捉幼儿的兴趣,在支持幼儿探究学习中,生成班本课程,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片段1:孩子们刚来到养殖区,眼尖的汐汐就大喊起来:“快看,有新动物。”孩子们立刻过来围观。“头这么小,有点像孔雀。”“它的身体好胖啊。”“它的羽毛上有许多白色的圆点点。”“它不是孔雀,没有孔雀那样的长尾巴。”“有点像鸡,但和一般的鸡又不一样。”……
回到活动室后,孩子们迫切地跟教师交流:“老师,养殖区来了个长得像鸡的动物,它叫什么?快帮我们查查吧。”教师提问:“新动物长什么样?”萌萌说:“小小的头,胖胖的身体。”菜菜说:“羽毛上面有许多白色的圆点。”交流中,教师把搜到的信息及时投屏,讲给孩子们听:新来的动物叫珍珠鸡,它的头很小,全身羽毛黑灰油亮,羽毛表面有规则的圆形白点,形如珍珠,故有“珍珠鸡”的美稱。
片段2:珍珠鸡窝前,萌萌说“:2只鸡分不清楚,帮它们起个名字吧。”教师说:“可以根据珍珠鸡的特点来取名。”孩子们仔细观察,发现它们颈部的毛和体型略有不同。宇涵:“颈部有一圈毛竖起的叫圈圈,还有一只体型胖胖的就叫它大大。”这个好听又形象的名字,大家一致通过。
思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善于发现孩子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幼儿园养殖区新增珍珠鸡的事,教师是知道的,但没有提前告知孩子们,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观察、交流。当孩子们通过自主观察,被珍珠鸡的外形特征激发起好奇心,并在求助教师帮忙揭晓答案后,他们是欣喜和满足的,对珍珠鸡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师幼共同开启了“珍珠鸡”的探究活动。
片段3:“珍珠鸡喜欢吃什么?”“谁负责喂?”“一天喂几次?”……讨论后的第二天,孩子们各自从家里带来了食物开始给珍珠鸡喂食。铭畅说:“圈圈、大大,给你吃玉米。”萌萌说:“我喂你们吃菜叶。”欣俞说:“我给你们准备了大米。”投食过程中,大大突然张开翅膀飞了起来。教师说:“人太多,可能吓到它了,我们该怎么办呢?”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每组一天,轮流投喂,并将每次投喂的食物记录下来。“那一天喂几次呢?”新问题又出现了。“3次?5次?”浩宇说:“吃多了会像好饿的毛毛虫那样撑坏肚子的。”最后孩子们根据自己每天进食的次数,决定一天投喂3次。几天后,孩子们从“记录表”上发现,珍珠鸡和普通鸡喜好的食物基本相同。
片段4:家里养过宠物的孩子觉得动物应该在规定的地方大小便。于是,他们找来一个簸箕放进鸡舍,叮嘱珍珠鸡要到簸箕上如厕,可效果并不理想。看着脏乱的鸡舍,嘉嘉忽然想到,中(4)班思妤妈妈开了一个养鸡场,可以打电话请教思妤妈妈。思妤妈妈告诉大家:“珍珠鸡散养和圈养都会随处排便,只能安排人帮忙清理鸡舍。”阳阳说:“便便有点臭,我们能进去打扫吗?”小夏立刻反对:“不行,大便有细菌。”教师告诉孩子们:从安全卫生角度出发,幼儿园每天会安排专人定时清理鸡窝,给珍珠鸡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孩子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分享了大人清理鸡舍的过程。
片段5:天气渐冷,佳奇说:“冬天来了,圈圈和大大怎么过冬?”小泽说:“宠物也有专门的衣服。”苏苏:“我让奶奶帮它们织件毛衣。”陈奕立刻反对:“珍珠鸡穿上衣服就不能飞了。”珍珠鸡该不该穿衣服?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教师在阅读区投放了绘本《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通过阅读孩子们从中获取了很多新经验。小小说:“它们身上这么厚的羽毛就像一件毛衣。”朱锦一说:“我们去捡拾干草,铺在鸡舍里,鸡舍外再盖一条旧被子,让风吹不进去。”在孩子们的设想、准备、操作中,一间不透风的鸡舍完成了。
思考:《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照料珍珠鸡的过程中,孩子们的问题接踵而至,而要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拓展幼儿经验的机会,需要教师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思考、自由表达。从“科学喂食——清洁鸡舍——安全过冬”的案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寻求专家帮助、阅读绘本资源等方式,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顺利完成了新旧经验的衔接。
片段6:春天,孩子们在鸡窝里发现了鸡蛋。苏苏喊来教师:“老师,珍珠鸡下了蛋,要把蛋拿出来吧,别被它踩碎了。”教师把问题抛给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蛋拿出来?”佳奇说:“打开门进去拿。”佳一说:“人走进去会吓到珍珠鸡的。”晨晨说:“我们可以找工具来取鸡蛋。”教师说:“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把鸡蛋取出来呢?把你们的想法和计划先画出来吧。”回到班级,孩子们拿起纸笔,将自己想到的取蛋方法和需要使用的工具画了出来,并进行了交流。次日,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记录,带来了和父母一起制作的取蛋神器:轩轩带来一根木棍,一头绑着一把大汤勺;宇涵带了长柄簸箕;铭畅带来了用爷爷闲置的钓鱼竿和粗铁丝圈组合而成的“套蛋”竿……有了工具,孩子们开始了取蛋的活动。
片段7:孩子们发现珍珠鸡下的蛋和平时吃的鸡蛋长得差不多。小羽:“老师,蛋是圈圈下的还是大大下的?”希希说:“母鸡才能下蛋。”苏苏说“:公鸡的尾巴又大又漂亮,圈圈和大大没有漂亮的尾巴。”宇涵问:“老师,圈圈和大大,哪只是母鸡?”顺着孩子的话题,教师顺势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区分珍珠鸡公母的办法,并把结果画下来,跟同伴交流。”过了两天,孩子们制作的“公鸡、母鸡区分表”新鲜出炉了。他们拿着自己绘制的区分表,来到鸡窝前,经过鸡头、肉髯、背部羽毛上的白点、走路姿势等多角度辨认,孩子们一致认为“:圈圈的毛是淡灰色,背部羽毛上的圆点小,鸡冠和肉髯较小,走路时两脚交叉,会发出缓柔的叫声‘咯嘎,圈圈是会下蛋的母鸡。”
思考:《指南》指出:和幼儿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讨论调查对象、步骤和方法等,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设法用图画、箭头等标识呈现计划;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在面对“怎么安全取蛋?”“如何区分母鸡和公鸡?”这两个问题时,教师鼓励幼儿使用简单的符号、标志、图形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发现,通過记录、分享,帮助其将内在思考的言语转化为外在表征的方式,用连贯的口头语言加以表达,既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又对幼儿的发现形成“呼应式互动”,有效帮助幼儿梳理、建构了相关经验。
片段8:表演区,教师投放了《小鸡小鸡》的乐曲,几个孩子听着乐曲里的“喔——喔——喔”的鸡叫声笑了起来,小印拉着教师说:“这个曲子里有鸡叫。”教师说:“这首曲子就叫《小鸡小鸡》,你们能根据这首音乐的旋律创编好玩的小鸡舞吗?”孩子们连连点头,他们一边听,一边创编小鸡走路、啄食、伸长脖子叫、坐在草堆里生蛋等动作。排练了几遍后,孩子们戴上珍珠鸡头饰,在节奏鲜明的乐曲中,用夸张的表情、幽默的动作诠释了珍珠鸡的形象。
片段9:户外写生,孩子们围坐在鸡舍前,正准备画圈圈和大大,鸡舍旁边的蓝孔雀突然对着圈圈开屏了,孩子们一阵骚动。菜菜:“蓝孔雀是要和圈圈比美?”思齐:“你忘了,我们查过资料的,只有雄孔雀才会开屏。”……几天后,孩子们又看见蓝孔雀盯着圈圈开屏了。欣欣问:“老师,为什么蓝孔雀一直对圈圈开屏?”汐汐抢着说:“蓝孔雀喜欢圈圈。”玥玥说:“蓝孔雀是爱上圈圈了吗?”孩子们听了笑弯了腰。玥玥的话激起了孩子们的想象,小夏说:“蓝孔雀会和圈圈结婚吗?”吕一:“鸡怎么会和孔雀结婚?”听了孩子们的交流,教师在阅读区投放了绘本《大灰狼娶新娘》。看了绘本,大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给圈圈和大大举办一场婚礼。
思考:当孩子们对珍珠鸡有了直观、系统的认识后,教师通过区域游戏活动支持孩子们多方面的创造,满足孩子综合发展的需求。蓝孔雀开屏,加之受绘本《大灰狼娶新娘》的启发,引发了孩子们更有趣的想法——婚礼。意外的情景唤醒着幼儿的已有经验,那是孩子张扬个性的好机会,同时也推动班本课程达到了高潮。在多维度活动催化下,孩子们的活动策划、艺术创作、思维发展、语言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激发。
虞永平教授曾说: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在“珍珠鸡”课程活动中,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在发现、探讨、互动中学习,启发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进行联系与建构、理解与思考、迁移与运用,从而形成了连续、有意义的课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