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实践、新媒体教学:党史教育融入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2-05-30 10:40王淑萍
新闻潮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闻采写党史教育课程思政

【摘 要】新闻采写类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党史教育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不仅是落实高校“三全育人”的要求,而且比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更为紧迫。加强党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同向同行,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新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能力。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党史教育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方法主要有通过课堂讲授经典案例融入、课外开展主题式采写实践项目融入以及运用新媒体线上教学融入等。

【关键词】党史教育;课程思政;新闻采写;教学实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各专业课程在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挖掘党史教育元素、创造党史教育情景,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把党史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党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进而增进政治认同、政党认同和“四个自信”,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象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学生不仅是受教育对象,将来还要肩负起宣传党史的重任。“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要想把党的理论与实践宣传好,必须筑牢自身的思想根基,对党的理论真学真信,对党的实践真懂真知。新闻传播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新闻记者和编辑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持不懈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争取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和拥护,要做好这些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学习远远不够,必须把党史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如果学生没有通过具体的新闻作品案例或新闻实践项目来体会什么是“讲政治”,什么是“舆论导向”,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会造成“知”与“行”的割裂。

一、党史教育融入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

新闻采寫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采写编是新闻专业学生必须重点培养的能力。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传授新闻采写基本原理、基本采写技能,培养学生的新闻敏锐性与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安排充分的实训课时,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新闻实践活动,及时将课堂所学转化为采写新闻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最终应能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在正式踏入新闻行业之前得到严格的职业基础训练。那么,对于这样一门课程来说,党史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够有机融合、同向而行非常重要。

(一)学习党史有利于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知识素养

首先,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新闻工作者生产出新闻精品的思想源泉,而理论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只有学好党史、熟悉党史,才能真正学深学透党的理论,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全局、从历史的角度去把握新闻选题。其次,在知识素养方面,记者每天面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采访对象,这就需要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文学、历史、地理、财经等各领域的知识都要涉猎一些,而党史知识尤其重要。近些年,各级新闻媒体都重视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报道,然而,有的报道还存在基础历史知识错误的问题,比如,新华社湖北分社主任记者徐海波就发现,一些报道“史实不清、来源不明、表述不准”[1],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新闻工作者只有提高党史知识素养,才能在工作中避免犯低级错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正是因为在新华社工作时就开始有意识地从中国改革开放史的角度去观察和记录他所采访到的每一位企业家,才能写出充满家国情怀、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的畅销书《激荡三十年》。可以说,如果记者脑海中没有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也许可以完成一篇普通消息稿的写作,但绝不可能写出经典的长篇特稿。好的新闻作品,必然是有政治高度、时代广度、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作品。

(二)学习党史有利于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和采写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结合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任务和重要工作部署所进行的集中、连续的大规模新闻报道活动。重大主题报道在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解读和宣传,以及对时代热点的报道和剖析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在我国的新闻宣传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2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增设了“重大主题报道”这一专门奖项,但由于它不是一种新闻体裁,在目前通用的“马工程”版《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中,暂时没有针对“重大主题报道”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必须让学生认识和掌握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和写作方法。

近5年来,我国新闻宣传领域重大主题云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任何一个主题都与党史密切相关,新闻工作者只有学好学透党史,才能做好相关主题报道的策划和采写。比如,新华社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华诞推出的长篇通讯《人间正道是沧桑——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稿件历经半年多的策划,分为“青春之中国、奋斗之中国、人民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5个部分,把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放在自鸦片战争以来近180年的视野中审视。新华社记者只有对新中国的历史了解了、读懂了、吃透了,才能写出如此深刻又有分量的作品。

二、党史教育融入新闻采写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课堂讲授案例融入

新闻采写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非常普遍,优秀的新闻作品和经典的采访案例是新闻采写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向导。对于初学者来说,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案例才能理解相应的知识点,而第一次写新闻稿,也必然是从模仿开始练笔。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卷手稿,很多经典新闻作品本身就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以中国共产党最早成立的新闻机构新华社为例,近百年来,已经累积了无数经典新闻文本,这些作品拥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适合在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新闻作品案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二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典型报道。

1.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2],让学生在新闻名篇中感悟历史,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例如,在通讯写作一章的教学中,适合以通讯名篇《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为重点教学案例。1992年,深圳特区报的记者陈锡添跟随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5天后,写成了这篇通讯。陈锡添曾说:“这是我20多年记者生涯中最感荣幸的事情,也是我所采访的最重大的新闻。”[3]以此为教学案例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这篇通讯本身就是记录改革开放史的一部分,学习它能帮助学生重返历史现场,感受中国共产党如何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帮助学生确定“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大好局面”的认知。文章真实记叙了记者当时怎样采访、怎样做记录、如何构思和写作等采写过程,这对学生提高采写能力很有示范意义。类似的新闻名篇还有《工农群众踊跃加入红军》《开国大典》《历史的审判》《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砥柱人间是此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等。此外,在融合新闻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各主流媒体“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的主题报道作为案例,尤其是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相关作品,只要教师引起重视,用心搜集,相应的案例是非常丰富的。

2.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典型报道

典型人物报道是主流媒体的一道“必答题”,怎样通过典型人物报道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起到“鼓舞士气”和“凝心聚力”的作用,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所以必然也是新闻采写课的教学重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时,曾深情回忆了他在青年时期受焦裕禄同志影响的往事,他说:“记得一九六六年二月七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4]总书记说,这篇通讯中的很多细节让他深受震撼,后来他始终把焦裕禄同志当作自己的榜样。这个例子深刻说明了经典的新闻作品能在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从体裁上讲属于人物通讯,同时也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典型人物报道,“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譜系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就是党史的一部分,在党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和弘扬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而优秀新闻作品正是最好的学习载体。

2020年的7月,张桂梅事迹在网上引起轰动后,中宣部组织了一次全国主流媒体对张桂梅的集中采访报道,当时有10多家媒体发表了文字通讯。笔者在讲授“人物采访的现场观察”一节内容时,让学生重点对比《新京报》记者采写的《63岁女校长和“大山里女孩”们的高考季》和《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高考正在进行,拿命办学的女高校长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两篇典型人物报道,着重分析记者在采访中如何通过细致的场景观察和人物观察得到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写出极具感染力的作品。那么,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中,了解了张桂梅的成长历程,感受到了她对党纯洁又热烈的信仰。除了张桂梅之外,媒体近两年对杜富国、张定宇等先进党员的报道,以及不同时期对老一辈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的报道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

(二)课外实践项目融入

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光在课堂上讲理论、讲案例远远不够,一般来说,各高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都会安排实训课程。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尝试策划了一批融入党史教育的课外实践项目,推动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自己寻找新闻选题,将国情教育、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要素全面融入专业实践场景。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25日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后,笔者组织学生到全州进行主题采访报道活动,通过这次采访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项目可以多到这些地方去开展。再比如,2020年10月,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笔者组织学生采访桂林市的抗美援朝老兵,学生自己拟定提纲,自己采访写稿,写出一组新闻稿,其中3篇在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校报上发表。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得到了实战锻炼,收获了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引导年轻人重回历史现场,重温经典战役,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让抗美援朝精神更加可触可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结合新媒体线上教学融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带来了全新的教育场景和教学方法。教授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整合重要的时政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正在变动中的国内国际形势,关注媒体行业的新改革、新变化,掌握传播新手段和新形态。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扩充多样化的教学案例,既可以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拓宽思政教育、党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从互联网信息中筛选党史教育的案例时,在内容上应注意“贴近性”,一是和当下热点的贴近,二是和专业知识点的贴近。在形式上则可多样化,笔者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了“新闻写作微课堂”,每当有主流媒体推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时,就会以“微课堂”的形式及时分享和点评,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例如,2021年11月6日,新华社刊发了上万字的长篇特稿《习近平带领百年大党奋进新征程》,24小时后,全网阅读量超过1000万人次。这篇稿子的写法非常新颖,全面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到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2012年)这段时间的经历,是一篇生动又厚实的人物特稿。那段时间,课程教学也正好进行到“特稿”写作部分。笔者当天通读全稿后,第二天就趁热打铁做了主题为“大国领袖的人物特稿为何这样写”的线上课堂,结合此案例,带领学生学习了三个重要知识点,包括“新华社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国家领导人特稿”“怎样用线索来组织长篇人物特稿的素材”“场景和直接引语为何重要”等内容,党史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就这样毫不牵强地融合起来。

三、结语

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象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非常重要。新闻采写课的教师要深入学习党史、研究党史,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党史学习来汲取信仰的伟力,从党史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学习高尚品质和宽广胸怀,从历史教训中学会明辨是非。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培养“眼中有人民,心中有国家”,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本领过硬的新闻传播人才。潮

参考文献

[1]徐海波.避开党史新闻采写误区 创新党史宣传表达方式[J].中国记者.2021(4):73-75.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

[3]吴松营,陈锡添.春风化雨润神州: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报道追忆[J].新闻战线.1999(10):73-75.

[4]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32.

(编辑:黄佳君)

作者简介   王淑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政引领+项目驱动:基于融媒平台的新闻实务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22JGB125);2021年度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校园新媒体平台的采写编排播一体化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21SJJG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新闻采写党史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析媒体融合时代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策略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