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词语教学方法创新

2022-05-30 09:29徐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词语教学创新方法理解能力

徐丹

[摘 要]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关键环节。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師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在语境中呈现词语,创新词语理解方式,为学生打造生动、有趣、丰富的词语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加深对不同词语的理解,以丰富学生的词语储备,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与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词语教学;创新方法;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8-0070-03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关键环节。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不同,传统的词语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词语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拓宽词语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词语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良好的词语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凸显词语教学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优化词语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在讲解词语时,经常会将文本中的重点词语进行集中讲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生词。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缩短词语教学的时间,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实际上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种集中学习词语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复地、机械地进行词语识记,而大量、枯燥的词语学习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整体式、集中式的词语教学方式,不断创新词语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词语教学。如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可以将本课的重点词语写在小卡片上,并配以相应的图画,制作成词语卡片,在课余时间或课堂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地将词语卡片拿出来,让学生识别词语,并说出词语的意思。这种碎片化、随机式的词语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词语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前,笔者将本课的重点词语“早晨”“鲜艳”“绚丽多彩”“景颇族”“傣族”“德昂族”等,制作成有图画和文字提示的词语卡片,提前发放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借助词语卡片熟悉本课的重点词语。在课堂上,笔者则充分利用词语卡片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通过预习,大家能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里的学生有什么特点吗?

生: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

师(展示“傣族”的词语卡片):包括这个民族吗?这是什么民族呢?

生:包括,这是傣族。

……

师: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

1:校园有美丽的景色!

2:同学们穿着鲜艳的衣服!

师(展示“绚丽多彩”的词语卡片):这个词语可以用来描绘学校的美丽吗?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可以用来形容校园的美丽,是颜色非常鲜艳的意思。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将事先制作好的词语卡片通过看似随机,实则经过精心设计的方式抽取出来让学生回答,这种含有游戏元素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大大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词语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词语含义的积极性。当教师展示“景颇族”“鲜艳”“绚丽多彩”等词语卡片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依据词语卡片上的图画与文字提示来辨识词语,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拓展词语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体验词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更生动、丰富、真实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在理解词语时,有些生词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实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实物进行词语教学,让学生借助实物理解词语。教学资源的引入能够使词语教学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词语学习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借助实物,为学生讲解“窗户”“门板”“蜘蛛”“织网”等词语。

师(走近门口,指着门):这是什么?

生:是教室门!

师:对,也可以叫“门板”。门板是门的一部分。门包括门板、门框、门楣、门槛等,而门板仅仅是这一块板子哦。

相较于对词语进行单一的语言解释,这种引入生活资源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词语。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学习。

师:大家见过蜘蛛织网吗?

1:没有!蜘蛛还会织东西吗?

2:在哪里能看得到蜘蛛呢?

师:请大家观察这个生态瓶,瓶子里有一只小蜘蛛,它在做什么?

生:在织网?

师:对的。蜘蛛就是这样织网的。

学生对“蜘蛛”“织网”等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理解起来难度稍大。此时,教师借助生态瓶,让学生真切地观察到蜘蛛织网的具体过程。不用过多的语言解释,学生就能对这些词语产生直观的理解,提高了词语教学效率。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物的方式拓展课堂词语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接触与词语相对应的物体,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词语含义。同时,将这些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一在起,能够增强学生的词语识记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词语。

三、语境中呈现词语,组织学生品味词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转化词语的展示方式,在真实的、动态的语境中呈现词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抽象性、概念性的词语。教材文本中会有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他们难以准确地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含义,为学生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学生仔细品味这些词语的内涵,从而提升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等重要句子进行体会。教师可以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将这些词语的语境真实地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

师:“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你们知道“香飘十里”是什么意思、如何使用吗?

生:是香气很浓的意思吗?

师:我们一起走到操场上,试试看能不能闻到校园里的桂花香!

这时,教师将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在操场上感受校园里几棵桂花树的花香,让学生对“香飘十里”产生切身感受,以更直观地理解词语。

师:你们闻到桂花香了吗?能够看到桂花树吗?

生:可以闻到桂花香!但桂花树在距离操场很远的地方。我们看不到桂花树,却依然能够闻到它的花香!

师: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用“香飘十里”来形容呢?那么这个词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生:对!“香飘十里”可以用来形容香气浓郁。

……

在动态展示词语语境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语言引导,借助校园中的桂花树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内涵与运用方法,有效提升词语教学效率。

师:“桂花纷纷落下来”中的“纷纷落下”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体会一场“落叶雨”吧!

此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到树下收集落叶,用落叶代替桂花,“制造”一场“落叶雨”。学生置身于“落叶雨”中,看着空中飞舞的片片落叶,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纷纷落下”一词的含义。

师:在“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妙?

生:我觉得“浸”这个词用得最妙。

师:那什么是“浸”呢?请大家来看一看。(教师把一块橡皮放到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缸中,让学生观察橡皮的四周都被水包围着的状态)

1:我明白了,“浸”就是被什么东西包围着。

2:所以这个句子中用“浸”,是想表达桂花的香味儿很浓,整个村庄和村里的人们都被桂花的香气包围着。

……

教师将课文中较为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词语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做一做,从而能更直观、准确地理解“香飘十里”“纷纷落下”“浸”等词的意思。这样,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词语理解体验,有效强化了词语教学成果,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语。

四、创新词语理解方式,拓展学生解词思路

理解词语的方式和方法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词语的含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选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拓展学生的解词思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草原》一课时,许多学生不理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中的“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即使教师从绘画的角度对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解释,学生仍然听得云里雾里。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朵梅花:一朵用彩色粉笔涂抹出来,颜色有深有浅;另一朵用白色粉笔勾画出大体轮廓。当两朵梅花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似有所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看图边比较两者的区别,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渲染、什么是勾勒。教师用谈不上鲜艳的色彩、复杂的图画,却能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理解了两个抽象的词语,同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又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学生需要理解“囫囵吞枣”这一成语。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个成语所在的段落,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思考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境。学生很快找到了与这个成语相关联的句子——“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读《水浒传》时不认真,根本没有读懂。由此初步体会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教师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一想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细嚼慢咽。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对“囫囵吞枣”一词进行理解,使学生能更准确掌握它的含义和用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单靠死记硬背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放置于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先结合上下文细细体会,再结合生活经验加以巩固,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教师可以把多种理解方式组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词语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习得理解词语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词语储备量,让学生明白词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词语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及教学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词语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与记忆,感受到词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兴安.把握“美”的内核:《四季之美》教学实录及反思[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0(Z1):61-65.

[2] 王瑶.连词成句,读出速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教学叙事[J].小学语文教师,2019(12):54-55.

[3] 张兴龙.江南在何处?:从小学必背古诗词中的“江南”谈起[J].语文建设,2019(6):60-63.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

猜你喜欢
词语教学创新方法理解能力
从提升科学水平角度分析高校党建工作
试论森林分类经营的创新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