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燕
一、战略物资储备问题的提出:以新冠疫情为代表的重大风险和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其呈现出来的传播性强、防控难度大等新特点和新挑战,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大众认知,在疫情发展初期给公众造成了一些心理恐慌,导致群体抢购行为时有发生,一些生活必需品短期购买量急剧上升,与疫情防护紧密相关的医用设备、防护服、口罩等物资频频告急。这种情况虽然通过国家统一调度、加快复工复产等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种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物资保障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反映出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突出短板”。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战略物资储备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除了新冠疫情超出公众的预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给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剧烈冲击外,全球范围内的“黑天鹅”到处乱飞,“灰犀牛”层出不穷,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甚至战争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休戚相关、相互依存,一国生存和发展很容易受到世界波动的影响。为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危机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确保储备物资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必须高度重视战略物资储备问题。
二、充分认识战略物资储备的重要性
战略物资储备并非新生事物。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战略物资储备思想的萌芽,墨子曾提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备者国之重也”。孙子也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储备)则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固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口号背后反映出的是鲜明的战略物资储备思想,特别是战略物资储备在国家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性。
不同于一般的物资储备,战略物资储备主要着眼于事关国家总体安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恐怖袭击、战争威胁等,具有“蓄水池”功能,平常时期调剂物资余缺,紧急时刻缓解冲击动荡,因此对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战略物资储备问题,强调战略物资储备是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和国防军事实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证直接、快速、有效地补给物资的战略举措。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战略物资储备能够发挥“减震器”“缓冲器”的作用。产品供需方面,能够缓解市场供求关系,防止供给中断,及时补给需求;价格方面,能够平抑过度上升或下降的价格,防止价格剧烈波动;产业扶持方面,能够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脆弱的行业、原材料供应和生产等适时进行保护,使国家经济正常发展不受损害,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从社会稳定角度看,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往往带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大范围破坏性等特征,战略物资储备有助于缓解各种风险和挑战带来的冲击,避免引起严重的心理恐慌和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稳定。
从国防安全角度看,当前国家之间的博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战略物资储备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既要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也要遂行多样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这就使得以战略储备为重要内容的物资补给作用更加凸显。
三、战略物资储备有效发挥功能的前提
战略物资储备与一般物资储备相比,具有明显的稀缺性、长期性、非稳定性等特点。战略物资储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和国家安全的稳定、发展、保障的贡献上,而不在战略物资储备本身盈亏的多少。其功能体现在能够调剂余缺,关键时刻有充足的储备不至于慌乱。无论是紧急状态下的应急需要,还是战争时期的应战需求,战略物资储备能够有效发挥功能,体现安全保障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事前充分储备
作为保障非常时期物资供应的一种重要方式,战略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掌握的、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原料、生产设备、主要农产品、医疗器材等物资的储备。鉴于战略物资储备的重要战略作用,需要事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储存备用的战略物资,在脱离一个生产过程但尚未进入另一个生产消费过程时,以储备形式暂时停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某一个环节上。事前进行充分储备是为了保证战略物资储备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高效机动性,防止供给中断,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常发展不受损害。
(二)事中有序释放
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进入紧急状态时,或者是战争已经打响的情况下,战略物资储备能够有序释放。有序释放意味着能够快速响应,无论是应急还是应战,对战略物资储备有需要时,能拿得出、用得上,哪里需要,就能在哪里及时调拨;何时需要,就能保证运能运量,按时到达,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的。有序释放战略物资储备旨在保证供应,弥补缺口,稳定秩序,减少挤兑,消除恐慌。
(三)事后超前预置
無论是紧急状态还是战争出现,往往事先难以确定这种风险的地域空间和时间节点。战略物资储备作为应对风险的工具或手段,具有明显的“保险”特征,体现的是“有备无患”的思想,是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战略物资供应短缺甚至中断等风险而预先进行的前瞻性、超前性存储。因此战略物资储备的超前预置很有必要。当然,超前预置并非盲目储备,而是要准确预测战略物资需求并进行科学论证, 合理规划和调控战略物资储备的规模、品种、数量和布局等。
四、提高战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的相关建议
物资储备问题既要满足国家宏观战略需求,又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不应因为出现了类似此次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才关注战略物资储备问题,而是要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战略物资储备的地位与功能,不断完善战略物资储备,科学调整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提高战略物资储备效能,消除或减缓战略物资储备供应风险。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军地双方相结合
战略物资储备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无论从其基本属性还是服务对象来说,都不应该局限于个别地区、部门和系统,而是要构建军地一体的战略物资储备体系,能够满足应急和应战的双重需要。因此,要立足国家顶层设计,统筹地方与军队两种资源,对军地一体进行总体布局, 打破界限,区分重点,明确任务,合理配置储备资源,避免重复储备和不合理保障行为,走平战结合的集约化建设道路,实现国家整体优化。例如,国家可考虑加大稀土、石油、橡胶等具有重要国防价值的战略性物资的储备量;军队可依托地方企业对流通性强的军地通用物资如医药、技术器材等进行储备。
(二)长远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战略物资储备应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以及未来战争特点,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上对储备的规模、结构、布局、数量等做出未来制度安排或者跨区域安排,实现空间转换和代际传承。同时,也要依据国家经济规模、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定比率以及战略物资储备需求发展变化、国内保障能力和境外获取风险性等要素科学确定储备的总体规模,并建立动态调整的轮换机制。科学界定各类物资的合理储存期限,缩短轮换周期,进行正常轮换,存新发旧、存优发劣,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提高流动速度,保证物资适时更新,常储常新,常用常新。例如,對平时消耗量少、不宜储存管理、战时需要量又大的物资,可以采取平时储备少量成品,适当储备生产能力和技术资料的办法;对于生产能力强,市场供应充足的物资,可以储于企业或市场中。实现储备成品与储备生产能力相结合,变“硬储备”为“软储备”和“活储备”。
(三)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规范管理相结合
战略物资储备事关国家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这就决定了战略物资储备采购、管理以及投放的严格性、保密性和规范化。战略物资储备往往不是不被需要,而是不为普通大众知晓,其“神秘面纱”与现行的“与世隔绝”的保密制度要求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战略物资储备的监测、存储、管理等工作也应当随之动态调整和进步发展。在符合保密要求、严格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综合集成战略物资储备保障需求、保障资源和保障过程等信息,做到信息共享共用。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战略储备物资可视监控平台,规范储备物资编目编码,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预警,实现战略物资储备全过程、全时段可视可控。例如,针对此次新冠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同样地,战略物资储备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战略物资储备规范化操作,提升战略物资储备的整体效能。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