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词论》 李清照 研究综述 文本研究 价值研究
《词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关于词学创作的文章。21世纪以来,学界对其研究层出不穷。经统计与整理,近二十年(2001—2020)对《词论》的研究范围涵盖作者作年研究、写作成因探析、文本细节研究和价值研究四个方面,总體呈现出不断深化、细化的趋势。通过全面、综合的梳理和反思21世纪前二十年的李清照《词论》研究,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综合来看,21世纪以来,对李清照《词论》的价值研究沿着20世纪的研究展开并不断深入,仍是《词论》研究的热点,其研究主要从不同立场出发,不断重衡《词论》的价值,生发出充分肯定与辩证看待两种研究方向。然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写作成因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一、作者作年研究
《词论》这一文本“最早见于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题作李易安云云,《词论》一名是今人所加”。邓子勉认为,胡仔并未明确指出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而李格非也曾自号“易安居士”,在此基础上,他对《词论》的作者提出了质疑。从行文风格上,《词论》更接近李格非“常有游戏笔墨之文,无事不说,无物不论,形容强嘲而评之”的创作心态;从词学观上,《词论》创作与儒家的诗教观联系密切;从写成时间与论及词人上,《词论》更似李格非的时代。从行文风格、写成时间、论及词人和所持词学观四个方面出发,邓子勉提出了“《词论》的作者李易安更可能指李格非”的观点。同年,肖振华的论文则驳斥了邓子勉的观点。肖振华指出:“从现存关于李格非的记载来看,还找不到将其称为‘李易安的材料。”肖振华同样从行文风格、写成时间、论及词人和所持词学观四个方面出发,逐一推翻邓子勉的观点。基于孤证难立的研究思路,肖振华认为《词论》仍应为李清照所作。
关于《词论》的创作时间研究,多有北宋说和南渡说两种观点。朱崇才主张南渡说。他创作的《李清照〈词论〉写作年代辨》一文将《词论》力斥“亡国之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从语言风格、音律发展脉络、《词论》文本出处以及北宋后期苏黄话题敏感等五个角度出发,阐释了“《词论》可能是针对南宋词坛的现实而发”的观点。邓子勉则从《词论》文本出发,以对“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一句中“余”字的理解来推断《词论》的创作时间,认为《词论》的创作时间下限在北宋哲宗元祐年间,这一观点即为北宋说。
学者对《词论》的作者作年研究虽存在争议,但综合各家学说,《词论》为李清照所作的观点似乎更加合理,而其创作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二、写作动因探析
从《词论》文本出发,研究其写作动因的成果共有学术论文八篇,其研究思路为《词论》创作主要受到词学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李清照家庭与性格等方面的影响。
关于《词论》创作的继承与创新,黄宝华、李学军、孙克强、程应嘉、刘双等学者皆有著述。黄宝华和李学军都是在宋代词学视域下探析《词论》的写作成因。黄宝华认为《词论》是宋词雅化过程的产物,是李清照面对宋词雅化这一趋势提出的若干见解;李学军则梳理了宋代词学的历史演进,对《词论》的理论建构进行挖掘,认为《词论》提倡文雅和音律并重是源于对宋代词学“重文雅、轻音律的抨击”。孙克强以《花间集叙》《词论》《乐府指迷》为中心,分析了唐宋词坛词体观的演进,认为“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词坛的主要问题是诗词之辨,也就是说应该怎样处理词与诗的关系。《词论》主要即为此而发”。程应嘉同样是从词坛的发展演进出发,当时宋词由俗变雅,“这种创作及评词之风,在为建立比较系统的批评理论提供思想材料的同时,也提出了迫切的需要。李清照的《词论》,便应运而生”。刘双则指出,《词论》不仅继承了宋代及其以前词论的观点,还有李清照个人词学观点的阐述。这一研究不再局限于《词论》创作的继承性,更进一步挖掘其新变的一面。
认为《词论》创作与李清照家庭、性格有关,主要有三篇研究成果。皇甫荣华认为,李清照从宏观角度总结词学的发展规律,分析其创作《词论》所受到的影响。李清照洒脱自由、叛逆不羁的个性与从小接受有关诗词创作的良好家庭教育以及父亲忠贞正直的性格有关。梁怀超同样从李清照的性格出发,认为其好强好胜的性格导致《词论》这一具有争议性的文章的出现。而魏向阳的研究则从李清照的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词学审美理想的张扬三方面探讨《词论》的写作动因。这些研究皆以李清照的人生观照为出发点,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探讨《词论》的写作成因。
综合而看,学者对李清照《词论》创作成因的探析不外乎时代与个人两方面的原因。宋代词学的发展与李清照家庭环境及其性格特征共同促进了《词论》的产生。
三、文本细节研究
《词论》文本细节研究的相关成果较多,约有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十八篇,主要涉及首句标点与解读,引用李八郎故事,以及未提周邦彦等问题。
对首句的标点与解读关系到对《词论》全文的理解,学界对此存在颇多争议。经统计整理,21世纪以来,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多围绕任半塘《唐声诗》展开。任半塘认为“乐府”指长短句词,“声诗”指唐代歌诗。余恕诚先生对此观点进行了批评,他认为《词论》首句“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所阐释的是《词论》的发论点,即它是立足于声诗与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而发论的。孙尚勇则指出,“余恕诚的研究以批评任半塘《唐声诗》作为立论前提未尽妥当,其结论可能未必确当。”李定广同样认为余恕诚先生的观点“甚至强为其牵解”,他的《“声诗”概念与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之解读》一文,概况了学界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指出任半塘“唐声诗”的概念是其自设的概念,并非唐人观念,“唐代‘乐府‘声诗‘歌诗在配乐歌词意义上是同义互换的关系”。吉林大学李春明的硕士论文对现存李清照《词论》首句标点解读进行了疏证,有利于系统地理解各家学说的分歧。张海明的研究同样是探讨各家学说,对各家分歧进行了梳理,他更进一步指出了当今学界的三个共识,即“李清照以此作为《词论》的开头语,意在彰显词与音乐的血缘关系,强调词须配乐演唱的音乐属性;李清照《词论》意在主张词、诗有别,其落脚点乃在提出‘词别是一家;词体之成熟且形成与诗并行之势,是晚唐以后的事,中唐以前,‘词主要为文人创作之齐言近体。”张海明先生的研究拓宽了《词论》首句解读的思路,学术研究不必拘泥于争议性问题,发掘争议背后的共识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李清照《词论》引用了李八郎故事,学者对此故事进行考证,力求重释《词论》思想。柏红秀结合唐宋史料,考证李八郎进京赛唱一事发生在中唐初期,姜荣刚则认为李八郎的故事经过李清照的大幅度改写,对其原故事发生时间的考证并无意义。柏、姜二人都是以李八郎之例的解读为基础,对李清照《词论》思想进行解讀,二人观点的不同源于其研究角度的差异,柏红秀认为,李清照以此例旨在强调杰出人士在歌辞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姜荣刚则认为,李清照“有意将李八郎的故事放到盛唐的历史语境中,是为说明词在新声中产生,其创作自应首先适合歌唱”。美国学者艾朗诺则从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视角出发,用文本细读法和历史还原法,来重新建构李清照的历史语境,他指出《词论》开头引用李八郎的故事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正试图撼动当时的男性精英阶层的倾向。
关于《词论》并未涉及周邦彦的问题,主要有三篇学术论文,分别是徐小茹、吴思、张晓东三人所作。徐、吴、张三人皆认为周邦彦的词符合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要求,所以无需评论,只是三人的研究角度不同。徐小茹以《碧鸡漫志》为证,分析了周邦彦在宋代的接受情况,并以《词论》并未回避在世之人为依据,侧面论证周邦彦的词作符合《词论》的词作规范;吴思和张晓东都是对周邦彦的词加以考证,发现“不论《词论》中提到的铺叙、故实、典重还是音乐性,在美成词中都有着极好的体现”。对《词论》并未涉及周邦彦的问题,学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皆认为《词论》未涉周邦彦是因为周词符合李清照的词学规范,可谓殊途同归。
综上可得,21世纪以来对《词论》研究不仅涉及作者作年研究和写作动因探析,还关乎文本细节研究。这些研究或达成共识,或存在争议,但从创新性而言,关于文本细节的研究新见最多,值得仔细研读。
四、价值研究
价值研究一直是李清照《词论》研究的重点课题。20世纪的研究呈现三个阶段:五六十年代否定意见居多;七八十年代从否定到肯定;90年代充分肯定。21世纪以来,学者对李清照《词论》的价值研究沿着总体肯定的方向进行,不断重衡《词论》的价值,形成充分肯定与辩证看待两种评价态度。
(一)充分肯定
21世纪以来,学者充分肯定李清照《词论》的价值,主要从词学发展和女性意识两方面展开,约有四十二篇研究成果。
一方面,《词论》为宋代词学发展奠定理论价值,在我国词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顾易生是反思《词论》“片面强调音律”、反对“以诗为词”等旧说的第一人。吴瑞霞则指出,“别是一家”说代表了北宋词论的最高水平,起到了规范并引导宋代词学发展方向的作用。申焕以诗词关系为切入点,提出《词论》涉及“词与诗的关系和词的特质问题”,这在词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余苓的研究从《词论》要求的“协音律”和“词体形式”两个方面出发,发掘李清照《词论》在词史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此后,其他学者多沿词“别是一家”的观点进行研究,从李清照提出词论创作具体要求出发,对《词论》的词学价值加以肯定。
另一方面,《词论》作为女性所作的第一篇词学专论,提高了女性在文学批评史的地位。王昊首先看到了李清照《词论》中的女性主义话语立场,提出了“以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来阐释以往女作家的理论批评和创作”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袁梅则从词学本体精神出发,认为李清照对词体的准确把握源于她作为女性的领悟与直觉,将其《词论》置于词学史、女性史乃至社会史的高度。饶迎的研究另辟蹊径,选择以《词论》为文本,探讨其中体现的李清照人文判断、理性思考、知识体系,以及雅士情怀等文化人格,以此论证《词论》的独特价值。彭玉平指出,李清照《词论》“融入了女性的冷静细密和恢复词体本原之尊的使命意识”,施剑南将其归纳为一种“神骏”之气。此后,李晴、王高宇、孙奕菲、姜杉、刘韵智等学者对《词论》中暗含的女性意识多加关注,从这一角度对《词论》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谷卿更是直接指出:“词作为一种合乎女性表达的文体,对李清照的意义显然要超过其他男性作者。”
由此可见,学者对《词论》的价值判断往往从文学发展与性别意识两方面展开,充分肯定了李清照所创作的《词论》。
(二)辩证看待
除了单方面肯定李清照《词论》的价值,还有一部分研究认为,对待《词论》要采取辩证的态度,对其中合理之处充分肯定,但同样不能忽视其不合理的一面。
21世纪始,高春燕是第一位采取辩证态度的学者,她通过分析《词论》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肯定了作词要重视音律,应有审美特点等主张,同时也看到其音律要求过严、过细,对苏轼、王安石等人评价有失公允等片面性的一面。张海明先生的研究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的发展演变出发,梳理了历代有关李清照《词论》的评论,看到以往研究的不公允之处,并提出了一个新的主张,即不必强调对李清照《词论》评价的“公正性”,更应关注其评价的“科学性”。彭国忠则从语源、学源、文本等角度展开研究,在肯定《词论》价值的同时,指出《词论》评论词人的标准,对词体的称名,对声律的认识和论述,也有许多混乱和错误。此后,刘倩、顾晶晶、王万祥、郑学识、刘明宇等学者多从音乐、审美和文体三个方面重衡李清照《词论》的价值,既肯定了《词论》对音律的追求,也看到其在诗与词两种文体划分上的片面性,主张采取辩证的研究态度。
由此可见,21世纪前二十年的研究对李清照《词论》的价值总体达成一致的肯定态度,但研究重点的不同导致出现了充分肯定与辩证看待两种不同的研究主张。
《词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女性创作的关于词学创作的文章。自20世纪起,《词论》研究进入现代学者的视野,至今仍不断有研究成果出现。综上可得,21世纪以来对《词论》的研究涉及作者作年研究、写作动因探析、文本细节研究和价值研究等方面,其中作者研究与写作动因研究虽存在部分争议,但基本认定《词论》为李清照所作,其创作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些研究中,关于文本细节的研究新见最多,值得仔细研读。对李清照《词论》的价值研究沿着20世纪的研究展开并不断深入,仍是《词论》研究的热点,然而,写作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作者:李梦露,宝鸡文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