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

2022-05-30 12:31马捷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伍迪艾伦后现代主义

关键词:电影研究 后现代主义 伍迪·艾伦 《 午夜巴黎》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与伍迪·艾伦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过“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社会的来临,使现代主义面临消解与庸俗化。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的理性的神圣性在后现代话语中已经不复存在。现代主义在高扬人的个性、竭力推崇自我、向社会和传统挑战的过程中,终于走到极端而坠入虚无,从而造成了现代文化的断裂。”正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才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一词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最早出现在费德里科·德·奥尼斯1934年出版的《西班牙暨拉美诗选》中,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认知的扬弃,一种反思与超越,它肢解了“现代”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

学者高宣扬是这样定义“后现代主义”的:“作为历史范畴的‘后现代,一般来说,具有两个内涵:一方面是指人类历史发展中曾经发生过符合‘后现代特征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段可以是在古代、中世纪或其他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另一方面,是特指20 世纪60 年代后,由于资本主义现代性高度发展而产生一系列典型后现代事件的西方当代社会历史阶段。”“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根源主要来自存在主义、悲观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理论,因此呈现出了多元化、反阐述、反叙述,以及不确定的特点。它追求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原则,凌乱化与非原则化是其外在表征。伍迪·艾伦的作品热衷于打破既有的秩序和规则,解构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关系,让观影者亲自阐释文本。

《午夜巴黎》以巴黎为叙事空间,向观众展示了其中的地域空间与文化内涵。故事主人公吉尔是一名为好莱坞写剧本的小说家,因为要筹备婚礼,他与未婚妻伊内兹一家来到巴黎度假,并期望能在巴黎找到灵感,创作一本真正代表自己内心想法的小说。当在午夜的巴黎街头漫步时,他意外通过一辆老爷车穿越到20 世纪20 年代的巴黎,结识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泰因夫人、乔伊斯等文学偶像,并与毕加索的情妇艾德里安娜产生了一段感情。在经历了多次时光穿梭后,吉尔逐渐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决定与女店员加布里埃尔在巴黎定居。

作為美籍犹太裔导演,伍迪·艾伦的作品多为调侃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麻木、信仰沦丧的荒诞表象。多重思想和身份的认识使他不由自主地找寻自我,关注影片中关于人的矛盾冲突:两性间的婚姻爱欲、人类的精神生存困境,以此来展现“不确定性关系”发展背后的思维模式和矛盾点——而这恰恰正是其影片里所展示的“后现代性”。

二、后现代视域下的影片内容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大众文化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变。精英文化处于颓势,知识分子陷入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焦虑之中。他们徘徊在现实与理想、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之中并感到不安。《午夜巴黎》中的吉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敏感又焦虑,渴望但也不屑于获得他人认同,一面不停地讽刺这个社会的虚伪,揭示消费主义的真相,另一面却不得不继续与这个世界相处。

伍迪·艾伦习惯于在影片开场就直截了当地向观众传递信息,他设置大段的对话和独白来展示吉尔与未婚妻一家人在价值观上的矛盾——这实际上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念的分歧。吉尔自诩“精英分子”,认为自己给好莱坞撰写的剧本都是内容肤浅、缺乏深度的快餐文化。他更加追求作品的质感和精神的深度,但却不被未婚妻一家所认可。吉尔在这两种状态中摇摆不定,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矛盾使他穿越回到上世纪的文学时代,并让他进一步认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同时,吉尔对“巴黎”这个城市的理解和周围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认为巴黎是流动的盛宴,需要从内在全方位地感受这个城市。他们一起出门购买家具时,未婚妻为了舒适与便捷选择乘坐汽车,而吉尔却希望能够和未婚妻一起漫步于细雨迷蒙的巴黎街头,全面地感受这个城市,沉浸于巴黎这一浪漫之都。

(二)主旨内蕴分析:精神与肉体的矛盾

吉尔认为巴黎是文化之都,是心灵的寄托,因此他选择通过巴黎完成自己的价值追求,“黄金时代”正是吉尔一直所追寻的时代。当他从逼仄的“快生活”现实来到“黄金时代”,仿佛回到了精神家园,并与热爱艺术、懂得生活的艾德里安娜产生了精神交流、相互吸引。

伍迪·艾伦意在引导人们思考“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吉尔和未婚妻在精神上存在的冲突使他不由自主地为艾德里安娜所着迷。但他与艾德里安娜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吉尔认为“黄金时代”是他一直追寻的世界,而身处“黄金时代”的艾德里安娜却认为“美好时代”才是她追寻的目标。吉尔发现人们都向往着不属于自己的时代,他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吉尔这样的中产阶级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总是将自我投射入其构建的幻想世界。所谓对“黄金时代”的怀旧情结,其实是出于对现实中不顺的心境的对抗。当下的人在追忆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人在怀念“美好时代”,而“美好时代”的人还会回想“文艺复兴”。所有人都会有逃离现实的冲动,但回归现实生活才是更多人的选择。

(三)文化内涵分析:城市文化

城市的特质由文化和历史底蕴塑造。海明威曾说:“巴黎这座世界艺术名都历久长青,人才荟萃,一些献身艺术的来到这里奋斗也在这里成名,文人沙龙,歌台舞榭,真好似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年复一年,而岁岁不同,像一席流动的盛宴。”影片中20 世纪初的巴黎文化盛宴不断,文化名流云集,温暖欢腾,充满亲近、欢愉的社交生活。

吉尔在现实和想象之中游走,但他的灵魂却无所归处。只有把个人情绪与个人经历与这个城市的认同合为一个整体,才能拥有归属感。“街道成了游荡者的居所,他靠在房屋外的墙壁上,就像一般的市民在家中的四壁里一样安然自得……墙壁就是他垫笔记本的书桌;书报亭是他的图书馆;咖啡店的阶梯是他工作之余向家里俯视的阳台。”

电影开篇展示了巴黎的街道巷陌,莫奈的睡莲池,埃菲尔铁塔,塞纳河畔。导演不满足于风景的堆砌,电影中的城市不仅是一个背景板般的存在,而是拥有“个人意识”的主体,它也在向观影者述说和传递,展现着独属于巴黎的文化内涵。巴黎这座城市的神奇之处在于对一切文化艺术形式的包容,所有人都有机会在此找到知音和创作灵感。

三、后现代视域下的影视艺术分析

(一)视听语言分析

1. 蒙太奇与空镜头的运用

电影开场,导演就通过一段三分钟的长空镜展示巴黎的景观,并体现了电影中时间的线性流动。这是“空镜头”,也是蒙太奇的手法,这一片段塑造了巴黎的城市意象以及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为此,伍迪·艾伦有意将整个电影的色调设置为暗黄色的怀旧色彩。

除此之外,蒙太奇和长镜头的交替使用体现了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矛盾。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其实是“反艺术”,是颠倒、翻转、解构,其镜头语言也能帮助电影阐释“不确定性”和“内在性”。

2. 电影音乐的运用

导演通常运用电影配乐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能够通过音乐风格的变换感知人物内心的起伏,也让他们更容易与影片产生共鸣。一段惬意、舒适的爵士乐《如果你看到我的母亲》随着开场的空镜头展开,它奠定了本片浪漫、诙谐的审美基调,与复古、华丽的摄影风格相一致。

而在影片的结尾,曲子再次响起,此时吉尔身边的女伴却从未婚妻伊内兹换成女店员加布里埃尔——她才是现实世界中与吉尔精神契合的人,愿意陪着他一起漫步在雨天巴黎,吉尔也对巴黎这座城市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爵士乐的自由、散漫的审美特性,与伍迪·艾伦的电影审美调性高度一致。这首曲子深化了主题,形成叙事上的首尾呼应,也强调了巴黎的浪漫特质。

(二)叙事策略分析

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过,电影首先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在时空中展开叙事是电影存在的形式,电影离不开时空的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中,碎片化的影像叙述通常具有不可表达性,这也让表达本身变成了一种不断创造、不断更新的活动。《午夜巴黎》具有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整部影片中时空交錯变幻,将现代与过去相结合,给人以新奇的审美体验。“经典叙事”主要借助台词和对白展现吉尔所处的现实世界,而“超现实叙事”则通过穿越表现他情感世界的起起伏伏。

1. 经典叙事手法

影片一开场就运用经典叙事手法展示了吉尔周围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注重对于物质的追求。吉尔的未婚妻伊内兹追求快生活,代表美国的“快餐文化”。她追求物质,并且不断劝说吉尔放弃不切实际的小说家幻想,只因写小说不如当好莱坞编剧赚钱。她无法理解吉尔的内心世界,也无法理解他创作小说的梦想。身边人总是重利益而轻精神生活,这让吉尔感到现实生活的逼仄。

巴黎之行,也是吉尔与伊内兹矛盾产生、发展与结局的过程,经典叙事体现了吉尔现实世界的不顺遂。所以,无论是在罗丹的雕塑面前,还是在博物馆前,吉尔都处于画面的边缘。而美国生活方式的代表保罗则成为镜头的主角,他不停地穿梭在酒吧聚会之中夸夸其谈,只会炫耀知识,却不能正确地理解和享受艺术。无法得到认可的吉尔独自一人漫步巴黎街头,恰巧遇见了通往“黄金时代”的马车。此时,电影从经典叙事手法转向超现实电影叙事手法。

2. 超现实电影叙事手法

吉尔穿越到了20世纪20年代,所谓的“黄金时代”。他在咖啡屋中与他心目中的大师相遇,但当吉尔回到现实世界激动地和伊内兹诉说这些情况,得到的却只有嘲讽,超现实与现实的矛盾就此产生。于是他选择继续在午夜乘坐老爷车前往“黄金时代”,去寻找斯泰因夫人和海明威的指点与肯定。海明威甚至还通过阅读吉尔的小说,发现了他的未婚妻伊内兹出轨于保罗。

在利用时空差阅读到艾德里安娜的日记后,吉尔决定突破道德底线,在午夜找她互诉衷肠,还打算偷取未婚妻伊内兹的耳环作为礼物赠予她。两人于午夜时分在巴黎的街头漫步,谈及各自的巴黎印象。当他们在路边休息时,又出现了一辆马车呼唤他们一起前行,两人一起穿越到“一战”前的“美丽时代”。他们遇到了高更等艺术大师,艾德里安娜认为这里才是她的梦想,但高更等艺术家心目中更加的美好时代却是文艺复兴时期。吉尔这才终于意识到,所谓心中的“黄金时代”,不过是对过去一厢情愿的幻想,于是毅然决然回到了现代。

3. 两种手法交替使用

导演在《午夜巴黎》中的时空设置是为了让每一次“穿越”后的经历与现实生活起到强烈的对比与冲突,也使得过去置身于“黄金时代”“美好时代”的巴黎与当下的巴黎在影片里交相呼应。每一次“时空穿梭”的转场之后,吉尔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现实落差感,让他一步步对“黄金时代”下的巴黎更为迷恋。

当观众以为吉尔就此便会留在“黄金时代”时,后置型“对话式”结尾便会打破期待,将观众拉回到现实。吉尔最后决定遵从内心的选择,寻找那个与他有共同想法的人,留在巴黎,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个结尾避免了传统的“闭路式”结尾,而是选择和观影者对话,让他们和人物一起对人生的选择进行思考。剧本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三幕式的分界以及推动事件的出现点都设置得恰到好处。

四、结语

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印记,符合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基本特征。导演察觉到了大城市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运用台词和人物行为塑造了如吉尔这样一个敏感、多疑、焦虑,甚至神经兮兮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且通过穿越这一“游戏化”的后现代手段,对爱情的虚无、人性的深度等话题进行解构和再展示。他让艺术和生活相交织,幻想和现实生活交错而生,让主人公吉尔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来回穿梭,使两者产生对比,其作品内核的悲剧性和外表的戏剧性相互勾连。其实,艺术理想是每一个人潜在的精神世界,却无法交融于现实生活。伍迪·艾伦借此电影调侃后现代社会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展现在作品中,有着文学性和哲学性的深度。

作者:马捷,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伍迪艾伦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我受不了自己的心:艾伦·金斯伯格论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看了伍迪·艾伦的食谱,才知美国中产吃这些
伍迪·艾伦妻子:他从未性侵养女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风之彩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炉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