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只能由一个灵魂,一个独特的精神状态产生。”[1]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文化语境中寻找这个独特精神产生的内在原因。这些内容在文艺创作中往往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得到展现,因此品读文艺作品成为探讨创作者精神世界的重要切入点。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是典型的红色革命书信体作品,书信内容情真意切,语言感人肺腑,充盈着作者对妻子的爱和不舍,并且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展现了献身革命的伟大志向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柔与刚,美与真的完美统一。
一、林觉民与《与妻书》创作背景概述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我国早期革命先驱,伟大的革命烈士。林觉民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其以后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轻时的林觉民追求自由和平等学说,具有深厚的民主革命思想,曾经留学日本,接受更为先进的革命理论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留学归国以后,积极参加革命,并与1911年参加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后受伤被俘,写下《与妻书》后英勇就义,是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与妻书》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书信,创作于作者就义前,内容凄美哀婉充满了浓情蜜意和民族大义,感人肺腑,令人动容。1911年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各种势力暗流涌动,即将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作为同盟会重要的成员,林觉民表现突出,受到组织的信任,被派往地方联络成员,招募起义义士参加起义。起义前三天,林觉民与战友们一同在香港同宿,待战友们入睡以后,他想到家中的妻子,想到革命前途未卜,便在随身携带的方巾上写下了绝笔书信《与妻书》,之后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等烈士慷慨赴死,《与妻书》成为绝笔,感染了无數有志之士。
在这封绝笔书信之中,林觉民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爱和不舍,并由此进一步提升情感内容,由对妻子的爱上升为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担忧与热切期盼,由个人的“小爱”推及到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他将个人、家庭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幸福,就不会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该理念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具有内在的统一和联系,符合“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进一步凸显出红色革命书信的当代价值。
二、“书信”的形式价值
《与妻书》是红色革命书信的代表,因此具有鲜明的“家书”特征,“家书”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从《诫子书》到《曾国藩家书》,我国的“家书”文化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美学价值,既是一种交际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文体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作为交际方式的“书信”
“书信”自古就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方式,为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需求而做的文字性内容,具有情感沟通和传递信息的实用目的,当然,由于“书信”内容情真意切和言语优美,随着审美和文学的发展,“书信”被当成美文和散文来对待,并形成了我国重要的“书信”文化。
“书信”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实用和交际上,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信息,比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傅雷家书》,是父亲写给子女的家书,具有“劝谏”和“教育”的目的;《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则是写给自己友人的,借美好的景色向友人传递美好的祝福和表达深切的思念。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书信”是传递情感和信息的重要方式。通过“书信”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窥探出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的内心情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此《诫子书》《答谢中书书》《傅雷家书》以及本文的《与妻书》等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作为文本结构的“书信”
除了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以外,“书信”在文学领域还是一种独特的文本结构。是作家有意识的使用书信这一形式进行文学创作,它有着特定的文本结构,即“写信人——收信人”,内容基本上围绕这个框架来进行构建,一般是写信的人口吻或视角对收信人进行叙述自己的情感或经历。在这个模式中,写信人有意识地构建出一个言说的对象,在封闭的叙事空间中,作者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语言特色,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内容融入其中,透过文字展现出来。
冰心的《寄小读者》和《再寄小读者》系列,文本中的“小读者”就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言说对象,因此言说的语言要符合言说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在她的这个系列之中,采用的是儿童的口吻,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其中,以儿童的口吻说出,形成了冰心独特的文学风格。
像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是利用类似的文本结构,采用自己与青年对话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文学理念或艺术主张。
三、红色革命经典《与妻书》的“书信”形式价值
发生学理论指出书信具有实际交际功能,从该角度来看,林觉民的《与妻书》的形式价值属于实际用途,但是从该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内容来看,传递信息的交际用途是次要的,倾诉衷心和国家民族大义的诉情才是该作品的主要价值。
(一)从交际价值看《与妻书》
作为一封家书,《与妻书》承载着林觉民赴死的决心和对妻子难以割舍的爱,承担着他对国家和民族热切的希望,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具有实际交际的价值。
《与妻书》作于广州起义前,此时城内发生大的动乱,全城戒严,预定好的起义面临破产,为了给所有支持起义的人一个交代,林觉民等人选择以敢死队的形式参加起义,并且知晓这次起义的后果,决定抱着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去赴死。因此,《与妻书》实际的目的是“诀别”,具有传递讯息的重要价值。为了更好的传递讯息,作者采用了一些策略,对事件信息进行控制,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情感。因此该文本传递的讯息是:“吾至爱汝”但“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吾“不忍独善其身”,因而“勇于就死”,望“善抚二意洞”。整个书信内容大体就承载了这样的讯息,因此作为交际价值的《与妻书》其实际讯息有限,更多的则留给了情感的传递上。
以人之常理来看,《与妻书》的讯息承载确实过少,违反常理。一个人将死之际一定会有很多后事进行交代,因此诀别信一般会承载这样的讯息。比如傅雷在准备自杀前写给妻兄的信中,全文都是后事性讯息的交代。相比傅雷这封遗信的内容,林觉民在《与妻书》中交代事项讯息明显不足,信中仅有两次交代性事项,一是叮嘱自己的妻子好好抚养腹中的孩子,将来继承自己的遗愿;二是告诉自己的妻子,心中如果有不懂的内容可以询问自己的长辈亲人。作者刻意压缩了交代的事情内容,其实是别有用意,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自己情感的抒发。
(二)从文本结构价值看《与妻书》
《与妻书》既有书信的特征,同时具备文学结构的特点,这种“书信”形式具有文本结构的价值。体裁的私密性和内容的排他性让《与妻书》的语言更具有倾诉性。[2]
《与妻书》具有鲜明的超时空性。该书信并没有囿于当时恶劣的外部环境和时空限制,建立起一个超时空的私人叙事空间。在书信体的固有的模式上,将内容焦点落在“收信人”这个层面,就像是对着收信人在自言自语,因此书信的内容更加具有私人性。
抛开现实的环境和空间,作者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情感寄托空间,助力作者自我意识和情感的有效传达。整个内容呈现出“吾”对“汝”的倾情告白,也是一种自我的“独白”。整封信看似是“吾”的自言自语,但是每一句都有特定的倾诉对象——“汝”,从写信的原因到爱意的表达再到宽慰和回忆美好的过往,都离不开“汝”的身影,在整个过程中,让读者更好的感受到“吾”的情感和情绪,容易产生强烈的移情和共鸣。
四、《与妻书》的教学应用
《与妻书》作为红色革命经典书信,充满了家国情怀和正能量内容,利用批注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书信体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一)教学目标设定
1.运用批注法,進行文本细读,体会至情至理。
2.爱与义两难的抉择,探索作者隐秘的内心世界。
(二)课前准备
1.通读文本,大体了解文本信息,并寻找感触最深的语句进行批注。
2.准备好教学使用的PPT内容,准备进入到新课内容之中。
(三)教学过程展示
1.情境导入
通过家书讲解,以林觉民《与妻书》家书的典范,导入新课。
2.分享初读感受
师:我们之前进行了本文的预习与初读,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该书信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林觉民通过回忆与妻子的生活内容,表现了自己对妻子的不舍与无限爱恋,并且表明了自己为了革命和国家大义英勇赴死的决心与大无畏的精神气度,另外,向妻子嘱托了身后之事。
师:很好,该同学总结的非常准确和到位。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触最深的内容,并展示你们的批注。
(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分享和交流,增加师生互动)
生A:我最喜欢的是“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这句话。
批注:因为爱你,所以能理解天下人对爱的需求。这里,林觉民发扬了我国传统儒家“推己及人”的精神,对自己妻子的“小爱”推及到全天下的“大爱”,具有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普世情怀和价值,也从侧面说明了自己选择赴死的真正原因。
生B:我最喜欢的是林觉民先生回忆自己和妻子相爱和共同生活的场景,即“初婚三四个月……空余泪痕”这段的内容。
批注:良辰美景奈何天,原本的诗情画意成为永恒,与今天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性和凄美感,令人动容。
生C: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批注:作者即将赴死,以自己的角度设想妻子的不舍与做梦,营造了两人心心相通,心有灵犀的深爱,同时这是梦中的场景,更加令人肝肠寸断,与苏轼的《江城子》悼念亡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大悲大恸的效果。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的分享都非常的精彩,当然还有很多同学肯定还有更多的感想和收获,鉴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不再一一展示,同学们可以课下私自交流和探讨。(增加课下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提升合作能力。)
3.教师批注展示教学
师:同学们的批注非常好,那么老师呢也做了几个批注,并提出几个小的问题,请同学们接下里一起学习和思考。(展示PPT)
PPT1: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成为阴间一鬼。
批注:开宗明义,语言不事雕琢,直抒胸臆,奠定了全篇悲凉凄美的基调。
问题:开篇即事,言自己已成阴间一鬼,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理解这阴间一鬼,表明了作何怎样的心迹”?
PPT2:汝忆否?……而亦无词相答。
批注:林觉民回忆去妻子的相识,并在新婚不久表明自己的赴死的志向,表达真实婉转,真情流露,令人动容。
问题:这里的批注“表达婉转”体现在哪里?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请找出来?
(鉴于课堂时间和篇幅限制,其他内容不再一一展示,以上仅做示范。)
4.修改书信,展示交流
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书信内容的文本细读以及批注交流,学生们对该书信形式及内容有了一个深度的理解,根据书信内容,请同学们以林觉民妻子陈意映的口吻给林觉民回复信中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创造能力。
教师安排学生创作,并将优秀的内容进行展示和交流,完成“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
5.课后作业
(1)完成书信白话翻译,并能够熟读和背诵部分内容。
(2)修改好自己的书信内容,在下一节课之前提交到班级微信群,大家分享和交流学习和写作感受。
林觉民的《与妻书》作为红色革命经典书信,不仅是烈士最后的遗言和真情流露,同时还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烈士的光辉永照大地。该书信随着时间的流转更加具有生命力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宝贵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价值,值得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法].圣·佩韦.致维尔曼[M].1831.
[2]潘宏.革命者的大爱情怀———林觉民的《与妻书》赏析[J].语文建设,2012(18).
刘云飞,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