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侗族木质结构建筑物火灾调查新思路初探

2022-05-30 13:21:32李朝阳
今日消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火灾调查侗族苗族

李朝阳

摘要:苗族、侗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贵州省的黔东南、黔南、铜仁等多个地区,其住宅多是木质结构房屋且通常建筑密度较大,由于此类建筑结构通常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高且无有效的防火分隔设施,一旦发生火灾短时间内即可导致“火烧连营”事故的发生,处置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引发大面积火灾事故。由于此类建筑发生火灾后通常具有过火面积大、坍塌损毁严重、引火源种类特殊等特点,给事故发生后的火灾调查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现对苗族、侗族木质结构建筑物火灾特点进行逐一分析,从该类火灾事故的调查难点入手,对该类火灾的调查方法进行具体优化,并结合实际提出改进该类火灾调查工作效果的新思路。

关键词:苗族、侗族;木质连片房屋;火灾调查;民族建筑

由于历史、地理、民俗等特殊原因,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为木质结构房屋连片形式构成的村落结构。大部分木质结构房屋村寨依山而建,建筑密集且连接成片,普遍存在耐火等級低、防火间距不足、消防基础设施薄弱等火灾隐患问题,再加上山高路远、水源缺乏,使其火灾危险性剧增,容易造成“火烧连营”事故的发生。贵州是全国农村火灾事故发生率非常突出的省份,以黔东南州最为典型,素来有“全国农村火灾看贵州,贵州农村火灾看黔东南”之说。由于聚居于黔东南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大多依山而建且山高路远、干旱缺水,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所以往往一家失火,全寨遭殃,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不仅影响着国家扶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更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1-2]。

1 苗族、侗族地区木质结构建筑物的火灾特点

1.1  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

由于我国贵州省独特的气候条件,空气湿度较大,且省内多山多水,物产丰富,因此苗、侗等少数民族在建房过程中大部分选择以木质材料为主体的建筑构件。木质结构房屋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后,随着材料基体内部含水量的降低,其可燃性也必将随之增加。特别是质地疏松的干枯木材,在干燥季节遇火即燃,耐火等级相对较低。而此类村寨的建筑密度普遍较大且层叠布置,木材用量多(平均用量约合630kg/m2),火灾荷载大(一般建筑要求不超过20kg/m2的等效木材),火灾风险极高,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

1.2  木结构建筑物遇明火后燃烧迅猛

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筑物中的各类木质构件,普遍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木材制成的梁、柱、枋、檩、椽等构件随着实际使用时间的延长大部分裸露在外,也相应增加了材料的受热面。由于木材的裂缝及拼接的缝隙相对较多,发生火灾后热量易于向材料内部传导,促使材料深层分解并加速燃烧。由于木质结构建筑物的房屋通风条件普遍较好,起火后火势传播迅速,燃烧猛烈,短时间内即进入猛烈发展阶段并形成立体燃烧态势,由于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起火建筑物内部温度容易积聚,导致房间内部“轰燃”事故的发生。

1.3  建筑密集,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易出现“火烧连营”

集中连片的木质结构村寨建筑以往是少数民族为防御外敌入侵而设计建造的,其间他们经过数次大规模的迁徙转移定居,再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扩建、合并,往往是几十户、几百户、上千户房屋集中依山就势而建,呈现错落倚靠、连片布置、犬牙相连、屋檐交错的特点,建筑物之间的间隙相对较小,除主路外通常仅留1~2m的人行过道,缺少有效的防火分隔,而此类建筑的外墙、屋顶等部位使用了大量的木质建筑构件,使得一旦建筑群中某栋建筑着火后,若在初期阶段无法有效控制初起火灾,就会迅速蔓延到毗邻建筑并导致大片建筑相继被引燃,形成“火烧连营”,造成大量具有民族风情的文物建筑不可恢复的损毁。

1.4  民风民俗特殊,动火概率频繁,引火源种类多样

苗族、侗族聚居区域,特别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原因还普遍存在使用燃烧药草驱除蚊蝇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生活用火多以就近采取的柴草、木材、木炭、秸秆为燃料,采用传统的“老虎灶”“烧吊锅”、焙笼、火桶、火盆等炊具烘烤食物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他们常常因生产生活、节庆婚礼和祭祀等习俗动用明火,并在供奉祖先的房间焚烧大量的香烛、油类、蜡烛、纸钱等可燃物质,此外以上地区还普遍存在焚烧垃圾、燃烧麦秆、乱倒灰渣、乱扔烟头等生活习惯,稍有不慎即可引发火灾事故。

1.5  消防设施匮乏,火灾扑救难度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寨内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而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由于并未提前开展整体性规划,只得任由房屋“无序生长”,最终造成局部建筑密度大、建筑物拥挤、道路狭窄等问题相继出现[3-4]。部分居民还由于民俗需要私自增设门槛、台阶,使得火灾发生后消防救援车辆根本无法到达火灾现场,加上部分村内没有预设消防水池,甚至整个村落未设置市政消火栓,使得村落自防自救能力进一步降低,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救援力量难以迅速到场实施有效处置,往往由于小火最终酿成大灾。

1.6  劳动力大量输出,消防力量明显缺失

现阶段,苗族、侗族聚居区域农村村寨的青壮年出于生计大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守村寨人口多为老弱病残妇幼人员,村寨内部没有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人牵头组织消防志愿队,导致区域内部普遍缺失相应的消防组织。此外,由于相对较为偏远的客观原因,消防宣传工作在以上地区开展的力度明显不足,导致村民普遍缺乏相应的消防安全意识,加之消防设施、器材匮乏,致使村寨整体的火灾防御能力普遍偏低。

1.7  森林火灾的风险转移到民居中

由于很多少数民族房屋分布在林区内部,形成山连寨、寨连山的局面,因此也会随之相应出现山火进寨、寨火进山的现象,一旦森林内部发生火灾且未能第一时间有效处置就极易殃及邻近村寨的民房。

从上述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苗族、侗族聚居区域的木质结构建筑物因其地理位置、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各种复杂因素,在形成了民族、地域风情浓厚建筑群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建筑物耐火等级低、防火分隔差、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车道不畅通、消防设施器材缺乏、消防组织缺失、消防意识淡薄、用火用电多乱杂等区别于城市民居的实际问题。这些现状造成木质结构房屋一旦发生小火,如果在初期不能及时扑灭就会迅速扩大灾情甚至引发重特大火灾[6]。而由于以上村寨消防组织的显著缺失使得火灾发生后无法有效组织有生力量迅速到场扑救,从而造成“火烧连营”事故的发生。此外,村寨通信不畅还导致了无法第一时间及时报警,且地处偏远导致消防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及时赶到,甚至部分地势较为险峻的路段造成消防车难以通行甚至无法安全停靠。有些村寨虽然靠近河流或池塘等天然水源,但未预先设定取水平台等消防设施,实际处置过程中消防车取水过程仍然较为困难,必然会延误灭火的最佳时机,最终将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稍有不慎甚至导致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毁于一旦。

2 苗族、侗族聚居区域建筑物火灾事故调查方法的优化

本文以现有的技术条件为支撑、借鉴森林草原火灾调查相关经验做法,结合近年来火灾调查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苗族、侗族聚居区域的木质结构建筑物火灾调查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普通火灾事故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更强的调查方案。

2.1  火灾调查过程中常用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事故常年多发,其根本原因是木质房屋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自然村寨连片集中修建,而房屋耐火性能较差,火灾荷载大,发生火灾后极易酿成“火烧连营”事故。此外,房屋倚山而建、交通闭塞、山高路远且普遍水源较为匮乏,一旦发生火灾,居民难以第一时间开展有效的自救工作。以上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此类火灾事故的调查过程中会存在以下难点[7-8]:

2.1.1  现场过火面积大,坍塌损毁严重

由于村寨的建筑单体是全木质结构房屋,且房屋集中连片建设,户户依山就势而建,发生火灾后极易酿成“火烧连营”的恶性事故,相比于一般居民住宅火灾,苗族、侗族聚居区域的木质结构建筑物火灾过火面积往往要大得多,由于此类建筑火灾荷载普遍较大,受灾后建筑往往发生整体性坍塌,损毁严重,现场残留痕迹物证很难寻觅。

2.1.2  询问范围广,询问对象多样

由于苗族、侗族地区木质结构建筑多以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自然村寨连片集中,特别是发生“火烧连营”事故后,受灾户往往涉及数百甚至上千户群众。而且苗族、侗族地区村寨之间、宗族之间、村民组之间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这使得火灾发生后,受灾户之间心理状态变化复杂,加之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受教育程度不高,98%以上的村民甚至不会熟练使用汉语,只能用当地的苗语或是侗语沟通,不同程度上加大了火灾调查人员的调查询问难度。

2.1.3  民俗民风独特,引火源种类特殊

苗族、侗族的文化精髓当中,对火的力量是非常崇拜的。长期以来形成了常年楼上生火取暖做饭、烘烤食物的生活习俗,历史上还常常使用火来驱赶野兽、抵御外族入侵并祭祀神灵,用火用电极不规范,这使得该地区火灾隐患也随之增大。

2.1.4  山区地形复杂,消防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到达现场

苗族、侗族聚居区域多是山地,农房依山而建,交通较为闭塞,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消防救援队伍难以在短时间内及时抵达现场并实施处置,这也导致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开展也会相应地滞后。

2.2  火灾调查方法的优化

2.2.1  火灾现场保护的优化

按照现行的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以及火灾现场勘验规则相關要求,凡留有火灾物证或是与火灾事故有关的其他场所均应列入火灾现场实际保护范围,火调人员在抵达火灾现场后应及时对现场外围进行观察,确定现场保护范围并组织实施现场保护,对位于人员密集地区的火灾现场应进行及时围挡,而在开展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木质连片房屋群的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火灾现场保护范围过于宽广,要想全部实施现场保护,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是不切实际的,这也导致火灾现场保护工作略有缺失。针对上述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以及查阅国外火灾事故调查方法的相关资料,发现此类火灾事故实际蔓延形式与森林、草原火灾蔓延形式极为相似,都为木材连片蔓延燃烧形式,且都属于室外依着山坡实施蔓延的形式。借鉴《Fire Investigator》中wild fire的现场保护方法,对此类火灾现场的保护可以采取重点区域分区域保护的方式,即火调人员抵达火灾现场后,可通过及时观察初步确定火灾现场保护范围,再依照早期调查询问情况,对涵盖起火部位的重点区域进行针对性划分区域的保护。

2.2.2  调查询问方法的优化

按照现行的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应当组织询问人员熟悉火灾现场情况,拟定询问提纲,明确询问目的、内容及相关任务,根据调查需要对熟悉起火场所、火灾肇事嫌疑人以及被侵害人等知情人员进行详细询问,必要时,可以要求被询问人到火灾现场进行指认。针对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木质连片房屋火灾事故调查中面临的询问范围广,询问对象多样,语言沟通不畅等实际困难,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①采取分类、分组的形式开展调查询问。对相对“庞大”的被询问人群,应对知情人员进行甄别分类,确定重点询问对象,按照主线和副线将被询问对象分组,分清主次关系,并依照分组情况对参加调查询问的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参加调查询问人员应涵盖消防、公安以及地方通晓苗族、侗族语言的工作人员,主线询问组由消防精干力量与公安刑侦民警以及地方通晓苗族、侗族语言的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对事故案件关键证人(最早发现火灾人员及火灾肇事嫌疑人等)开展询问,目的是获取事故案件的关键信息,确保证据确实充分。副线询问组由普通消防力量与公安派出所民警以及地方通晓苗族、侗族语言的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对事故案件涉及的其他证人开展询问,目的是获取搜集排除其他引发火灾可能性的相关证据。以此做到分工明确,搭配合理。

②开展标准化、模块化的调查询问工作。由于被询问对象存在年龄层次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利益关系不同以及语言沟通能力不同等实际问题,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调查询问工作,需要参加询问的火灾调查人员将调查询问工作按照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予以开展,即针对每一类被询问人,均制定出特定的询问提示清单,这样在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开展调查询问工作时可以依照该询问提示清单,针对不同的询问对象更加方便快捷地开展调查询问工作,及时全面地收集到调查询问结果,进一步提升调查询问的质量和效率。

③及时汇总询问情况,科学研判,制定后续工作计划。“庞大”的被询问人群,自然对应着繁重的调查询问汇总研判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高效的研判调查情况呢?参加询问的火灾调查人员可以选择时间轴分析法解决上述问题。时间轴分析法也叫时间序列分析法,该分析方法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通过对证据进行有效整理和逐一分析,建立证人证言和火灾现场痕迹物证等证据所反映的相关事件的时间分布序列。应用该方法必须满足证人证言和现场痕迹反映的事件在时间轴上合理分布,各个事件的发生时间顺序符合自然规律和火灾发生、发展、蔓延规律,各事件的发生顺序、持续时间之间不存在矛盾或存在的矛盾可以合理解释等前提条件。通过时间轴分析法从事件顺序方面可以寻找直接引发火灾的事件或最早发现火灾的人员,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该事件发生的位置或发现最初火灾的位置,辅助火灾调查人员分析最初起火点的准确位置。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时间轴的记录和标注方式进行了优化,具体绘制方法为:以时间轴为主线,共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详细记录被询问人发现火灾的具体时间以及火灾发展状况,下半部分记录被询问人发现或是反映的重要情况。该种记录方式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各小组询问的基本情况,而且还能理顺被询问人反映事件的时间逻辑顺序,帮助火灾调查人员快速查找出询问中存在的矛盾点并确定嫌疑对象,快速制定出下一步询问计划,从而进一步提升火灾事故调查的工作效率。

2.2.3  火灾现场勘验方法的优化

火灾现场勘验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收集与火灾事实有关的证据、调查线索及其他相关信息,分析火灾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为火灾认定、办理行政案件、刑事诉讼提供相应的证据。火灾现场勘验工作主要包括:现场保护、实地勘验、现场询问、物证提取、现场分析、现场处理和根据调查需要进行的现场实验等工作环节。

目前火灾调查工作中最为常用的为四步勘验法,即环境勘验、初步勘验、细项勘验和专项勘验。

环境勘验:其目的是查明火灾现场方位及周边环境的具体关联,判定由外部引入火源的可能性,确定火灾范围和火灾现场外部的燃烧特点,验证、核实相关知情人关于火灾现场情况的证言。由于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木质连片结构房屋火灾事故调查中,火灾现场过火面积普遍较大,加之山区道路崎岖,火灾事故调查员往往需要驱车甚至步行至山顶区域才能完成环境勘验工作,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无法实现环境勘验的最终目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无人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机动性能好、使用便捷、无人员伤亡风险等优点,其在火灾调查中的运用具有其他调查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特性。由于无人机信号有效传输距离高达数千米,例如大疆的经纬 MATRICE600PRO系列无人机最大通信距离(无干扰、无阻挡)可达5km(FCC模式),最大飞行高度默认限制为120m(最高可达500m),可以有效获取较高的观察高度和较为宽广的视野,操控无人机远距离开展火调工作,可以极大地方便调查人员从一个较高的角度俯视现场全貌,有助于对火场全貌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及时获取起火建筑物分布、道路走向、火灾蔓延痕迹的变化。M600Pro标配三余度A3Pro飞控、Lightbridge2高清数字图传、智能飞行电池组和电池管理系统,支持多款DJI云台与第三方软硬件扩展,可以实现对火灾现场的精确遥感测绘,使其全面数据化,并可以對火灾现场进行实时二维重建,而通过同步定位、地图构建和影像正射纠正算法,可以在飞行过程中实时生成二维正射影像,实现边飞边出图的工作效果。通过基于DJI先进的实时点云重建算法,将无人机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并对火灾现场进行实时三维重建,可以有效帮助火灾调查人员快速制作现场方位图、重点部位平面图和起火建筑立面图,重构火灾现场原貌,特别在调查大面积燃烧火灾、调查人员很难抵达的高远火场时尤为有效。

初步勘验:查清火灾现场的全貌,收集能够有效证明火灾蔓延方向、起火物和引火源的各种物证,查清火势蔓延途径,确定起火部位,初步验证火灾当事人或证人提供的有关起火部位、起火物及引火源等火灾基本情况。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木质连片房屋火灾事故调查中,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往往到场时间较晚,火灾现场坍塌损毁较为严重,火灾调查人员抵达时现场已是一片火海,仅仅依靠火灾现场残留的痕迹很难确定火灾蔓延的方向以及初起起火部位。随着微信、微博、抖音以及百度贴吧等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当前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媒体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覆盖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且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多为“草根阶层”,他们的参与多无功利性,带有的立场和偏见更少,对新闻事件的反映往往更加客观、公正,也更能有效体现民意。基于自媒体的特点,可以尝试构建自媒体火灾信息收集平台,充分利用自媒体发现火灾时间早、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为火灾事故调查开辟全新的信息渠道。

细项和专项勘验:查清起火现场内部火源、电源、热源、气源、可燃物品以及设备的相关摆放位置及使用状态,印证初步勘验结论,并进一步确定起火部位或起火点。细项和专项勘验需要在起火部位处收集、保全证明起火物、引火源和起火原因的证据。而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木质连片房屋火灾事故调查中,在完成初步勘验后,由于此类火灾事故现场木质结构房屋在火灾中坍塌损毁严重,堆积层较厚,如果在没有固定现场内部相关物品摆放位置之前就进行细项和专项勘验,那么寻找痕迹证据犹如大海捞针。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熟悉起火建筑(场所)的知情人进行仔细地询问,采取制作起火建筑立体结构还原图的办法,还原起火建筑的结构以及每一层的功能分区,采取立体网格划分的方式,对火灾现场坍塌堆积区域实施分区作业,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剖面法、逐层法以及水洗法等勘验方法对现场实施勘验,最大限度提升火灾现场勘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郝存继.钢结构建筑火灾现场勘查方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5(7):842-844.

[2]谢飞,樊均益.农村土墙木梁房屋火灾调查与思考[C]//2014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14.

[3]Liz Catchpole.Identifying fir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needs[J].fire prevention,2014,5(7):842-844.

[4]Chen C Y,Ling Y C,Wang J T,et al.SIMS depth profiling analysis of electrical arc residues in fire investigation[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3,20(2):779-784.

[5]王莉,姚浩偉,曾祥安,等.电气火灾短路熔痕相变的XRD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10):1211-1214.

[6]Babrauskas V.Fires due to Electric Arcing:Can'Cause'Beads

Be Distinguished from'Victim'Beads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Testing?[J].Fire&Materials,2012,5(4):66-67.

[7]Lee E P,Ohtani H,Matsubara Y,et al.Study on discrimina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molten marks using carbonized residue[J].Fire Safety Journal,2012,37(4):353-368.

[8]胡建国.火灾物证技术鉴定[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

Preliminary study on fire investigation of

wooden buildings of Hmong and Dong ethnicity

Li Chaoyang

(Legal and Social Fire Service Office, Fire and Rescue Department of Guizhou, Guizhou Guiyang 550000)

Abstract:Hmong and Dong ethnicity mainly live in Qiandongnan, Qiannan, Tongren and other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houses are mostly wooden structures, and they are usually densely built. Such buildings usually have low fire resistance classification, high fire load and no effective fire separation facilities. Once a fire occurs, it can lead to a series of accidents in a short time, and a small amount of carelessness in the disposal process can cause a large fire accident. Since such buildings usuall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fire areas, serious collapse and damage, and special types of ignition sources after fire, it adds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iculty to the fire investigation after the accident. Now the fire characteristics of wooden buildings of Hmong and Dong ethnicity are analyzed one by one. Starting from the difficulties in investigation of the fire accident,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the fire is specifically optimize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 new idea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fire investigation is put forward.

Keywords:Hmong and Dong ethnicity; contiguous wooden houses; fire investigation; national building

猜你喜欢
火灾调查侗族苗族
苗族蜡染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4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火灾事故调查避免物证损坏的措施分析
视听资料在火灾调查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火灾调查中的应用
苗族民歌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20:46:09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