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个人政治美学在其人物塑造方面的体现

2022-05-30 12:31:28马恒怡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席勒

關键词:《阴谋与爱情》 席勒 人物形象分析 德国小市民阶级

剧作家席勒出生于德国封建社会,那个时期满眼尽是德国各小邦君侯的残暴统治,席勒的各种著作渗透着愤怒的抗暴精神,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和美好未来的追求。剧本《阴谋与爱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表面的情感问题反映出社会现实的可悲,表达出席勒浓厚的个人政治美学以及独特的女性形象塑造思想。席勒以德国剧作家莱辛的市民悲剧代表作《爱米丽雅·迦洛蒂》为蓝本,创作出《阴谋与爱情》,市民阶层成为戏剧的主人公,剧作讲述了市民少女露易丝与贵族青年斐迪南间纯洁无瑕的爱情在宫廷权贵的权谋算计下走向灭亡的故事。除露易丝之外,本剧中还出现了一个较为次要却具有典型特征的女性角色,即公爵的情妇弥尔福特夫人,通过解读这个角色来还原当时不同阶层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这些女性的政治观念。

一、露易丝、米勒与独立自尊的市民阶级

当差别的界限打破了的时候,当一切可恶的身份外壳从我们身上剥掉的时候,当人就是人的时候,我的一身所有的就只是我的纯洁。

——露易丝

“ 在这一历史时期,德国的小市民阶级是失败的革命产物。由于经历了三十年的战争和战后恢复时期,德国小市民阶级具有狭隘、胆怯、束手无策、毫无首创能力这样一些畸形发展的特殊性格。”即使是觉醒较早的人物,也不免带有这一时代的烙印。露易丝与父亲米勒不无市民阶层的独立自尊。米勒说要去找宰相解决自己女儿的婚姻问题时,说:“您的公子看中了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够不上做您公子的太太 , 可是做您公子的情妇 , 我的女儿又太宝贵了 , 事情就此完结!—— 我的名是米勒。”最后的自报家门确实饱含着市民阶级的自尊与不妄自菲薄的自信。他甚至对宰相一行人下了逐客令。然而,在那理直气壮中的逐客令中又掺杂着多少哀恳和祈求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话音未落,“做做好事吧”的哀恳已起。这种滑稽的矛盾却十分统一地出现在米勒身上。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级“跪着革命”的典型特征,表现出他们刚从旧的封建关系中脱胎,还没能脱离封建关系的羁绊。

就血缘来说,露易丝是米勒的女儿。但就思想来说,露易丝却是米勒的兄弟,她有着同样的坚强与软弱。她是刚强的,她在面对父亲的反对时:“当差别的界限打破了的时候,当一切可恶的身份外壳从我们身上剥掉的时候,当人就是人的时候,我的一身所有的就只是我的纯洁。”她是深爱着斐迪南的:“那时我的灵魂里升起了第一道曙光,千万种青春的感情从我心中涌了起来,就像到了春天,地面上百花齐放一样。我再也看不见世界,可是我觉得,世界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美丽;我再也不知道上帝,可是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他。”她对阶级性是熟知于心的:“当人就是人的时候,我的一身所有的就只是我的纯洁。那时候,眼泪就会算作胜利,美妙的思想就会算作祖先!这样一来我就变得高贵了。”她是绝对纯洁的。面对父亲的反对,她敢于继续与斐迪南相爱;面对“特权女人”的压迫时,她敢于痛斥弥尔福特夫人;面对权力的压迫而不得不屈服时,她也敢于把自己的儿女情长一刀两断。她甚至“对待黑色的怪物——权贵的腐朽”,敢于揣在怀里把玩。但是,她又是软弱的。她的思想如同每一个18 世纪德国小市民一样,依旧没有跳出时代的思想局限性。她的伦理道德观念、家庭关系、信誓思维,与统治阶级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父母皆是小市民阶级的情况下,注定了露易丝目光短浅的缺陷,这是那个时代下女性不可避免的情况。正如她与父亲的感情,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培养出来的感情,而并非是两个独立平等的人对对方产生的感情。“您的公子看中了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够不上做您公子的太太 , 可是做您公子的情妇 , 我的女儿又太宝贵了,事情就此完结! ——我的名是米勒。”就像米勒对露易丝的无数次劝导一样,他无一不是以“我的女儿”为道德枷锁来绑架露易丝。同时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在米勒心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认为爱情必须门当户对,并不是两厢情愿就可以的事情。这样的小市民心理其实也是当时德国社会大部分人的心理映射,既不敢挑战权威,也不想就这样屈服于现实,像陷入泥泞一般陷于阶级与心理的斗争中。

二、斐迪南:情感冲动下德国封建社会的正面宣战者

上帝再见到你的时候,应该是发现你比他放你下凡的时候更加美丽,而且不得不怀着惊异的心情承认,只有爱情是最后完成灵魂工作的。我们的爱情坚不可摧。 ——斐迪南

马克思说过:“一个阶级的思想代表,就所受教育和个人地位而言,可以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天壤之别。但是,这些代表的思想,在理论上得出的人物和做出的决定,却必然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生活、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的反映。”斐迪南就是这样一类人。他出身贵族,但是他的思想意识却代表了市民阶级的利益,他是市民阶级的思想代表。

席勒对社会、对时代的探索,集中表现在斐迪南这一人物身上,这一形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及其意识形态的日渐成熟。我们先来讲述他在思想方面的形象:对德国封建社会正面宣战的抗争者形象。正如伍尔牧向宰相进谗时说的那样:“他从大学里带来的那些信条,一开头我就觉得不对。有关于灵魂的伟大和个人的伟大的梦呓,他还会管什么宫廷呢?”这短短的一句话汇聚了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敌人对他的评价似乎更加佐证了他在那个时代下先进的人文思想。

说到斐迪南,我们不能不谈的是他的爱情观。他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恋爱的人。斐迪南对恋人热情而忠诚,鄙弃了当时的封建门第观念,相信自己自由选择的爱情才是幸福的。“那时我的灵魂升起了第一道曙光,千万种青春的感情从我心中涌了起来,就像到了春天,地面上百花齐放一样。我再也看不见世界,可是我觉得,世界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美丽;我再也不知道上帝,可是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她。”他和露易丝不一样,露易丝面对权力还是有畏惧的,甚至可以说是对这个跨越阶级的恋爱没有十足的信心。但是位高权重的斐迪南不这样想,他认为爱情是在最高点的,一切艰难险阻都比不上他们的爱情来得激烈,所以他们一定可以克服。但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处于地位高处的斐迪南向下兼容的一个表现。

斐迪南因為对父亲的失望和对现实的鄙弃,放弃去接受自己的职责,他向露易丝倾诉:“他将逼得我做个不孝之子。我再不会尽什么儿子的责任。”他抛弃了冷漠亲情及黑暗社会,他的眼里只剩下了与露易丝的纯真爱情,除此之外,一切对他皆无意义。“这就是你,露易丝,还有我和我们的爱情!在这个圆圈里不包含着整个的天空吗?未必你还需要别的第四种什么?”这热烈的表白无疑是动人的,更无疑是危险的,正因如此,宰相与伍尔穆的阴谋才会真的奏效——毁灭掉狂热的,恰是狂热本身。如果仅仅是背弃了自己所处的千疮百孔的贵族阶级而寻求爱情的安慰,这还算不得是他的污点,但当他一概否认了与他处境有极大不同的露易丝的职责,甚至因露易丝没有坚定维护这段爱情而动杀念时,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是可怕的自私了。

斐迪南的悲惨结局,充分展示了德国封建时期抗争中抗争者的局限性与危险性。他想要跨越阶级的鸿沟,全部毫无保留地爱一个平民,但是却对其家庭环境毫不考虑。这样过于理想化的观念注定了他的爱情和政治抗争都将以失败告终。通过斐迪南这一理想化的抗争者形象,席勒向德国封建社会宣战。

三、追逐自由的弥尔福特夫人

我们女人只能够在统治和屈服中间选择一个,可是权力的最高乐趣究竟不过是一种寒碜的门面,那是当我们得不到更大的快乐,做不成我们所钟爱的男子的奴隶的时候,才勉强拿来遮羞的东西。

——弥尔福特夫人

弥尔福特夫人,斐迪南口中的“特权女人”,公爵口中的政治交易玩物,侍女口中的善良疯子,自己口中的自由、爱情的追求者——这个人物是笔者在剧中最为喜欢的人物之一。

《阴谋与爱情》中的女公爵说的:女性在权力顶峰往往是滑稽的。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必然会产生一些疑问:怎么会有女性这样评价女性拥有权力?父权社会下,男性绝对权威的压迫使得女性很难站到权力的高处,即使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个女性也是偏向男性处事风格的,于是便产生了滑稽的效果。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下,站在权力巅峰处的女性的社会性别就不再是完全的女性。弥尔福特夫人深知这一点,于是她选择成为“特权婊子”,在当时的社会下利用自己的身份特质去谋求一些权力与特权,将自己的自由意志掩盖在裸露的胸膛之下,以此取得片刻的安宁。

弥尔福特夫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个多面立体的人物。她善良,主动为侍从找到两个儿子,命令侍女将宝石换钱捐给落难的子弟;她高尚,她觉得“这样做了,霎时间便得到了更多的钻石和珠宝,比十个国王戴在王冠上的还要多,还更美” ;她清高,不屑与宫廷中的小人同流合污,甚至对他们嗤之以鼻。但她也是一个爱慕虚荣、贪恋权势和荣誉的人,她留恋宫廷奢侈的生活,且在爱情上,她做出了自私的选择。米尔福特夫人是一个正反两面的人物。她的正面是从贵族势力出发,站在统治阶级的一方,却偏向正派人物发展,揭示公爵的暴政和宫廷的奢靡;而反面则是与市民阶级产生冲突,“米尔福特夫人要求露易丝做自己的侍女,露易丝加以拒绝,一个刚满16 岁的少女竟然说出那样尖酸刻薄的话,显然是作者为了抬高她作为市民的尊严,并以此表示她对没落贵族妇女的蔑视”,这足以表现米尔福特夫人的功利,作者的目的就是为读者展现当时贵族的权势和阶级的矛盾。

事实上,作者借助米尔福特夫人描绘了一幅现实图画,将社会矛盾集中在米尔福特夫人一人身上,利用她自身的矛盾与复杂代表当时整个社会的矛盾与复杂,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他的思想,并替市民阶级的站在舞台上发声。

《阴谋与爱情》是市民阶级开始兴起时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时期的产物。这一作品将市民阶级和贵族阶级尖锐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加入了剧作家席勒自己对于女性权利的思考与反思。在女性主义兴起的时代下,这部数百年以前的作品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借鉴。席勒笔下的女性不再是被物化的人,而是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但又不得不在父权社会屈服的复杂的人。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同时也表现了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抗。

对于女性形象的描写,我们要把这一问题放在特定的时代下去思考,例如现在的部分现实主义戏剧,在描述20世纪女性身份角色时,是必须要将之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阴谋与爱情》中席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符合历史现实的,在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同时, 兼顾自己对于当下社会的思考,这是《阴谋与爱情》流传几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席勒用青年席勒式的、富于激情的、浪漫的语言风格来讲述这个自由且彷徨的爱情故事,让读者知道,在那个封建时代下,跨越阶级的真挚爱情与宫廷里的明争暗斗是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所以这一戏剧被恩格斯称为“德国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综上,当现代戏剧做到客观叙事性与抒情主观性相统一时,将人物的或喜悦或悲痛或无奈或彷徨的情感用直观的戏剧语言外化时,当我们从以往的戏剧艺术作品中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无奈与苦难时,戏剧这一专注于人的艺术品类才能够在时代长河中永垂不朽。

作者:马恒怡,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席勒
论美在席勒美育思想中的矛盾位置
天中学刊(2022年3期)2022-11-08 08:35:01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30
席勒的烂苹果
席勒:大流感让他被艺术史遗忘50年
艺术品鉴(2018年7期)2018-08-28 09:51:58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人事天地(2015年12期)2016-01-25 16:57:32
身体·性·自画像
读者欣赏(2014年5期)2014-05-13 09: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