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丹
[摘 要]作为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补充,课程思政其教学特点的隐性与大学生受教规律相契合。探索酒店行业中真、善、美的思政元素,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解读其中生动鲜活的育人元素,在隐性教学方式中注意以小见大、从切身出发、创意创新与正反对比的运用,可以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才培训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思政元素;隐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194-03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持续上升的国力水平与国际影响力引发资本主义国家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课堂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是其中受教育的主体,如何使他们更好地达到既定的课程思政目标,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大学生有他们接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姚小玲教授的研究表明:隐性思政教育本身具有受教状态的自然性、受教心理非逆反性、受教过程愉悦性和受教效用的可持续性等特点,即受教育者并不具备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明确接受主体意识。基于对教师如何在遵循以上规律的同时,达成课程思政目标与课程专业目标的思考,本文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下简称“本课程”)这门专业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隐性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二、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作为广西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之前的学期都已开设,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显性地强化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采取渗透式的“隐性”教学方式进行,正是遵循了学生的受教心理。如果都采取正面的显性教学方式,效果不一定好,学生也许会因为讲授方式单一而产生逆反心理,对学生思想也没有多大的触动。
此外,学生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诉求,所以专业课的正面显性教学还是应满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的需要。在此过程中逐渐渗透“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等思政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地让受教过程自然与愉悦、受教效用可持续性;引导学生在事关国家认同、政治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始终与思政课程保持在同一个频道上。
笔者从课程思政元素“隐性”教学方式与专业课内容“显性”教学方式的辩证运用中,归纳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思政目标
将立德树人贯穿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三者融为一体。选择将与本课程息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元素植入课程教学中,在不断锤炼心志与养成品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
(二)课程专业目标
结合酒店行业的特点及当今信息数字化发展趋势,分析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存的问题与挑战,在本课程的各个核心职能模块融入创新思维以提升学术内涵,包括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员工甄选与配置、培訓与开发、绩效管理与激励、薪酬福利管理等,使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能解决酒店实际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为毕业后从事酒店等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课程专业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的融合体现了姚小玲教授所倡导的“以理施教”与“以情优教”的深度交融。
三、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提炼
本课程思政元素重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重在同向同行相统一,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的传递。一切对于正能量元素的判定可归纳为真、善、美的体现。
(一)“真”的思政元素表达强调诚信服务与感恩付出
酒店服务的宗旨在于一切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中心,服务的真谛在于以诚信为根本,服务的基础在于服务精神一代代的传承。所以具备服务精神是酒店招聘人员、培养人才与绩效管理的内核。诚信服务作为酒店一脉相承的理念构成,“师带徒”是此种理念传承的主要方式。在老员工孜孜不倦地言传身教、心口相传中,新员工的心中会埋下诚信服务的“种子”,并在酒店文化的熏陶下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新员工可以在酒店独当一面的时候,感恩师傅和酒店付出的“谢师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具有仪式感的感谢师恩场面在使诚信服务得以传承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教师对以上思政元素中的“真”在授课中自然流露出赞美之意,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去效仿。
(二)“善”的思政元素表达着重经世济民与德法兼修
“经世济民”承载着大学生学有所成的价值,这种价值所传递的优良传统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功能模块“选、育、用、留”中“留”的主旨。教师可以通过以“跳槽”现象为主题的辩论会形式,从正、反两方面在激烈的团队论战中将“经世济民”的崇高境界内化为学生的人格信念。
“德法兼修”,这里的“德”不是指通过精读大量的伦理学书籍来获得丰富的道德知识,而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操、理想[1]。修正道、行正路,酒店是住客来来往往的场所,身为酒店员工或者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应宣扬酒店中的“拾金不昧”事迹以及“微笑服务”,使住客们的住宿体验如沐春风,就是“德”。如果“德是内心的法律”,那么“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或者法律是社会规范的“规矩”,是不能触碰的“底线”。酒店员工关系中对于劳动关系的管理和对酒店员工的保护大都是从法律层面去研讨,但如果同时通过从历史沿革角度阐述劳动法、工会组织等“思政元素”去强化“德”,使法与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德法兼修的当代新人。
(三)“美”的思政元素表达强调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担当
酒店接待的部分住客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酒店员工在服务或与外籍人员共事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可以在本课程开篇第一章“酒店人力资源概述”中的人力资源发展沿革内容里引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这一话题,挖掘例如“两弹一星”科学家、改革开放“弄潮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务工作者、脱贫攻坚的“第一书记”等投身祖国事业的时代楷模的典型事迹,通过学习典范,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社会责任担当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侧重紧扣时代。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不少作为接待来自疫区客人的定点酒店,或接待隔离者、医务工作者的指定饭店都体现出为国家无偿奉献的责任担当。在酒店员工薪酬管理这一章节融入正反案例对比:2020年初,有的酒店为“节流”而裁员;相反,有的酒店承诺在亏损的情况下也决不裁员,虽然举步维艰,但是在保证一线员工在绝不减薪的情况下,还增加健康补贴,只是高级管理人员在此期间就不能拿薪酬了。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这些真实的案例,将社会责任担当这种大“美”如盐化于水般植入学生的心田。
四、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解读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一)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作为打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学生连接的“最后一公里”的路径与着眼点,能使学生体会到思政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可以在本课程第一章教学案例中选择普通“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来阐述与讨论人力资源价值。例如:引出“感动中国2020人物”汪勇,他作为志愿者接送武汉封城期间的医务工作人员上下班,让医务人员能节省出时间救助更多的危重病人。在此过程中汪勇感到个人的价值陡然提升,这促使他将此义举一直持续到武汉全城解封。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小”义举彰显“大”感动。这非常好地诠释了个人价值在于将其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能好。这种课程思政教育不空洞、不说教、不让人生厌,能让学生的心中充满温暖情怀、关爱情怀、家国情怀。将以上“情怀”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知只要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自己,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得到赞扬的同时心灵境界也得以升华。
本课程第一章的课程思政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正是在学生的心中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入口”,打通与学生思想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之后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就通过这个“入口”不断进入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
(二)从切身出发
笔者通过教学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关注重心在招聘与面试、员工关系管理这两个章节,因为这关系到未来就业与劳动关系权益,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特别强。应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将“识人”技术教学视频通过酒店员工招聘的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实践环节让他们模拟一下自己设计的招聘与面试场景,让学生切身体会应聘者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如何在各种招聘技术中呈现出来的,将“思政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要求学生将实践模拟环节进行视频拍摄,之后在课堂投影予以展示并评价,在班级学习小组的互评中持续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明白酒店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让学生的思政意识演变为学生自觉的重复学习与实践,实现其中思政教育的无声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在个体层面形成个人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习惯[3]。
(三)创意创新
本门课程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线上与线下结合),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每一章节相关联的特定问题的情境讨论与讲述是重点内容。这时问题情境案例的编写显得尤其重要,也是体现出创意创新之所在。在问题情境案例中融入国家大政方针下酒店行业的热点问题,在案例中能系统地建立学科知识与社会主体、社会运行的交融关系,在现实图景中完整、开放地呈现知识模块[4]。与此同时,解读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元素:国家“十四五”规划下酒店行业如何在发展中融入经世济民;酒店人才培训如何在“师带徒”中融入感恩;酒店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是具有诚信服务精神,其次才是“高学历”“高素质”“高潜力”等。不断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设计教师讲述、团队协作讨论、学生独立答题三个逐渐深入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教学链与学习链有效衔接与运行。在良性互动中学生不断受到思政教育的洗礼,“隐性”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提升。
(四)正反对比
在用显性专业知识解读隐性思政元素时,应注意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例如: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正、反案例对比来达成。正面案例中的“真、善、美”映衬出反面案例的不和谐因素,“此处无声胜有声”地传递直达人心的正能量。隐性教育的真谛在于不说教、不张扬、不留痕迹,也许正面阐述“真、善、美”可能会让学生感到疲劳与逆反,但正、反案例的运用就会产生说服张力。例如:在酒店员工招聘章节里将招聘员工比作“扣好第一颗扣子”,同时对比员工流动率高与低的两个不同酒店,前者的HR调侃说:“不是在招聘,就是在去招聘的路上。”之所以会有这种疲于奔命的现状,是因为在“招聘”这一环节的扣子没有扣好,与酒店工作价值观不契合的新员工入职后是很容易离职的。相反,后者的HR将招聘这第一颗“扣子”扣好,招聘与本酒店工作价值观一致的员工,让他们通过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此类员工不仅不容易流失,而且还会与酒店共同成长。
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不是简单地在专业知识中植入思政元素,而是将显性专业知识解读与隐性思政元素相融合,达到课程思政元素隐性教学方式与专业课內容显性教学方式的辩证统一。
五、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端正青年的价值观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改革的必由之路,从思政课程单一的表现形式转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局面是改革的大势所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落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探究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方式,在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目标的同时,拒非社会主义主流思潮于千里之外。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奕琳.推进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81-83.
[2] 陈柳源.“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路径探索[J].高教论坛,2020(8):30-32.
[3] 罗兆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探究[J].高教论坛,2020(4):11-13,35.
[4] 冯梅,曹辉,李晓辉.以思政案例为载体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37-3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