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海量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是处理这些信息的重要路径。群文阅读比传统单篇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以及效率,可以使学生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资源。为了提升群文阅读的效果,教师不妨以信息技术辅助,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利用信息技术,夯实群文阅读基础
(一)优化议题设置路径
议题的设置是实施群文阅读的关键一步,它将决定群文阅读的方向以及文本素材的选取,因此格外重要。可见在确定议题时,教师一定要反复思量[1]。在通常情况下,议题的生成主要通过文本内容、文本体裁、文本作者等角度,但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而言:议题的设置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久而久之就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丧失组织群文阅读的兴趣;其二,群文阅读往往需要单独组织,和日常教学缺乏联系。
针对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教师可采取结合文本内容设置议题的方式。该方式是指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相关的议题,同时结合议题挑选适宜的课外素材。对此,教师可从课文中摘取一些经典语句,同时向学生提供备选议题,并采取选择题或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恰当的议题,教师则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统计归纳。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实现上述目的。例如,教师可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这四篇文本中的经典语句以及备选议题发送给学生,学生在阅读以后结合文本内容选择最恰当、最符合文本主旨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中的网络调查报告对学生的答案加以查看和分析,明确学生对文本内容以及主旨的理解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实施针对性教学。而这一解决方式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情况,从而提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
议题的设置与生成是群文阅读的关键步骤,它将直接影响群文阅读的方向以及文本的选择。传统的议题设置方式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工作任务以及压力,同时将学生摒弃在这一过程之外,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参与感,进而影响群文阅读的实施效果。鉴于此,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优化议题的设置路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参与群文阅读。
(二)优化文本选择方式
群文阅读的基础是文本,而文本的筛选将直接影响群文阅读的实施过程以及效果。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可采取两种模式实现群文阅读,其一是“1+X”模式,该模式主要以课内文本为主,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课外文本。其二是完全选择课外素材。但在具体的实施环节,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针对第一种模式,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而对课外素材的理解更是相对粗浅。针对第二种模式,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势必会影响授课进度。
针对课内外文本比例缺乏协调性,理解相对粗浅的问题,教师可为学生选择多篇课内文本,同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1~2篇课外素材。在具体的实施环节,教师无需遵循教材的编排顺序,而是结合议题重新组合课内文本,然后选择适宜群文阅读的文本,接着通过互联网搜集合适的课外素材资源。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库实现上述目的。例如,教师开展一个议题为“陶渊明的诗意人生”的群文阅读,教师首先对课内教材进行研究,并从中选择适合此次阅读所需要的部分文本,如《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并序》等。然后再从网络资源库中搜集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幽兰生前庭》《桃花源诗》等,最后选择契合议题的课外素材。除此以外,为了调动学生的群文阅读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本选择环节。教师首先告知学生具体的群文阅读议题,然后由学生根据议题到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课外素材,同时利用网络共享平台上传这些文本。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群文阅读素材的选择路径得以优化。
群文阅读素材的选取关系着群文阅读的实施过程以及结果,而传统的素材选取模式不够完善,这直接影响群文阅读的效果。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优化群文阅读的选择方式,提高群文阅读的成效。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群文阅读效果
(一)调整问题策略,促进文本解读
在群文阅读中,当教师明确了议题,也选择了适宜的文本后,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学情以及文本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以及思考的重心,实现群文深度阅读的目的。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对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针对设计问题的环节,教师往往以语言形式向学生提问,很少采取其他形式,且这些问题往往针对某一篇文本,而非多篇文本,导致学生很难进行对比探究[2]。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对问题策略加以调整,促進学生的群文解读。
针对问题形式单一,学生缺乏探究兴趣、也难以进行对比阅读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问题加以处理。该方式是指教师不仅仅通过语言形式提问,还借助框架、图表等多元化形式展现问题。举例来说,教师可利用阅读单引导学生对比文本的异同之处。因为阅读单主要涉及多篇文本,可以使学生立足于宏观的角度,对文本的内在关联展开思考,使学生更容易发现群文之间的异同之处。对此,教师先对群文素材加以梳理,发现这些素材的内在关联以及异同之处,同时结合文本的不同角度绘制图表,将其制作成一张阅读单,教师结合阅读单向学生提问,学生根据阅读单对文章展开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例如,开展议题为“倾听理性的声音”群文阅读时,教师将《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以及《六国论》四篇驳论文依照驳论方法、驳论角度以及驳论思路三个角度加以整合,汇集在一张阅读单中,并借助信息技术加以呈现,让学生参照阅读单从横向对比这四篇文本,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传统的提问方式太过单一化,仅仅只是语言形式,很难调动高中生的探究兴趣。但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整合文本素材设计阅读单,让学生根据阅读单中的问题思考文本的内在关联,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群文阅读效果。
(二)优化阅读环境,营造群文氛围
在进行议题为“描摹世间百态,品尝人生滋味”的群文阅读活动时,教师为学生筛选的群文阅读素材是《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由于大部分高中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简单,往往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在阅读上述这些文本时,学生很难对作者笔下的人间百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文本内容以及内涵的理解上缺乏必要的“人情体验”。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采取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辅助群文阅读教学,利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现文本内容,促使学生通过视频观看的方式,更加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在生动的视频中,学生将看到祥林嫂充满悲剧性的一生,看到林冲是如何在被压迫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看到畏首畏尾、因循守旧的别里科夫是如何度过自己“套中人”的一生的,看到主人公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以后的奇特经历,从而对文章的情感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而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对群文议题的理解也会更趋于深刻。
在高中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一些文本相对复杂,如果直接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结合群文素材为学生展示相关的网络资源,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三、通过信息技术,巩固群文阅读效果
(一)优化集体建构,促进学生参与
在通常情况下,集体建构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两种类型,虽然参与讨论的人数不同,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方向以及进程加以把握和调整,还可以根据情况给予提示和帮助。但在集体建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集体讨论中,有的教师往往只和部分学生互动,而其余的学生会因此走神,不认真思考,甚至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集体建构中生成的观点缺乏完善的记录,降低建构质量;教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表达需求。
为了解决学生混水摸鱼、缺乏课堂参与性的问题,教师可采取两种激励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针对集体讨论,教师首先告知学生讨论的话题以及要求,同时说明互动环节将以随机性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站起来分享观点,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同时给学生提供3~5分钟的思考时间,随后进行课上互动。针对小组讨论,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会从每一个小组中任选一位学生作为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汇报过程中还需要阐明每一个观点是由哪位组员提出的。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入信息技术,通过电子计时工具、随机点名工具以及图表绘制工具完成上述操作。例如,想要开展议题为“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探索与发现”群文阅读活动时,教师挑选的群文素材是《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及《说“木叶”》四篇文本,同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阅读素材进行初步感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利用随机点名工具,随机选取学生进行小组成果汇报。之后,教师组织集体讨论,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电子计时工具,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时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时间意识,把握讨论进程。接着,教师利用图表绘制工具,将学生表达的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和记录。通过这样的策略,可以有效解决集体建构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当教师组织群文阅读时,集体建构质量总是难以提升,这是因为教师习惯性和部分学生互动,导致其他学生存在侥幸心理,缺乏课堂参与性。因此,教师需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优化集体建构过程,这样才能提高集体建构质量。
(二)丰富“共识”方式,绘制共享笔记
在群文阅读组织过程中,除了集体建构以外,教师还需要关注达成共识的方式。此处所说的“共识”并非唯一的、特定的答案,而是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多角度的、多元化的解读。在集体建构环节,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分享不同的观点,但是由于缺少归纳工具,导致其中一部分观点得到记录,另外一些观点却被忽略了,使共识流于表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电子归纳工具,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最终得出结论,形成共识,为学生绘制学习笔记,便于学生共享学习[3]。
例如,在组织议题为“走进戏剧人生,把握悲剧意蕴”群文阅读时,教师为学生选择的素材是《雷雨(节选)》《窦娥冤》《哈姆莱特》。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读这三篇文本,接着引导学生从人生悲剧、悲剧根源、矛盾冲突三个角度梳理文本,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概括周朴园、窦娥、哈姆莱特等人物的悲剧性命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由组长记录下来。在集体建构环节,教师一方面让每个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另一面和学生进行多维度互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梳理观点,并借助图表绘制工具绘制出框架或表格,用来梳理学生的观点,最终促成集体共识,并为学生绘制学习笔记,供学生传阅、查看。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达成共识”的目的。
在集体建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而由于缺乏绘制工具,导致有的观点被埋没,从而无法实现集体共识。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借助图表绘制的方式梳理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理解文本,这样可以提高群文阅读的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又是现阶段教学的重要媒介,通过将信息技术和群文阅读相结合,可以优化群文阅读的组织方式,丰富学生的群文阅读体验,提高群文阅读的效果,最终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让阅读因“群文”而精彩——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有效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51):105-106.
[2]陈贞.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分析[J].新课程,2020(52):42-43.
[3]王瑜红.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开展路径[J].新课程,2022(16):10-11.
张绍舟,重庆市丰都第二中学校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