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聯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业呈现新态势。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受众浏览新闻时间的碎片化,要求创新新闻生产方式,对新闻报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从信息丛中脱颖而出,快速引导受众,更好地适应全媒体平台的传播习惯,成为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转型中的重点问题。传统媒体凭借既有的影响力与受众群体,成为转型升级队伍中的重要主体。如何秉承专业严谨的精神,与自由度高、信息量庞大的数字时代结合,成为行业备受瞩目的研究课题。文章列举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案例,阐述其在新闻生产业务上的创新举措,分析其新闻生产新模式的特点,结合数据与算法技术在转型过程中的应用,提出传统媒体转型创新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媒体转型;媒体融合;新媒体传播;新闻生产;传播生态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080-03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依托数字技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相较于以往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与移动端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接收端与平台的转变,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走向深度融合。媒体不仅是新闻的生产者,更是信息整合的功能性平台。新媒体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传播功能的实用性,都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方向。传统媒体通过长期的新闻实践,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公信力。而新媒体因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思维理念,通过应用数据与算法技术,可以做到精准投放,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因此,传统媒体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要秉承已有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业务能力,又要具有互联网思维,从新闻内容的生产上创新,从新闻框架的搭建上创新,在智库与算法技术的应用上创新。在媒体融合时代,实现转型升级将赋予新闻行业更丰富的社会沟通功能,继而构建新型社交生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一)交互语言年轻化
传统媒体的新闻语言往往呈现严谨稳重的语言风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由与个性的理念不断强化,受众群体与采编人员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致使话语体系也发生了改变。2017年,新华社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沙特更换王储的新闻,迅速在网络上引爆。这条新闻的标题为《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新闻刚一发布就迅速颠覆了人们心中新华社沉稳、规矩的形象。一时间,新华社的小编“傲娇风,高冷范”的评论被推上热搜。这种看似“不专业”“大白话”似的写作风格,却意外地为新华社圈了一波粉。通过话语风格的创新,打破了在受众心中传统媒体严肃无趣的刻板印象,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新话语风格。网友称“字越少,事儿越大”。活泼简洁的风格更加吸引年轻读者,也更符合互联网阅读时间碎片化下可以快速获取核心信息的特点[1]。同时,新闻媒体齐换“小编风格”的类似事件,也被再次新建,成为一个独立的受众关注热点。受众对新闻媒体话语风格的变化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增加了新闻作品的浏览量与评论量,形成了“意外的”传播效果。活泼俏皮的交互语言让小编形象更为年轻,更加真实,拉近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一种“社交”向的传播语境,更符合当前互联网情境下媒体创新发展所追求的格局。
(二)视觉呈现动态化
除了话语体系的转变外,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阅读机制对视觉呈现也产生了影响。视觉语言不仅包含文字、图像、视频等基础信息,在数字平台端,视觉语言更是信息交互的门面与亮点,是引导受众进入新闻详细浏览的入口与导向指南。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赋予了新闻作品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空间。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和工具,将独立新闻稿件与版面联系起来,给受众带来多重感官刺激,创造出一种更为立体的阅读体验。新闻内容通过二次包装,实现了数字媒体的交互功能与动态链接,可实现相关新闻实时更新、新闻事件“故事性”重现等动态功能。
新媒体编辑在打造作品时,须结合职业嗅觉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意识,确保版面搭配的准确性、针对性以及延伸扩展的相关性,增强新闻产品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对新闻事实的一种精心“策展”,要注意各种介质表达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综合效果,从而增强新闻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一)多元主体丰富新闻视角
新媒体的发展形成了多元主体传播的新形态。依托互联网,以受众为主体制作的参与式新闻构建了新的传播模式,即万物皆媒。多元主体共同传播的新闻,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新闻生产的主体不再只是记者,公民新闻丰富了新闻事实的素材与视角。因此,新闻的生产主体不再仅限于新闻的当事人与目击者,更多的是到群众中去,以更多的视角创作新闻。
例如在微博上,针对某热点事件,常常会建立#……#的话题形式,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凝聚平台上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与表达,看似杂乱无序的市民反馈,却是媒体按话题编排整理之后的多重视角。利用互联网数据索引功能,新闻事件更加立体与真实。不仅可以节省记者到现场需要的时间,还可以得到不同情态下的真实的采访资料。话题的检索形态也为热点形成了一个即时的话题讨论集群,给予关注热点话题的受众归属感,利用深度挖掘的细节不断吸引其关注,提升新闻事件的价值。利用新的数据整合技术,融合更多事实资源。
(二)深度报道提升热点的连续性
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考验着采访人员对话题的整体把握与专注探索细节的综合实力。新媒体环境下要做好深度报道,就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讲好故事。要运用大局观构建整体框架,并及时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细节。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题材不断拓宽,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在保证新闻内容全面真实的情况下,新媒体的整合能力让深度报道有了更强的可读性,也呈现更牢固的受众黏性。
新媒体背景下,深度报道通常不是阅完即走的独立格式,更多地呈现为连续跟踪、持续推进的一组相关链接。通过独立的新闻组成“话题新闻组”,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内容对相关事件整体打包。针对新闻事件,也进行近期同类内容的关联和交叉,在推进报道的过程中,让受众参与信息的补充和意义的挖掘,是新媒体时代互动式传播的核心要义。
(三)超链接实现新聞内容的丰富性
传统新闻内容往往以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等形式出现,根据传统报纸版面编辑的原则,讲究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社会性。这些新闻类型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划分不再明显,在互联网端,新闻内容和新闻话题往往浓缩成吸睛的标题,如果抓住了读者的兴趣点,点击之后详情将更为丰富,配图、视频、延伸的相关新闻链接也会紧跟其后,有很强的体验感和网络关联性。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上应更多尝试提炼核心话题点与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以数据形态存储于互联网端,新闻标题与新闻内容的写作更应符合搜索引擎的逻辑,应提炼单条新闻中的知识点、关键词。同时,为了符合互联网络自动联想的功能,也要关联相似、连续的其他新闻链接,让整个新闻事件通过多条新闻展现出来,给读者更全面的视角解读,同时增加新闻交叉的浏览量。
(一)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投放
新闻的分发投放机制影响着新闻生产创作的意识。传统媒体基于既有的内容生产力和公信力,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同时,也发挥着整合和分发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应用与不断革新技术,在新闻传媒行业构建内容生产与智能编辑平台,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建设媒体型智库,利用算法构建能够实现精准推送的信息分发机制,以获得更多受众满意。由数据与算法构建的新闻再生产环节,正影响着生产业务的既有方式[2]。
新媒体更注重个性化和灵活的互动性融合报道产品,算法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新的传播机制,传统媒体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人才的分工协同上容易陷入尴尬。新闻记者按照既有的新闻规律选题采写,阅读端却通过算法工程师的逻辑编程来进行客制化的分发。原有的传统新闻价值取向在算法运营的影响下不断向数据模型迁移,编辑在浏览新闻内容的同时也须参考数据反映的客观结果,如新闻热度与新闻定向投放的受众群体定位等。因此,新闻记者除了应拥有采访与写作能力之外,对其逻辑与数字技术水平也有了相当大的提升。理解背后的算法逻辑,对新闻生产的前端有至关重要的靶向作用。
(二)结合算法意识生产新闻
算法新闻更新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在传统新闻业务链中,生产主体是新闻记者,依靠专业化的职业嗅觉去感知、洞察、判断和选择特定信息,刊登合适的新闻[3]。依据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模式,基于庞大的受众数据提供定制化的推送服务,不断研究与分析受众的需求,以便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不论是内容还是接收方式,都需要对受众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与把握。既要坚守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又要基于数据算法的导向策略。在算法新闻业务链中,算法既是新闻生产的主体,又是收受反馈的接收体,其原理是借助算法工具和大数据环境实现新闻传播业流程再造和盈利模式重构。传统媒体在受众效果研究方面须不断建构新的参考系,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依托自身的受众群体特征,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这要求新闻行业引入专业的技术人员,诠释数据运行的框架原理,并搭建新的融合新闻框架模型,对传统新闻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考量标准。
(一)社交生态让评论更具共情特点
新媒体促进新闻事业进入融合传播的进程,深度融合让媒体不再是单纯的传播者,其可以变成互动的中心,舆论声音的主持者。不只需要将信息传播出去,还需要将反馈收集起来,再次调整新闻创作的考量因素。在选题与采写新闻的过程中也要有新闻评论的预测与评估。
2020年末,一篇标题为《那个怒退家长群的爸爸,后来怎样了?结果令人唏嘘!》的文章迅速走火,作者捕捉到家长难的热点,对该父亲的语录、家长群的聊天记录做了精心的编排。比新闻更加亮眼的往往是评论区铺天盖地的共鸣,也通过网络上的造势,这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因传播范围广并定向投放,共情与人文关怀触动更易引发舆论。其评论性和社交性调整了社交生态,通过融合多元主体,引流与信息再创造,让事件本身更具传播价值[4]。
(二)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
新闻事业在社会治理方面拥有特殊的公权力。随着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强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使新闻传播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融合逐渐呈现在社会生活与行业发展中。传统媒体通过深度融合转型,丰富自身的功能,增强自身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并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5]。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也要具有服务意识。目前,新闻媒体通过多方面的尝试,创新构建了“多种新闻+公共服务功能”的传播模型。具体到城市,如有大型会议,如房价会、车展等大型活动时,媒体往往会刊发展会地址、公交车辆、展位分布图等,将展会的亮点与观众的关注点呈现出来。这能让新闻本身产生更大的实用价值,也能反映出采写人员的服务意识。新闻生产内容本身亦是一种服务指南,能为受众提供信息的同时发挥作用。依靠互联网技术,这些功能性的报道将以更加智能真实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新闻传播提供社会服务,又以社会服务增加新闻浏览量,对传统媒体来说是在输出中赢得受众。
疫情时代,新闻在社会公共服务与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通过主流新闻媒体的强大宣传影响力,能够及时报道疫情,起到预警作用,诠释疫情风险与防疫指南,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疫情中的正面新闻人物与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用主流媒体平台的数据沉陷功能,让疫情防控工作透明化、公开化;更能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构建全面、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受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新闻的时效性,满足社会需求。不断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服务意识,使其成为社会服务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价值在社会共建共享中被多方协调,应加强政府、社会与受众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
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作为新闻制作的前端,媒体融合机制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选题要独具慧眼并具有时代特征,新闻生产既要以原有的内容生产为核心,也要依托互联网算法技术,同时具备社交与服务的多平台多功能意识。增强新闻信息的感染力,更好地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
在新技术推动新的传播生态形成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在提升专业性与影响力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并更具竞争力,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新闻行业也在通过实践创新发展道路,为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雨伦.从传统新闻业体系到新型主流传播生态[D].广州:暨南大学,2018.
[2] 张洪忠,姜文琪,丁磊.人工智能时代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路径探索:封面新闻调研报告[J].中国记者,2018(9):33-36.
[3] 邓婕.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4] 杨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现状与社会责任的强化[J].新闻传播,2021(16):48-49.
[5] 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J].青年记者,2017(7):9-11.
作者简介 范雪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