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前进 张文秀
[摘 要]课题组通过应用EXCEL表格和SQL Server数据库,对历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类统计与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实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数据表征也揭示了多方面的“差距悬殊”现象。文章分析了区域及高校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均衡、重视程度及组织力度不足等两方面主要原因,提出了要找准创新创业定位、重视大赛育人目的和构建开放共享平台等主要施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251-05
由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旨在推进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自2015年以来,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大赛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载体、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1-7]。高校在大赛中的获奖数量,特别是高质量奖项的获奖数量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8],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成果的彰显。鉴于此,很有必要针对大赛历年获奖数据进行计量统计和研究分析,充分挖掘数据表征信息。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获取核心数据,即历届大赛获奖名单,关联数据包括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这些名单通过教育部官网均可查阅下载获取。教育部官网是按照大赛赛道划分(见表1)来公布历届大赛获奖名单的。本研究获取的有关资料有:项目类获奖4141项,单位类(高校和省市)获奖217项;教育部2020年7月9日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含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其中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均属两地独立办学实体,按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计入,即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量以98所计。
(二)研究范围
研究内容涉及大赛获奖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情况和培养层次(本专科)信息,其中三类情况不纳入研究范围:非中国大陆获奖高校,共计142项;国际赛道参赛项目学生成员为国外普通高等学校18岁以上的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4年之后毕业)[9],共计393项;第五届新增的萌芽板块(其面向对象是中学生),共计232项。剔除以上三类情况后得到研究数据范围是项目类获奖3374项和单位类(高校和省市)获奖213项。另外,在3374项获奖项目中有3项为高校联合获奖情况,取排序为第一的高校计入分析。
(三)研究方法
应用EXCEL工具梳理数据。首先,把原始数据源按获奖项目、省市、学校、负责人、队员、指导教师、奖项、赛道、届别、是否联合获奖等信息内容进行梳理,得到五届大赛项目获奖基本数据表。其次,应用EXCEL的功能函数VLOOKUP,与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比对获取获奖高校层次(本专科)信息,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比对获取获奖高校是否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梳理形成五届大赛项目获奖数据表和五届大赛单位获奖数据表。
应用SQL SERVER数据库分析数据。首先,把大赛项目和单位获奖数据表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其次,编写SQL查询语句,从项目的获奖奖项、所属高校类型和地域等维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单位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分析
(一)项目类获奖分析
1.获奖奖项及高校情况
各届大赛具体奖项设置及奖项数量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获奖整体方面,五届大赛获奖项目共3374项,呈递增态势,从第一届的304项增至第五届的1014项,增长3倍有余。具体来看,第二届是第一届的2倍,第二届、三届保持平稳,之后呈近200项的等差数列增长。大赛获奖数量的快速增长,表明大赛得到各省市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和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奖项分项方面,从绝对数量上看,金奖在前三届比较稳定,保持在30余项,第四届、五届大幅增长至近百项,银奖和铜奖趋势与整体情况相似。从相对占比来看,金、银、铜三大奖整体占比分别为7.77%、20.18%和69.53%,金奖和银奖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形态,最高均为第一届,占比分别为9.87%和26.97%;铜奖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相对反向形态,最高为第三届,占比为73.68%(见图1)。
获奖高校方面,大赛获奖高校数量由第一届的208所增加至第五届的518所,获奖高校共计842所(多届获奖高校去重取一),占普通高校学校总数的30.73%,平均每所高校获奖4项。连续五届均有获奖的高校86所,占获奖高校总数的10.21%。浙江大学是获奖总数和冠亚季军获奖数最多的高校,分别为31项和5项,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获得14项金奖,并列金奖榜首,华南理工大学和海南大学分别获得13项银奖和18项铜奖,在对应奖项中名列第一。
2.获奖项目所属高校类型分布
参照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高等学校名单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根据获奖项目所属高校名称,将获奖高校分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四类。从获奖总量看,普通本科院校(占高等院校数45.91%)获奖1696项(见表3),是其他三类院校获奖数之和。
从获奖能力看,四类高校获奖学校数在对应类型学校总数中占比呈近线性分布(见图2),高校类型层次越高,占比数越大;97.62%(仅1所未参与)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曾获奖,占获奖学校总数的4.87%,获奖项目数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9%;近20%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未能入围“国奖俱乐部”。四类高校平均获奖数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5.6项,比其他三类院校之和还多2.6项。在86所连续五届均有获奖高校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3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表现不俗,五届屡获佳绩。
从获奖质量看,冠亚季军和金奖含金量高,是广大参赛师生及高校力争追求的目标。在冠亚季军获奖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独揽全部6项冠军,获亚军和季军共12项,另外1项季军和1项亚军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分别在第一届和第四届摘得;学校数量和获奖总量均是大户的普通本科院校未能实现零的突破。在金奖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表现依然强势,斩获53.43%的金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获金奖数相当;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取得金奖20项(其中16项均在第五届大赛获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第五届大赛的赛道划分变化,即把高教和职教混合的主赛道,划分出了独立的职教赛道,并设置了18项金奖名额。
3.获奖项目所属高校区域分布
参照国家统计局统计科普中关于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10],根据获奖项目所属高校名称和省份,将高校所在区域分为东部(10省市)、中部(6省市)、西部(12省市)和东北(3省市)四个区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据统计,东部地区高校获奖数1256项(见表4),占比37.23%,各项奖项获奖数量均强于西部等其他地区,特别是在冠亚季军和金奖等高水平奖项上更是具有绝对优势,其获奖数占比分别达到90%和56.11%。这样的统计结果与我国“东强西弱”的高等教育分布格局是相对应的。
西部地区除单项奖略少于中部地区外,其他各奖项获奖数均领先中部和东北地区,并分别在第二届和第一届大赛中斩获冠军和季军各1项,因此未出现东部地区高校全部包揽冠亚季军的局面。
东部地区在省市和高校平均获奖数上均未领先其他地区。从各区域省市平均获奖数来看,中部地区141.7项,获奖数最多,比东部地区多16.1项,较全国平均水平多32.9项;西部和东北地区均低于平均水平,获181.4项,其中西部地区以20.6项的差距低于东北地区,成绩垫底。从各区域高校平均获奖数来看,西部地区获4.3项排名第一,东部地区获3.8项名列末位,这也是唯一低于整体平均水平4项的地区(见图3)。
省市间“贫富差距”较为严重,一半省市获奖数高于全国平均数,但是获奖最多与最低省份之间相差近6倍;获奖数最多的一所高校(31项)比一个省市还多;湖北省获奖数最多,共170项,相当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之和(162项)。北京市坐拥3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含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中心,大赛表现却稍显逊色:虽然冠亚季军获奖数领先,但是金奖获奖数仅排第六,与江苏省相差近10项,获奖总数117项,也仅居中间位次。
(二)单位类获奖分析
大赛分主赛道(第五届为高教主赛道)和红旅赛道(第四届开始设立)评选省市优秀组织奖和高校先进集体奖。据统计,五届大赛优秀组织奖65项(含主赛道49项,红旅赛道16项)。16个省、市、自治区曾获优秀组织奖,江苏(东部)、浙江(东部)、湖南(中部)和四川(西部)四省连续五届获此佳绩,其中江苏省是唯一每届都获得大赛两赛道优秀组织奖(主赛道5项,红旅赛道2项)的省份。北京市仅在第二届荣获主赛道优秀组织奖。
五届大赛评选先进集体奖148项(含主赛道101项,红旅赛道47项),获奖高校共68所,从获奖高校类型看,“双一流”建设高校40所(含2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获奖占比76.35%。从获奖高校地域看,东部高校最多,共31所(含北京4所),获奖占比46.62%。连续五届获评先进集体奖的高校7所,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分别是浙江大学(东部)、南京大学(东部)、福州大学(东部)、华中科技大学(中部)、武汉大学(中部)、四川大学(西部)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部),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均获得每届大赛两赛道的优秀组织奖(主赛道5项,红旅赛道2项)。
三、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研究結论
五届大赛获奖数据信息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大赛获奖项目数不断增多(平均增长率46.71%),获奖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已有842所,平均增长率29.81%),说明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实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同时分析结果也显示,应注意获奖的“差距悬殊”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差距,比如,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高水平奖项的获取数量及整体获奖能力较其他类型高校占据绝对优势;二是同类型不同高校之间的差距,比如,部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每届大赛均有获奖且获奖数量较多,但有近20%的同类型高校至今未取得任何奖项;三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特点,存在省市间获奖数相差高达近6倍的情况,最多省份相当于靠后4省份之和;四是同区域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差距,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同区域同省份同类型不同高校之间也存在悬殊情况,应引起更多关注。
(二)主要原因分析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和经费配置方式致使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11]。从区域看,我国创新创业资源集中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资源较为薄弱;从高校看,“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仅集聚优势教育资源,还拥有高质量学生这个最大的“先天优势”,普通高校在教育资源和学生资源等方面都相对薄弱。
第二,存在省市和高校重视度不够、组织力度不足的情况。近20%未有项目在历届大赛取得成绩的一流建设高校中,不乏一些所属省市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优势明显的高校,其国家创新创业资助项目和经费不少,却在两大高等教育赛事之一的“互联网+”大赛中颗粒无收,虽不能因此否认这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成效,但至少折射出有关高校未给予大赛参赛工作足够的重视,从领导层面、组织层面、资源整合层面、制度层面未有实效推进。
(三)主要施策建议
第一,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充足的各类型、各方面、各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和保障,不同层次的高校需要承担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需要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需要在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和基础性、引领性、前瞻性、原创性创新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其他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挖掘、整合和优化学校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拓展、开发和集聚社会企业等各方力量和资源,争取在应用型等对应层次的创新创业上有所作为。
第二,高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大赛的平台作用,深刻认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目的、意义。高校要形成领导重视、组织有效、师生调动、制度保障的合力,要主动谋划、整合资源,可持续培育苗头项目。
第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协同构建多形式、多维度、多层级的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实现区域间和高校间的共建共享,帮扶性解决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资源薄弱、不足等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17.
[2] 吴爱华,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27.
[3] 吴爱华,郝杰,汪凯,等.办好“互联网+”双创大赛 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J].中国大学教学,2017(9):4-7,20.
[4] 王弘扬.创新创业教育“大阅兵”:记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42-44.
[5] 韩晓萌.创新创业:让梦想起航: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8-9.
[6] 张晶,秦在东.“互联网+”双创大赛:高校实践育人的载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6-24(11).
[7] 张佳景,李静,刘小利,等.创新创业竞赛与高校育人的思考与实践:基于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6):92-95.
[8] 刘毅,赵岩,松朱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数据分析与改革对策探究: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创新创业理論研究与实践,2020(15):166-167,172.
[9]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方案[EB/OL].(2011-6-13)[2020-7-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904/t20190408_376995.html.
[10] 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EB/OL].(2011-06-13)[2020-07-18].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ejtjkfr/tjkp/201106/t20110613_71947.htm.
[11] 刘继安,高众.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情况、问题与对策:基于2012—2017年“国创计划”项目信息的计量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78-84.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