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评价

2022-05-30 11:57:23张洁琼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9期
关键词:华表美术德育

张洁琼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美术课堂不能仅仅给学生传授美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承担起育人的角色。作为美术教师,我也经常思考:学生通过美术课堂应该收获什么?除了学习绘画技巧、色彩搭配,还能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课堂并不只是在培养画匠,德育的过程要与之随行。教师除了要传授基本技能、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德育理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与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美术课堂渗透德育理念的意义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美术课程是一门蕴含丰富知识的课程,同时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其对德育的推进作用不言而喻。无论是教材中的色彩表现、设计制作,还是作品赏析,都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素材,让美术课堂成为完成德育渗透的重要媒介。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美术教学中要渗透德育理念,这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情怀,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重要时期,而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塑学生的审美观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飞跃成长的时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判断,具备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善、恶、美、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但这个时候的认知往往是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的,很容易受到外界形形色色因素的干扰,如果不正确地引导会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好在这个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很高,处在思想、动机、兴趣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教化功能,深入挖掘美术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德育素材,通过既有效又有趣的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生活的美。

二、小学美术课堂渗透德育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应该是内容丰富的,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不同的学习领域,能让学生对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实现这一要求,长此以往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小学美术教育要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包括美术能力、美术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德育。作为美术教师则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新颖的教学方式,完成小学美术课堂的德育教学。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

(一)课堂教学感知色彩之美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美术课堂在安排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在充分整合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各方面综合能力,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创设贴切、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情感节操,让学生在收获美育的同时接受情感教育,完成德育理念的渗透。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色彩教学是最基础的专业教学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专业基础之一,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色彩这一美术元素的教学,完成对学生的视觉化教育,使学生对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例如,在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色彩的冷暖”一课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收纳了19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比较凡·高的两幅作品《向日葵》和《星月夜》,热烈的黄色调和宁静的蓝色调表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场景,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色彩的冷暖关系,加深学生对色彩冷暖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给学生一把打开色彩知识之门的鑰匙,进而培养学生对色彩、对美丽自然的热爱之情。《向日葵》仅由明亮的黄色系组合,高纯度暖色调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用中黄和橙黄描绘的向日葵令画面有一种极致的灿烂效果,明亮的花瓣富有张力,线条舒展奔放,大胆肆意,坚实有力的笔触,结合明亮而灿烂的底色糅合成一种强烈的气势,像热情似火的向日葵在激情舞蹈,把每一朵向日葵表现得动人心弦,整个画布都被这热烈的气势所渲染,表达着狂热的生命激情。作者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用暖色调来表达和倾诉对生命的渴望,顽强追求和热情的极致。《星月夜》色彩主要是蓝,同时也有星星发光的黄色,深蓝色的冷色调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加强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树用了深绿和棕色,意味着黑夜的笼罩,代表了压抑和忧郁,而用明亮的白色和黄色来画星星及周围的光景,又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仿佛明灯般点亮了沉寂的夜空,奇幻的色彩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另外,抛开色彩的表象,每一幅作品也蕴含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一定程度上讲,《向日葵》是对时代变幻莫测的礼赞,也表达了作者一生都在渴望生命的热忱和真挚的爱情。《星月夜》则表达了作者在那个时代的处境非常艰难,但他依然在努力地向上生长,直至死去。一生都处于孤独、抑郁和悲剧的凡·高,将渴望都倾注于作品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完成情感教育,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感悟。

(二)作品赏析激发爱国情操

美术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媒介,每一册的美术教材中都收录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涉及书法、绘画、摄影、建筑、手工等方方面面。通过欣赏这些优秀作品,能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了解古今中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类灿烂的精神文明,体会艺术创造的魅力,从而完成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格塑造的双重目的。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古朴精美的华表”一课,以“欣赏与评述”为主,融“设计与应用”“造型与表现”于一体的美术课,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锻炼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契机。课堂伊始,笔者以电影节“华表奖”的奖杯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华表奖”奖杯是一座华表的小雕塑,并向学生提问“华表”是什么,因此导入本课课题。接着传授学生关于华表的知识,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华表图片,设置问题:“同学们,欣赏完这些图片以后,可不可以来说说石柱上都记录了一些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来定义华表的概念吗?”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蹲立的神兽组成。华表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古称“桓表”,一般用于宫殿以及陵墓等皇家建筑。接下来,我们着重欣赏一下天安门前的一对汉白玉华表柱,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华表的特征,了解各局部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华表上石犼蹲立,柱身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彩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展示着我国古代雕刻艺术领域巧夺天工的本领。天安门前华表上的蹲兽机头向外,天安门后面华表上的蹲兽机头向内,这种蹲兽传说名叫“犼”,性好望,因而机头向外的叫“望君归”,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提醒皇帝应早日回宫料理国事;机头向内的犼叫“望君出”,是监视皇帝在宫内的行为,如果皇帝久居宫闱则提醒其应出宫体察民情。该华表是明成祖修建故宫时安置的,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两万公斤,古朴简约的华表和气势辉煌的故宫结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和谐感,同时散发出中华文化的底蕴、气质、内涵,其历史作用发展到今天也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柱,巍然屹立于天安门前。其实华表的种类多种多样,学习完天安门的华表后,可以给学生展示其他样式的华表(播放课件,组织同学欣赏各式华表,引导学生感受华表雕塑古朴精美的整体风格)。最后带领学生开展创作活动:用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展现华表作品,可以是雕刻、泥塑、绘画等。笔者给学生重点讲解了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构图要饱满,华表样式要新颖,不能抄袭,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华表是我国特有的古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产物,这样的雄伟建筑凝聚的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这一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和弘扬者,培养其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通过美术赏析完成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

(三)实践活动增强文化自信

相对其他课程而言,美术课是实践性强、学生动手机会多的科目之一,在让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也可以完成德育活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将德育渗透其中。

比如,看似枯燥的基础素描要具备清醒和理性的大脑、积极严谨的求学态度,教师在教学素描、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冷静、平和不急躁的心态和追求完美极致的态度。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制作贺卡或者利用橡皮泥、黏土等进行节日手工花束制作。贺卡的内容可以是感恩老师、长辈、白衣天使、警察叔叔等的付出;可以是送给父母双亲礼物;妇女节可以制作手工花束送给身边的女性长辈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相关的美术技能,并向其渗透感恩的思想,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他人的付出,完成感恩教育。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精彩的戏曲”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川剧变脸、京剧、豫剧、黄梅戏等优秀戏曲片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角色妆容、道具、戏服装饰、发饰等美术元素,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化妆、制作道具、设计戏服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体会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同时,提高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结合重大节日也可以组织开展各项主题实践活动,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等节日带领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源于强大的祖国。如中秋节、春节,可以开展有中秋元素、新年元素的绘画比赛,让学生自己阐述作品的深意,加深其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评价促进德育渗透

随着新课程標准的实施和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美术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教学评价方式却没有随之改革进步,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分关注学生的书面美术成绩,缺少全面性,评价结果较为片面。在以新课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全面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参与评价能让教学评价更具活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评价方式富有游戏性和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投身于积极向上的活动中。“纸风铃”一课,学生在墙上展示做好的风铃挂件,然后互相点评,相互之间的评价加深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的结果上给予客观、全面、启发式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美术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参与程度、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展览评价能提高学生欣赏他人、发现美的能力。展览活动,如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布置校园走廊、举办迎新年画展等。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是对学生美术技能的考查,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充实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谓一举多得。

以美蕴德,立德树人,美术教材内容、作品欣赏以及美术实践活动都润物细无声般地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品德意志和爱国主义情操。别林斯基曾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美和道德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美育和德育完全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中相互渗透,为“立德树人”的教学总目标打好基础,帮助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人都“尽善尽美”,做一个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德育的渗透不是靠只言片语就能达到的,德育活动也不能敷衍了事,要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爱心,通过艺术的感知丰厚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向善、向美。

猜你喜欢
华表美术德育
由诽谤木到华表
支部建设(2023年9期)2023-05-05 05:23:20
天安门前留笑影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4:28:07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创意美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看华表
文苑(2015年6期)2015-06-10 12: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