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王燕玲姜晓艳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教育策略

王燕玲 姜晓艳

摘   要: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开始萌生和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借助幼儿功能性动作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的开展,探索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教育策略的研究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规则、不断形成新的理解和认同,促使幼儿不断提升主动遵守规则的意愿,进而初步形成社会性规则意识的学习机会,帮助幼儿逐渐独立掌握社会规则,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逐渐学习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會生活。

关键词: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规则意识;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7-0019-05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开始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人类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不仅影响幼儿进入正式学习阶段的社会适应程度,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终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社会条件,帮助他们逐渐独立掌握社会规则,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逐渐学习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

幼儿园的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某一个固定时间段,按照规定的、循环的运动路线,自主完成一系列的体能游戏活动。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中规则无处不在,幼儿能够在此类开放的环境中有序、自主、愉悦的进行活动,是需要他们熟知、认同并自觉遵守各项规则。体能大循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亲身体验运动中的各种规则、不断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主动遵守规则的意愿进而初步形成社会性规则意识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将开展体能大循环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确定为此项实践研究的重要目标,经历了近两年时间的实践研究,逐渐形成并积累了以下教育策略。

一、借助图标运用,助力规则意识培养

(一)小图标,大作用

图标是一种介于实物图像和抽象符号之间的,用以指代事物的图形、文字等标识性符号。图标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语境性、简化性等特点,这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思维发展相吻合,因而是适合幼儿使用的认知工具。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中,巧妙地运用图标可以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幼儿更好地去理解、记忆、执行游戏中的各项规则。

(二)巧妙创设图标,助推理解内化

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开展前期,需要各年级教师集体商讨、设计一套能够为本年龄段幼儿提供全面锻炼机会,促进身体基本动作、基本功能、身体机能和谐发展的活动方案。各年龄段的活动方案均由13至15个运动项目构成,教师将这些运动项目组合串联成一条固定的循环线路,幼儿每日在固定时间,自行沿一定线路进行循环活动。大循环游戏活动中项目较多,教师无法做到在每个项目旁督导幼儿遵守规则,这样一来,幼儿规则意识和自律品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安全游戏、自主游戏、有效运动的教育目的,教师巧妙的将各个项目的规则、玩法设计为图标,借助图标帮助幼儿顺利接收规则和玩法信息,提醒幼儿识别规则、理解规则并主动遵守规则。创设和运用图标时要考虑融入其中的教育因素是多角度的,在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中,逐渐积累了一些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中图标设计和运用的教育策略。

1.颜色分级法——识别任务,遵守约定

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中,各年级组会分别设定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三条运动线路,教师会提前向幼儿介绍该年龄段的运动线路,并共同约定按规定线路进行活动。三个年龄段的运动路线会有多处交集,这些交集成为幼儿遵守线路约定的干扰因素。为了帮助各年龄段幼儿更清晰地区分各自的路线、清楚自己的活动任务,教师在制作图标时会将三个年龄段运动项目的图标底色设定为三种颜色:小班图标底色为红色,中班图标底色为黄色,大班图标底色为蓝色。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幼儿清晰识别约定好的路线,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按照约定线路进行游戏活动。

2.数字排序法——遵守秩序、体验高效

为了帮助幼儿在大循环游戏活动中能够达到足够、适宜的运动量,教师将三个年龄段的游戏项目均设定为13至15个。为了避免活动中出现拥堵现象,教师将各班的起始项目设定为不同地点、不同项目。如,中一班大循环游戏活动路线为:项目1-2-3-4-5-6-7……15;中二班大循环游戏活动路线为:项目6-7-8-9-10-11-12-13-14-15-1-2-3-4-5;中三班路线为:项目10-11-12-13-14-15-1-2-3-4-5-6-7-8-9。为了帮助幼儿有序、自主地参与所有的游戏项目,我们为这些项目设计了数字排序图标,并将这些图标按顺序张贴在每个游戏项目的起点处,便于幼儿识别。这些数字序号图标,成为无声的线索,不但帮助幼儿逐渐认识了数字,感知了顺序,还帮助他们体验到按照一定的规律、规则做事能够让自己和他人提高效率获得便利,并且获得遵守规则前提下的自由。

3.箭头导向法和部位提醒法——接收细则,完善认知

(1)箭头导向法。在大循环游戏活动进行中发现,前一项目和下个项目之间有段距离,幼儿仅凭项目序号寻找下个项目,还是会出现找不到或寻找速度缓慢的情况;另外有些游戏项目的玩法是要按规定方向进行的,游戏中幼儿经常出现搞错方向的情况。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设计了代表不同方向的箭头导向图标,并将这些图标分别粘贴在两个项目之间的地面上和每个游戏项目需要指示运动方向的地面上,借此为游戏提供去往下一个项目的线索和本游戏关于运动方向的细则线索。

(2)部位提示法。大循环游戏活动中一些项目的玩法和规则是需要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完成的。教师将表示身体部位的图标粘贴在这些项目场地所需位置,借此为幼儿提供按要求完成项目的线索。例如:中班游戏项目“俯撑侧向爬”,这个项目主要锻炼幼儿手臂、腰腹力量以及身体的协调性。为了达到左右两侧手臂和腰腹左右两侧力量的均衡发展,幼儿在参与此项目时,身体俯撑,同侧手脚同时从左向右平移三至四米后,再从右向左平移同样距离。大循环游戏中这个项目的场地上会平行间隔放置两个体操垫,其中,一个体操垫上端地面上粘贴两只小手图标,表示参与活动者手部方向;体操垫下端粘贴两只小脚的图标,表示参与活动者脚部方向;而另一个体操垫粘贴图标的方向则与之完全相反。这样的做法是用图标提醒幼儿参与运动的身体部位与正确摆放的方向。身体部位图标的运用,帮助幼儿按规则完成活动任务,保障了体能锻炼和动作发展目标的达成。

4.点线设规法——理解规则、认同设置

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自由》一书中提出,个人的自由必须约制在这样一个界线上,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大循环活动初期,时常会看到,在游戏项目起始处,等待游戏的幼儿和即将开始游戏的幼儿距离过近,他们习惯于将身体前胸和即将开始游戏幼儿的后背紧贴在一起,这样的做法妨碍即将开始运动的幼儿充分做出起跑、起跳等活动的准备动作,进而影响运动的质量。除此之外,这类情况还有可能造成幼儿间肢体碰撞,出现安全隐患。分析后,教师认为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幼儿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干扰和影响到别人;二是大循环游戏活动规则制定的还不够完善和细致。为了帮助幼儿在理解和认同的前提下遵守规则,教师将完善规则、解决此类问题的机会提供给了幼儿。教师将此类现象录制下来,播放给幼儿观看,并组织他们讨论:这样的行为会给自己和即将开始运动的同伴带来什么影响?他们在热烈的讨论中逐渐意识到这样的行为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影响,进而展开新的讨论:怎样提醒即将开始游戏的小朋友和等待游戏的小朋友保持距离?讨论中,他们逐渐达成一致意见——在每个游戏项目的起点和终点处设置起点线、终点线以及等待点标志,参与活动者按标志提醒站到相应位置。关于此类标志的设计,孩子们的讨论结果是:首先,用即时贴剪成长长的宽一些的“线”,贴在每个游戏项目开始处前方和结束处后方地板上,表示起点线和终点线。即将出发的孩子要站在起点线后做好准备动作再出发,越过终点线后才算结束。其次,用即时贴剪成圆点,贴在起点线后方地板上表示等待处。为了和前、后同伴保持互不干扰的距离,孩子们实际测量后决定:每个标志间距离为一臂距离。另外,在不断尝试后,他们还制定了更细致的规则——起点线有人时,要按顺序依次站在等待点上耐心等待。孩子们在“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原因——讨论问题解决方案——反复尝试——反复优化——形成共识和新的规则”这一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为了更好的游戏大家要共同遵守一些规则”,他们越来越认同规则的存在,越来越自觉地去遵守规则。

二、规则监督策略的实施,助推规则自律品质的形成

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的每一处场地中、每一个项目里都有规则存在。因此,幼儿参与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时,有大量体验规则、学习规则的机会。幼儿在参与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涉及规则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恰恰是幼儿理解、认同规则存在的意义,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的社会性发展的契机。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契机,教师在大循环游戏活动中,设置规则监督员这一岗位,目的是强化游戏过程中各项规则的存在,聚焦幼儿对规则的关注程度,增强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感受,助推幼儿规则自律良好品质的形成,减少幼儿由于游戏的兴奋将规则抛诸脑后,使游戏活动陷入无序、无效状态的现象。

(一)教师监督规则执行,强化规则的存在、提供岗位学习范例

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开始时,各班教师都会前往自己负责的项目场地,在那里展开该场地内所有游戏项目的规则监督工作。规则监督的岗位职责为:第一,熟知自己所负责场地内,各项目的规则。教师只有在非常明确所有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在幼儿出现违规现象时,及时发现和提醒。第二,认真观察场地内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有违规现象。第三,发现违规现象,马上提醒幼儿停止游戏,指导幼儿纠正行为后再让该幼儿重新开始游戏。聚焦幼儿对规则的关注程度,强化规则存在的权威性。第四,综合使用语言提醒、手势提醒和标志物提醒这几种方法。为后续幼儿学习担任规则监督员做好铺垫。第五,提醒幼儿违规现象时的语言要固定、简练。便于幼儿及时接受到信息,为后续幼儿学习担任规则监督员做好铺垫。第六,纠正幼儿违规及错误动作时,必须使用专业术语。为幼儿提供高级榜样。教师担任规则监督员的教育目的,一是强化大循环活动中各项规则的存在,营造只要违规就要纠正的游戏氛围;二是为幼儿提供岗位学习模仿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积累担任规则监督员的经验。

(二)幼儿监督规则执行,加强理解与认同,内化形成自律品质

为了给幼儿搭建一个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积累对于规则的认知的学习平台,為了帮助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幼儿进入大班后,要尝试代替教师担任规则监督员和器械摆放员工作。岗位体验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在真实的情境、困难、冲突、合作中理解、认同并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形成初步的社会性规则意识。

1.岗位体验——学习担任规则监督员

幼儿升入大班后,教师有意识的组织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的岗位学习、讨论与实践活动,其目的之一是帮助每一名幼儿逐渐胜任大循环活动中的规则监督员岗位,之二是帮助幼儿感知到规则是为实现公平、尊重、有序而产生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借助大循环活动中的游戏项目,教师为幼儿创设岗位学习的真实场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寻找需要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并展开讨论与尝试。

例如,一次学做规则监督员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类比赛中裁判员告知运动员犯规方法的图片,并与幼儿讨论“裁判员在发现运动员犯规时,使用了哪些方法让运动员知道自己犯规了?”第一轮讨论中有幼儿提出可以大声告知运动员犯规了。教师马上组织了一次大循环活动中的夹传球项目比赛,全班幼儿分三组,两组幼儿分别担任两队运动员,一组幼儿担任裁判员并尝试运用语言告知的方法提醒犯规的现象。比赛中,大家发现语言告知的方法存在运动员忙于比赛,不能及时接收到裁判员语言提醒的现象,幼儿还表示,如果不能及时制止犯规现象,比赛的结果就是不公平的。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又展开了第二轮讨论,讨论中有幼儿提出,裁判员发现犯规现象后要快速移动到该运动员面前,用语言和身体动作告知他犯规了。于是,大家又进行了一次比赛,赛中裁判员尝试使用语言+手势提醒犯规的运动员。就这样,教师和幼儿在不断的讨论与尝试中梳理出裁判员告知犯规的若干方法:语音传声告知法、工具传声告知法、手势告知法、图标告知法、身体接触告知法等。幼儿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会了灵活使用这些方法去担任规则监督员。

基于解决问题的讨论与尝试过程,幼儿不断体验着规则存在的必要性,逐渐感受到规则的产生使大家能够在集体活动与生活中获得公平、便捷和尊重,他们越来越理解和认同游戏中的规则,越来越乐于遵守规则。

2.岗位体验——学习担任器械摆放员

体能大循环活动开展过程中,中、大班幼儿要负责摆放和收纳自己班级所负责场地上的运动器械,所有幼儿会轮流负责这项工作。学习器械摆放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大量的尝试与研究:“每种器械应该摆放在场地上的什么位置?”(关于场地的规划、关于规则)“器械之间的距离怎样才能保持一致?”(关于测量、关于规则、关于公平)“每个项目需要多少类器械?每类器械需要多少个?”(关于玩法、关于规则、关于计数)“怎样摆放才能又快速又准确?”(关于效率、关于规则)……在不断尝试与研究中,幼儿对各个项目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也越来越胜任器械摆放员这项工作。

帮助幼儿养成自主收纳整理的良好习惯,是幼儿园从幼儿入园至毕业持续进行的始终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活动。教师利用整理体能大循环游戏活动器械的机会和幼儿探讨了以下问题,师:“如果我们在大循环活动后不将运动器械收拾整理好,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呢?”,幼:“如果我们不收拾好咱们楼道里的器械,小朋友们就没办法在楼道里走了”“如果我们不收拾好操场上的器械,赵老师(保洁师傅)就不好打扫卫生了。”“不收操场上的器械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做操了。”“不收拾操场上的器械,小朋友们经过时有可能会被绊倒、摔破。”“不收拾咱们班里的器械,我们就没地方摆桌子啦。”……探讨间,幼儿对活动结束后要收拾整理运动器械、清理运动场地这一规则有了新的认识,规则的制定保障我们自己和他人生活在有序、便捷、舒适的环境中进行。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和认同了制定规则的作用。就这样,教师利用这些游戏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启发幼儿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积极的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究、去操作、去交往、去感受,进而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对规则的认知也呈螺旋上升的状态。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矩可以教的好的,规矩总是被他们忘掉的,但习惯一旦培养成功后,便用不着凭借记忆,很容易的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幼儿需要经历“认同——依从——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做的就是為幼儿提供在实践中获得新经验、新认知的机会。帮助幼儿知道规则背后的原因,他们自然就愿意去遵守,从而内化为一种自律。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规则意识与规则认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02):50.

[2]章   丽.图标——幼儿园课程实践新视角[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教育策略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探究
区域游戏中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