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协调统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学阶段,针对语文学科,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在跨界、跨学科中学习,通过教学手段的跨界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挖掘语文中的重要因素,提取其中的关键点,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价值内涵。。
一、借助音乐、美术等,优化课堂学习环境
所谓环境能够成就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集中学生的注意;还能根据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挖掘学生的潜能,活跃其思维,开发其大脑,促使其通过对学习意义的了解生成能力,建构知识结构体系。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跨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音乐和美术等学科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保证语文教学在跨界中体现精彩性。
课堂导入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取决于教师能否设置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鲜艳的、丰富多彩的图片进行展现。利用展现的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神,提高对语文知识的关注度。
教师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先利用信息化设备播放可爱的小松鼠图片,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趁热打铁深入讲解知识。其次,小学生都热爱自由,比起课堂学习,其更愿意在教室外自由自在的玩耍。这就说明,很多时候面对已经响起的上课铃,学生无法立刻静下心投入学习,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内化知识。此背景下,教师注重语文跨学科学习,融入进美妙的音乐,借助音乐之力使学生学习沉下心来、专注学习,根据舒缓悠扬的音乐掌握知识,获取学习灵感。
在教學古诗词《小池》时,利用现代技术播放相关的音乐,一边播放,一边让学生和着音乐旋律轻声诵读。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好意境,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跨界学习中,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教师融合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课程时,需要创设相关的情境,充分结合课程和相关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主观需求。
在《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中,课文中写道:
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三座房,四座房,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
根据课文,利用多媒体展现符合课文描写的房子图片,一边展现一边播放动听的音乐。利用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房子、学习知识、掌握课文。
又如课文《荷叶圆圆》,这篇散文洋溢着童真童趣,很容易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欢。对于此,教师可以整合音乐学科,借助音乐魅力生动描述课文。学生可以在该课文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圆圆荷叶的妙用,并据此生成奇妙之感。甚至教师教学时可以询问学生:你觉得荷叶是你的什么?以“荷叶是我的 ”造句。以此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精彩的课堂学习中体悟知识的情感内涵,于感知中形成对应的语文素养。
二、整合绘画元素,观察图画深入阅读
小学生习得言语的最佳途径,是积极使用含有丰富内容的语文文本。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本身有其独特的抽象性,这些抽象性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带来了难度。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跨学科学习,走进文本后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对其他学科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以良好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内化语言,变抽象文字为形象图形。教师可以整合绘画元素,以转化后的文本形象感染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其深刻理解文本,于优化的课程学习中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桥》时,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和理解能力,此时教师遵循“以生为本”教学原则,将主体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跨界学习中初步阅读文本,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以绘画形式直观地表现出课文中的经典场景。如山洪势不可挡的狂冲而来;人们你拥我挤的四处逃窜;老汉组织人们有秩序渡桥;老汉用力推人上桥;老汉被洪水淹没。利用绘画的方式交流,以生动的语言介绍画面。教师作为主导者,引导学生对画面中的细节仔细观察。如山洪势不可挡的狂冲而来时山洪的凶猛;人们你拥我挤的四处逃窜时脸上的惊慌。
学生通过对图画的观察,对文本深入阅读,以文字和画面的结合深入文本世界,深入感受当时山洪席卷村庄、房屋被冲毁,死亡逼近人们时的情绪。结合下文,体会生死攸关之时党支部书记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透过文字理解画面,通过跨界,用画面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整合美术学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语文教学整合美术学科内容,不仅能够将生涩的文字表达变化为形象趣味的图画表达,还能够依托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实现图画向语言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具体形象图画的介入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大门,学生能走进文本并生出更多精彩的言语表达,感受平淡语言文字背后的魅力,增强自身的审美情趣。
以《我是什么》为例,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阅读过程中对其中的“我是什么”进行感受。文章中,作者说我是“汽”,可以升到天空;穿上黑衣服,披上红袍,我是“云”;遇到冷风,变成水珠往下落,我成为了“雨”;变成小硬球打下来,我是“雹子”;冬天时我叫“雪”,变成花朵飘落。学生们利用阅读了解课文,根据课文积极想象和自由画画。学生们以“我是……,可以……”等句式对自己进行介绍,如“我是汽车,可以载着人们呼啸而过”“我是小蜜蜂,可以为人们采蜜”“我是小提琴,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妙的乐曲”“我是大树,可以为身边的小花小草遮风挡雨”。一边想象,一边跟着想象绘画,在童言童趣、童真童言中,以语文和美术等的跨界结合,优化学生的形象感知和直观表达。
又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现如今恐龙早已灭绝,但这并不影响学生们对恐龙的兴趣。越是神秘,越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彻底凸显学生主体性,让其学习过程中以简笔画对自己认为的恐龙进行绘画。有学生认为恐龙应该很庞大,所以会刻意放大恐龙的身躯;也有学生认为恐龙的爪子很尖锐,所以把着重点放在了爪子的描绘上;也有学生认为恐龙的名字有龙,那应该会飞,于是给恐龙画上了一对巨大的翅膀。学生画完后对自己所绘制的恐龙进行介绍,说明恐龙的最大特点。以学生对画的介绍为前提,教师对其提出教学要求:阅读课文,对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过程进行了解,对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进行有条理的复述。绘画的过程中,其实学生们已经将恐龙的特点内化于心,可以基于对恐龙的了解深入学习课程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达成任务。
四、教学中跨界表演,融入文本世界
任何课程教学都不能只停留在讲解上,还需要通过全新的方式体会和内化,内化后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跨界学习,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机会,使其以表演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表演方式与其他方式不同,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表演跨界,彻底融入文本世界,直观了解文本世界中的事物,深刻感悟人物的思想情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三次写了有人劝父亲回去,第一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位好心人,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第二次,消防队长挡住他,这位父亲说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第三次警察走过来,这位父亲说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而过于悲痛,导致精神失常。但最终,正是因为这位父亲的始终坚持,才救下了儿子和其他十四个孩子。
针对此,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们指导学生对该篇课文进行表演。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表演,对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如劝父亲的好心人、警察、消防员、其他家长、这位始终坚持的父亲、这位父亲的儿子阿曼达以及其他十四个孩子。参与表演的学生将课文中描述的情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扮演父亲的学生需要在表演中对父亲初到学校的悲痛欲绝、动手挖人的艰难焦灼、永不放弃以及最终成功挖到儿子的欣喜若狂等角色情感进行深入体会。表演和体会中更加深刻地认知文章中的文字和词语,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知识印象。
五、组织游戏与实验,在跨界中培養学生思维能力
每一个汉字的形成和演变都经历了长期的过程,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也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其甚至关乎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中同音字更是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学习时无法有效区分这些同音字,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识字效率。
以“座”“坐”为例,小学生并没有良好的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就算会正确发音,也无法完全区分这两个字,组词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此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跨学科学习时,可以考虑借助字源化难为简。“坐”的小篆体是两个人靠在土堆上休息,从这来看“坐”表示的是休息,属于一种动作。“座”加了广字头,可以看作房屋的屋顶,能看出来不再是一种动作,而是不能动的名称。结合字源和不同字体,体现出两个字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区分两个生字。
必要时,教师组织一些字源游戏。如指一指,教师说出词语,学生们在一众词语中找出对应的生字,并用手指着该字。又如说一说,教师们说出一个生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以该字造句。小游戏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加深学生印象,多角度、多方位的优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中,不仅可以跨音乐、美术,还可以跨科学。科学学科不仅有理论还有实验,所以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既要有耐心,又要严谨细心,还要创新学习的思维模式,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找准跨学科融合的点。以《乌鸦喝水》为例,教学中,教师完全融入科学这一课程。首先教师对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
科学家往鱼缸投入一颗小石子,鱼缸中的水立刻满溢,随即科学家思索如果放的是小金鱼会怎样?
讲完故事,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最终的结果。此问题下,学生们会陷入沉思,有学生表示可能小鱼太小,水并不会满溢;也有学生认为小鱼太小也是物品,有重量,投入放满水的鱼缸肯定也会激起水花,带动多余的水满溢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结合科学学科,拿出对应的实验物品,组织学生实际动手实验,实验结果告诉学生“水同样满溢而出”。这时教师走进课文,让学生分析课文中乌鸦的喝水方式:虽然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到达瓶口,但随着一块又一块有重量小石子的投入,积少成多,最终瓶子里的水也升到瓶口,进而满溢而出。跨界的实践操作,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文信息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学生们不仅会主动发问,还勇于实践。
六、在作文中跨界学习,提升语言实践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中作文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现在的写作教学来看,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写作意识和写作习惯,也很少观察生活,更别提以生活为写作主题优化创作。此背景下,教师可以思考跨界整合在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整合语文学科的写作教学和其他学科,开展科学小实验。一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一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素养,从语言表达逐渐转化为实践表达。
指导学生创作体验式文章时,联系整合科学课程后引入“熔岩灯”的小实验。先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展现充满冲击力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想象。其次,教师对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亲身示范。准备实验用的杯子、清水和油,杯子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水和三分之一的油,学生仔细观察,说明杯子内部出现的现象。水和油发生分离后,于水中滴入少量红墨水,继续观察杯内的变化。此时杯内虽然有两种液体,但因为水和油发生分离,红墨水穿过最上层表面油层,直接和水混合。实验还没有结束,继续在杯子中加入泡腾片,再次仔细观察,此时杯内的变化更加明显:气泡夹着红墨水冲至水面,仿佛岩浆喷射。
一系列的实验过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其总结实验原理,同时教师作为代表评价。学生总结出:
泡腾片内含有机酸和碳酸氢钠,落入水中会在水的作用下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同气体的产生使水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红艳的颜色仿若岩浆喷射。
最后彻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由学生在结合写作学习和科学中亲身体验,总结实验过程和现象,撰写文章,于作文中详细描述自己的体验。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流畅的描写过程,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有话可说的情形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实践技能和素养。
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出发指导学生跨界、跨学科学习,利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跨界、多学科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安岩,山东省黄岛区海之韵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