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

2022-05-30 10:48焦泉霖
关键词:语文课程传统语文

摘 要: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展开研究,阐述了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加强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国传统文化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04

在“文化兴国”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文本的指引下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文学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应当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学会在生活中进行应用,这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及结果,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涵与结构极其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行为文化,是民族文明,民族风俗和民族精神的总称。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教育又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学科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语文学科在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小学语文课程能够实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课堂中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不断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应当持续增强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融入传统文化,这既是落实修身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是持续增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不断促进小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实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全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特点,国家综合实力的高低已经不只局限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同时还将包括文化实力。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要持续提升国际地位,就必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为此,应持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强化人们的母语情感,不断强化民族文化的意识,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小学语文作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优势,能够使小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启蒙教育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小学生对母语的情感,并能够将这种情感内化为文化的意识,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

2.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但各类文化也开始不断涌入,人们在互联网上将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容易形成思想观念的偏差。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自控意识较弱,这就导致学生容易被网络信息所误导,无意识接受并理解外来的各类文化,例如海外的娱乐节目、海外明星、海外游戏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淡化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小学课本为切入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不断增强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和频率,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传统文化中,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古人的乐趣,吸取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实现性格与品质的塑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这一教学理念将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程不再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将不断优化对教师的绩效评价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备课将深入结合教学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再结合字、词、句、段、篇开展教学。以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为重点,进而使课堂呈现出更浓厚的文化韵味。因此,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使语文课程更活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感和成就感。

4.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被经常提及,但对学生而言没有形成清晰的認识,甚至会被误认为传统文化等同于书本上的诗歌,或者是直接理解为在教科书中反复出现的诗人。事实上,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包含了丰富的形式和内涵,诗歌、诗人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将持续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融合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指导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端午节期间,能够结合书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加强对端午节的深入理解,结合介绍屈原的相关文学作品,指导学生感受主人翁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过程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充分结合地方传统文化活动,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实施的主阵地。要实现语文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就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增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有外显的文化活动,也包含内隐的文化精神。为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充分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学生“身边”的传统文化活动融入课堂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亲近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以此增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本篇课文涉及中国七大传统节日,通过简洁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七大习俗文化,整篇文章朗朗上口,既有仪式感,又有趣味性。同时,课文还配套设计了插图,展现小朋友在节日里贴窗花、赛龙舟的喜庆景象,让学生感受到热闹喜庆的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地方民俗活动,让课程内容“更生活化”。例如北方地区,可融入“冰灯”这一冬季民间流传的艺术形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一起了解冰灯的由来、发展以及艺术特点,鼓励学生描述自己在欣赏冰灯过程中的感受,深入学习冰灯文化。在此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而是要突出一个节日重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深入了解这一种传统文化,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依照这一方法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其他民俗文化,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根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来分析,人类智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将经历“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这三个主要阶段,也就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其中,7—11岁的儿童主要处于“映像表征”的阶段,正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采用视觉再现表象的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融入信息化技术,采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形象性。在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包装,形成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进一步刺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形式丰富多样,教科书只能通过文字形式、图片形式进行呈现,这种平面化的展示方式仅展示出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更多元化,有效拉近学生与文化之间的距离,通过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接触,使学生能够在光影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感,强化视听感受,在更大程度上增强文化的感染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国结》的教学中,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更多的传统事物,从课文题目着手,展示出古代绳结的应用方式,将富有传统文化特点的事物引入课堂。紧紧抓住“节”的关键点,使学生能够真切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同时,还可以配上背景音乐,适时引入其他文化内容,例如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影像“中国结”,以声情并茂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中国结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3.着力开展文学经典诵读活动,增强文学鉴赏的审美品位

语文课程是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诵和读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语言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中也对诵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将诵读分为吟诵、宣读两种形式,指出这两种阅读方法对于文言文、白话文都适用。同时,中国文字具有极强的韵律感,尤其是古典诗文,内容短小,词句又讲究平仄、押韵,非常适合诵读。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当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加强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强化印象,感受内涵;通过反复的吟诵与古人对话,增强对文字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篇古诗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多样化的诵读活动,充分应用晨读加强日常的诵读训练,同时还可举办年级或班级性的诵读活动。使学生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格律美,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画面美和意境美。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例如录制诗词诵读的微课,指导喜爱诗歌朗诵的学生反复练习诗文的诵读技巧,结合自身的体验加以体会,增强对内容的感悟。

4.精心设计语文课程主题教学,激发自主学习的探究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类型多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够促进学生吸收传统文化。为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开展主题教学,针对某一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应的主题学习中,通过探究实践不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戏曲中的脸谱小知识》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唱脸谱》进行主题性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传统的民间艺术。为此,可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收集等方式加强对脸谱知识的了解,比如不同颜色、不同规格的脸谱代表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语与性格的关系、分析戏曲发展的脉络等,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备了探究学习的基础能力。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主题探究学习,例如某篇诗歌、某一课文、某一经典名言、某一民族习惯、某一经典技艺等等,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探究学习的综合能力,不断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的教学成效。

5.利用传统文化创设口语情境,提高口语表达的综合素养

在语文课程中,口语表达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更丰富的教学素材,创造更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交流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時,在表达的过程中还将促进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增强对文化的理解,而表达过程的本身,也就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举办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如无主题演讲、调研汇报、诗歌朗诵、课题讨论、课文创编、主题辩论,等等。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的学习过程中,就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创编,并让学生演绎。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接受语言训练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而小学语文又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路径,以教学文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文字之美。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实现性格的塑造和品格的修养,主动成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岳海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第8期。

[2] 莫依婷《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2期。

[3] 孙连峰《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究》,《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焦泉霖,1982年生,男,汉族,甘肃省庆阳市合水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