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朱珍珍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成为规定的学习任务。为进一步厘清跨学科学习的概念及价值意义,教师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从大视角解读文本、高融通联结素养、精聚焦锁定能力等方面着手,建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同时围绕真实情境的创设、学习任务的推进、学习成果的呈现,就实践过程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语文要素;学习任务
“跨学科学习”(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是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学习取向。[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无疑向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那么,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下面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建构和实施。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建构
(一)以大视角解读文本,解决“为什么跨”的问题
解读单元编排逻辑、文本写作特色,需要具备前后联结、上下贯通的大视角,以便整体地审辨、理解文本被赋予的教学功能。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语文要素是“借助關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和“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主要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一篇略读课文《小虾》,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以及语文园地。
从单元选文看,《花钟》讲述了不同植物不同的开花时间及原因;《蜜蜂》介绍了得出“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这一结论的实验过程;《小虾》从小虾的生活习性方面表现其形态、动作之趣。从习作内容看,本次习作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小实验的过程。
通过对单元各要素、各文本、各板块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确定单元核心目标: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积累生动、准确的表达,学会模仿运用;能借助图表记录小实验,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以上两条核心目标虽然清晰准确,但依然依据阅读、习作两条能力发展线分别设置,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兴趣、能力、科学态度以及精神方面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
(二)以高融通联结素养,解决“与谁跨”的问题
“跨学科学习”的核心内涵是“整合”,功能指向育人,也就是使学生具备“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本单元的“关键能力”是“清楚、生动、准确地表达”,“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与精神”。结合单元主题、选文特点、素养指向,所“跨”学科已水落石出——科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出,“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1;在“课程理念”中强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2]3这样的课程定位、素养导向与本单元的语文学习与实践高度匹配,构成了学科“跨”越的先决条件。
(三)以精聚焦锁定能力,解决“怎么跨”的问题
确定了“跨”的学科后,还要进一步解决“怎么跨”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语文学科,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工具、思维模式来促进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的习得和掌握,解决语文学习中的现实问题。
为了避免出现跨学科学习中学科之间简单相加、衔接松弛而导致学科间知识和思维无法融合的问题,在此需要强调“跨学科教学并不是使用异质性知识来指涉相同对象,而是促使不同学科在解释相同问题时具备差异化表达路径的黏合可能”[3]。因此,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节点在于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的聚焦和锁定。在本单元的跨学科学习中,“清楚、生动、准确地表达”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用较准确的科学词汇、统计图表等记录和整理信息,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是科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两者的深度融合将形成单元的核心目标,即“借助恰当的图表工具,把握课文内容及大意,体会并进行清楚、生动、准确的表达,初步形成主动观察、积极发现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
(一)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
学科的融合引发了目标的融合,目标的融合与达成必然需要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支持。基于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教师精心设置了“参加浙江省第六届自然笔记创意大赛”的情境,以完成参赛作品为驱动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任务情境如下。
所谓自然笔记,本质上是一种科学考察(或观察、实验)记录,通俗地讲就是用绘画、文字、照片等形式,把大自然中人们感到好奇、认为美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留下感悟。教师希望通过课堂中的专业指导,以更系统、更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自然笔记这一记录“观察与发现”过程的思维工具,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文本,形成并展示自己观察的成果和新的发现。
(二)指向问题解决的任务细化
1.推陈出新: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在抛出参加自然笔记创意大赛的情境,以及创作参赛作品的驱动性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行系统学习。
要让自己的自然笔记脱颖而出,创作的角度很重要。阅读本单元目录,学生会发现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与大自然有关。那么,这一单元与先前学过的与大自然有关的单元有怎样的区别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本册第一单元中的精彩片段,感受文学家们笔下的大自然——花儿是美丽、芬芳的,动物是灵动、可爱的。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篇章页上的导语——“自然界如此奇妙,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关键词是什么?“新的发现”。到底是什么样的“新的发现”呢?认知冲突之下,创意已然形成,即要表现大自然中事物新奇的、鲜为人知的特点。第一项学习任务由此自然产生。
任务一:通读单元课文,找到科学家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新发现。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本单元三篇课文,边读边想:科学家在观察花儿、蜜蜂和小虾时,有什么新发现?
(2)你可以这样分享观点:
呀!真没想到,科学家竟然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简单的通读任务,擦出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花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时间开花;蜜蜂除了会采蜜,还具有超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小虾并非只是盘中美味,还有有趣的活动形态。本学习任务依循语文学习规律,帮助学生联结已知,建构新知,超越原来单一的文本学习,促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发现新的现象,以新的视角体会文字中蕴含着的科学家的观察和思考方法。
2.思维复盘:用科学的方式记录世界
在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后,教师追问:“要想发现这些不容易被平常人发现的新奇之处,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呢?”经过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做观察记录。他们链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学习经验,从观察事物的品种数量,观察的次数、时间、程度等方面进行归纳,对观察与发现之间的关系作了一次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发布第二项学习任务。
任务二:借助自然笔记,还原科学家观察和记录发现的过程。
(1)看一看:浏览《自然笔记》电子书。
(2)选一选:选择一种记录形式帮助自己了解课文内容。
(3)说一说:说明选择这种样式的“自然笔记”的理由。
在这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接触并学习多种类型的自然笔记形式(如图1所示),并借助其中的一种,对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感知。
有的学生选择用表盘式笔记来帮助自己学习《花钟》,即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画到或者写到对应的钟面上,这样就能快速知道什么花在什么时候开放。有的学生选择用实验流程图来帮助自己学习《蜜蜂》,把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填在图表中,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他发现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过程。当然,同一篇课文可以选择不同的自然笔记呈现科学家的观察和发现。在工具的选择与运用过程中,学生培养了思维能力。
3.匠心独运: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世界
借助前两项学习任务,学生达成了“借助恰当的图表工具,把握课文内容及大意,体会清楚的表达”这一部分目标。接下的学习中,学生将立足文本的语言特色,深入其间,感受并进行“生动、准确的表达”。
以《花钟》为例,在理清脉络,复原科学家的观察与发现过程后,需要聚焦课文,通过片段的学习,落实“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并体会文本生动而准确的言语表达特色。
任务三:品读片段,体会科学家生动、准确的表达。
(1)读一读:大声朗读《花钟》的第一自然段。
(2)画一画:对照自己的理解,画出这一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
(3)品一品: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表达的生动、准确?
(4)写一写:仿照《花钟》的第一自然段,选一种植物或动物,围绕一个特点写一段话。
在开展这一任务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微课作为学习的支架:带领学生回顾“关键句”这一知识点,重温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要素,唤醒学习经验,并通过学习伙伴的提示,明确找到关键句的主要方法。如此,学生就能准确地识别、提炼、概括关键句。
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从文句中发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秘妙,从“左右”等用词中体会表达的准确性。有了充分的语言积淀、内化,还需通过仿写练笔实现清晰、生动、准确的表达。在此学习任务中,学生学习科学家运用关键句突出观察结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现事物特点的表达形式,为后续自然笔记的完成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体现素养提升的任务达成
经历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学会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观察自然生物,继而用客观清晰的图表记录发现,并尝试用图文结合等方式,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这样可真正体现跨学科学习的优势:充分调动并联结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在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中解决新情境下的真实问题。这正是学生学科素养得以全面提升的有力保障。本单元跨学科学习的实效性也在学生完成自然笔记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以上是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所作的一点有益尝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跨学科学习带来的教学冲击力。跨学科学习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孤岛模式,以学科间的有效融通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使其最終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梅.跨学科学习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2020(83):7-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谢坤.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异质性知识耦合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2):36-38.
(1.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310005
2.浙江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3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