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与悲剧交织美

2022-05-30 12:31汤秋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曹禺雷雨

关键词:《 雷雨》 曹禺 话剧文学 悲剧文化

《雷雨》是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基石,更是中国现代话剧体系成熟的里程碑。《雷雨》的故事情节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浓厚封建思想下,不同阶级家庭之间发生的故事。单看故事背景,《雷雨》似乎并无特殊的优势,但之所以具有如此之高的地位,是因为作者曹禺对资产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理解十分独到,作者更用其扎实的文学之笔生动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并将人物的人生选择与整个扭曲的封建时代交织,利用人物在性格和行为上的反叛,塑造出了一种人物与社会背景之间的交织关系。在《雷雨》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具有悲剧色彩,而他们所背负的悲剧又在细节上各有不同,将其组合便构成了一整部资产阶级封建色彩浓厚的缩影。这种从细节到结构上都十分具有艺术性价值的状态,便成就了《雷雨》,也成就了作者曹禺的艺术生涯。也因此,若要充分理解《雷雨》所具有的艺术及文学价值,就需要从“叛逆”和“悲剧”的交织入手,借由人物和情节,分析作者的創作意图,明晰《雷雨》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雷雨》悲剧意味梗概与人物特征简述

(一)《雷雨》的悲剧意味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在1934年创作的一部话剧,该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作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悲剧。剧中共包含两个家庭、八个人物,故事线横跨三十年,涉及两代人的恩怨。在影视界,《雷雨》被称作是典型的悲剧作品。许多专业人员评价,《雷雨》塑造的悲剧并不是停留在浅层,而是从社会到个人的悲剧综合。无论是身份还是身世,家庭还是感情,都隐藏着足以让人绝望的悲伤元素,而这些令人悲痛的现实,在一场雷雨中爆发。《雷雨》讲述了周朴园、鲁侍萍所代表的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

周朴园是周家的资本大家长,拥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太太蘩漪和两个儿子周萍和周冲。对于周朴园来说,他的人生十分圆满。但实际上,周朴园一直都不是一个正人君子,他的品行根本配不上他的财富,他既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更称不上是一个优秀的人。周朴园从年轻时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但又一定要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包装的伪君子。周家有这样的人作为代表,便催生了属于周家的一系列悲剧。他的妻子与他的儿子乱伦,前妻女儿又和亲生儿子有了关系,这一系列悲剧,似乎都是因周朴园年轻时的一个自私决定所导致的。

鲁侍萍是一位劳动妇女,她是鲁四凤、周萍和大海的亲生母亲,表面上看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仆人。但三十年前,正是因为周朴园的伪善,鲁侍萍被骗与他生下了儿子大海。被抛弃后,鲁侍萍带着儿子跳海,却意外被人救下,她咬牙辛苦活了三十年,却发现自己的女儿为了赚钱,又到了周公馆做活,正如当年的她自己。世事无常,鲁四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自己的亲哥哥周萍有了不正当关系。鲁侍萍痛心疾首,却又不得不道出这份关系。最终,两个家庭跨越三十年的恩怨,在一场雨夜中正式爆发。通篇来看,《雷雨》的悲剧意味,虽然绕不开男女关系,但本质上仍然是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描写阶级矛盾的剧作较多,能够如《雷雨》这般可供人不断研究和回味的作品却不多,而这要得益于《雷雨》对人物的生动描绘。

(二)《雷雨》中的人物特征

作为群像作品,《雷雨》中的人物不算太多,但每一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且十分贴合故事背景下不同阶级的行事作风,这使得观众透过任何一个角色,都能够窥探到那个年代的事实。同时,《雷雨》中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社会中的某个身份。

周朴园作为周公馆的男主人,也是这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他出身于封建家庭,又曾经到外国留学,受教育程度较高,但性格却自私自利、虚伪至极,对外人满口仁义道德,对家庭却有着病态般的掌控欲,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周朴园代表了资本家,他的地位源自于阶级固化,而不是他本人有着怎样的能力。他既要得到所有的利益,又要为自己的行为编排出一个合理的理由。他是中国传统家庭的一家之主,是父权社会的得利者,旧制度的受益人。但周朴园的最终结局十分惨淡,这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旧制度的批判,也意味着以压迫统治他人的制度,终将灭亡。而周朴园的两个儿子,周萍和周冲,分别代表了旧制度下必然会衍生出的两种思想。一种是顺从的懦弱思想,也就是周萍,周萍此人懦弱不堪,意志薄弱,虽然对父亲有反抗心,但始终无法真正从心理上脱离对父亲的依赖。他无法全然信服,又无法尽力反抗,这种矛盾挣扎,使得周萍做出了伦理上的错事,因而周萍的结局,只能是灭亡。周冲有着新思想,却缺少现实经验,这种单纯的性格,最终会在认识到社会的残忍(周公馆的真相)后,趋近崩溃。周冲意外死亡的结局便验证了这一点。

鲁侍萍无疑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年轻时,鲁侍萍为了生计到周公馆打工,面对道貌岸然的周朴园,她相信了这个看似腼腆的公子哥,但却在生下第二个儿子的时候,被赶出了周公馆。当三十年后她因为女儿再次回到周公馆,她再一次相信了这个曾经衣冠楚楚的周朴园,直到周朴园露出残忍的真面目,她才真正幡然醒悟。鲁侍萍代表了中国旧社会受到欺凌的劳苦妇女,她和她的女儿四凤,像是同一个轮廓下复制而生的产物。鲁四凤就如同千千万万个妇女一般,纵使她们有着各自的名字,但人生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被资产阶级摧残,失去尊严和生命。

蘩漪是独特的存在,她是周公馆的女主人,享受着荣华富贵,又生了一个儿子。理论上,蘩漪也是资产阶级的受益者,但实际上,蘩漪的痛苦与鲁侍萍几乎相差无几。围绕在蘩漪身边的矛盾,是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人是有思想的生物,必须在精神上得到滋养,但旧社会不但压制了劳动妇女的物质和精神,对于一些看似迈入了资产阶级的女性,旧制度同样杜绝了她们获得精神滋养的可能性。在周公馆,蘩漪就是被豢养的花瓶,不许拥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对丈夫产生怀疑。然而,蘩漪又是一名思想个性十分强烈的女性,她对自由有着强烈的渴望,但又拗不过整个封建大家庭的束缚。当她长期浸染在这种扭曲阴暗的环境中,她的野性便以另一种不道德的形式得到了释放,她勾引了自己的继子,借此来发泄她对于周朴园乃至整个周公馆的怨恨。蘩漪代表了封建社会安抚劳动人民的“谎言”,而《雷雨》中最终也是由蘩漪亲手私下了周朴园虚伪的面具,这明显是对旧社会和旧制度的强烈批判。

二、《雷雨》中叛逆与悲剧交织的逻辑及其文学审美意蕴

(一)自由思想与封建束缚的交织对冲

从上文所述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特征来看,《雷雨》中饱含叛逆和悲剧互相交织的逻辑。但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雷雨》在表达思想时,也兼顾了文学上的美感。而最具审美价值的,就是建立在整个故事基础上的自由思想和封建束缚的交织对冲美感。《雷雨》中最鲜明的问题,就是阶级固化,但在那个资产阶级完全统治其他阶级的背景下,仍然有许多自由思想在阴暗处绽放。周冲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他的母亲作为被资产阶级哄骗的对象,周朴园自然对周冲有着特殊的维护,这也使得周冲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下长大,他也是整个剧目中最为单纯的存在。而之所以会有周冲这样的孩子出现,也是因为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明确自由思想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自由权拴在自己的手中,有选择地交给自己“亲生的”孩子。但蘩漪和周萍这两个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人,也诞生了一定的自由思想。尤其是蘩漪,這种近乎在绝境中生出一朵小花的感觉,令整个剧目中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生出了一丝清香。蘩漪的境遇虽然扭曲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蘩漪发疯一般的反抗,的确为观众带来了一丝精神上的空隙,让观众认识到即使在最严苛的统治下,自由思想仍然顽强的存在和蔓延着。这种绝境逢生的观感,便赋予了《雷雨》独特的对冲型美感。

(二)霸权专横与必然的叛逆反抗

在《雷雨》中,最大的霸权莫过于周朴园以及支撑周朴园统治地位的整个资产阶级。周朴园在家庭中,代表了绝对的霸权和专横,他掌管着家庭的一切,包括妻子和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周萍诞生于这样的霸权家庭中,从小便对父亲有着油然而生的恐惧。而鲁侍萍对周朴园有切骨的爱慕,即使被抛弃三十年,她仍旧对他有着一分感情。蘩漪作为周朴园的妻子,更是一直被教育,周朴园希望她有妻子的样子。三十年来,周朴园对他人思想精神的牵制从未停歇,但越是压迫,就越是会生出叛逆。霸权之下,维系的只有统治者的需求,也只有统治者能够在这样的关系当中获得利益,而其他人会陷入到肉体和心灵皆被摧残的状态之中。或许一日两日内,这种感觉不会催生出反抗,但日复一日下,终有一天被压迫者会意识到自己的境遇,进而因为统治者不留余地的做法而选择最为极端的抵抗方式。正如鲁侍萍在大庭广众下说出了三十年前的真相,蘩漪道出乱伦事实,周萍举枪自杀。对于剧中人而言,这种极端的抵抗虽然残忍,但却是最后的,也是最根本的解脱。这种悲壮,且对自我极度不负责的反抗,在《雷雨》的情境中,却很难让观众产生反感。许多读者都表示,自己如果是剧中人,或许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如果不这样做,自己根本无法脱离如此压抑的霸权环境。如果不是亲人接连死亡,或许周朴园根本不会醒悟,而是会再度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来继续维护自己在封建家庭中的统治。《雷雨》呈现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美感,令如此极端的反叛看上去竟如此的可怜无力,这无疑再一次强化了叛逆与悲剧交织的文学美感。

(三)自小而生的可悲个性与后生思想的矛盾

在《雷雨》中,还潜藏着一种并不太明显的叛逆。那就是针对人物自身而言的叛逆。不可否认,人一定会在经历苦痛中成长,而人生难免遇到苦痛。这使得许多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对相同的一件事往往会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雷雨》中,绝大多数的角色都是如此,对于周萍而言,他是周公馆的公子哥,他更是三个兄弟中最有可能成为父亲接班人的角色,他自小接受的教育、对自己的期望都是积极的。但他越长大,对自我的判断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就越割裂。这种对自我的反叛,使得周萍变得意志薄弱、胆小怕事又耽溺于情色。周萍的人生无疑令观众感到愤慨,但又觉得似乎情有可原。这种悲剧感十分微小,但细细想来也具有一定的美感。或许周萍诞生在正常的家庭中,他的一生不会如此羞耻且短暂。

蘩漪的一生更是在不停地反叛自我。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性,相夫教子、足不出户是她自小的认知。但随着年龄增长,她接触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她和自己天然背负的“女性职责”做出了反叛,生出了自由主义思想。结婚后,她生出了对情感的强烈渴求,但由于周朴园的冷漠,她开始反叛自我,甚至为了追求爱情和自己的继子有了不正当关系。蘩漪的悲剧美感在于她追求思想的进化,这完全无可厚非,但时代的压迫却促使这样一个上进热情的人,沦落到以背德满足自我,无疑是时代造成的可悲。

(四)永远不可挽回的错误

《雷雨》描绘了一个跨越三十年的故事,暗喻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和人性在压迫中奋力挣扎的故事。但如果只是从故事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可以挖掘到一个不太明显但也十分“显然”的悲剧,那就是人在人生中做出的错事,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再挽回的。三十年前,大少爷周朴园为了前程,抛下了为自己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导致鲁侍萍为了求生,只能嫁给别人,而她的女儿又因为谋生计,阴差阳错又和周公馆的公子哥交往到了一起。最终,悲剧一环扣着一环,直接颠覆了周公馆长久以来摇摇欲坠的稳定。或许对于周朴园来说,相对于悔恨自己抛弃了鲁侍萍母子,他更悔恨当年招惹了鲁侍萍。但无论如何,已经犯下的错误必然会拨动命运的齿轮,缓慢但又绝对地碾压着他自己的命运。这种剧情上的连接,可以看作是剧情上的反叛,也可以视作命运的回归。但这无疑也是一种悲剧,是对施暴者的唾弃,更是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

三、结语

在现代影视文学体系中,《雷雨》被称作是“典型的悲剧”。并且,许多学者都表示,《雷雨》的悲剧拥有一种独特的冲击感,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观众即使站在身外视角,也很难为剧中人物想出一种更加圆满的活法。一切悲剧似乎都只能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但经过文章深度分析可知,作者并不是单纯想要塑造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而是要呼吁人们即使在乱世中,也要出于善良的本心思考问题,只有坚定的坚守自我,不要被诱惑或被仇恨裹挟,或许才能从悲剧中脱离。

作者:汤秋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中文。

猜你喜欢
曹禺雷雨
僧院雷雨(一)
雷雨天
《雷雨》中的“雨声”
雷雨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雷雨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