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记事类习作“写不清楚”难点化解的学教策略

2022-05-30 10:48陈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10期

陈杰

【摘   要】写记事类习作时,学生会出现经过写不清楚、感受写不清楚、重点写不清楚等问题。对此,教师可解析要素衔接点,瞄准基础薄弱点,挖掘能力发展点,明确思维进阶点,立足习作评价点,实施相关学教策略,化解习作难点,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关键词】记事类习作;习作难点;学教策略

统编教材编排了许多记事类习作。然而,学生习作时经常出现以下现象:不能把经过写清楚,不能把感受写清楚,不能把重点写清楚,文字毫无生气与感染力。如何破解记事类习作“写不清楚”这一难点?笔者梳理了以下五条学教策略。

一、解析要素衔接点,化解目标梯度“不清楚”

学生写得“不清楚”,往往是因为教师教得“不清楚”——不明确记事类习作的目标与教学定位,致使教师的教越位或不到位,学生的学糊里糊涂。

其实,统编教材编排记事类习作,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如表1)。

表1

[册别/单元 语文要素 有关“写清楚”的具体要求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把事情的过程写下来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按一定顺序写清楚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 把游戏过程写清楚,写写自己游戏时的心情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清楚事情的同时,写出自己的感受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写清楚事情的同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事情叙述详略得当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写清事情过程,突出重点,写出体会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抓住事情重点,写出特点 ]

由表1可知,从“写下来”到“按一定顺序写清楚”,再到“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突出重点”“写出特点”,习作的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特点。

由此,在实际教学中,确定每一课的目标时,要做到前后衔接,明确学段属性以及该课在能力坐标体系中的定位。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我学会了      》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六、八单元,已经学写过一些记事类文章。本次习作要对之前所学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既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又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还要写出做这件事情的体会,要求更高了。这样前后关联地审视教材,就能明确教学的底线与边界,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

二、瞄准基础薄弱点,化解过程顺序“不清楚”

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常常是化解教学难点最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瞄准学生的基础薄弱之处,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帮扶。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要素是“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单元习作是《我学会了      》。学生的描写比较简单,如《我学会了煮拉面》:“炒好牛肉后,我开始做拉面,把拉面放到锅里去煮,等水沸腾了,就可以出锅了。”

事情的过程写不清楚,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看不懂习作提示中的关键词“按一定顺序”。如何化解这一习作难点?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以下两篇习作,将其当作教学内容。

片段1:西红柿炒蛋是道简单的菜。第一步,点火蒸发锅中残留的水分。第二步,倒油,开小火,烧至油冒泡为止。第三步,将事先调好的蛋清和蛋白顺着锅的内壁倒下去,防止溅起的油烫伤手臂。第四步,把切成块状的西红柿放入锅中,加少许盐、味精等调料,大火翻炒三分钟左右即可熄火,倒入盘子。一道香喷喷、热气腾腾的西红柿炒蛋便大功告成了!

片段2:准备好材料,开始做蛋挞了!我先把白花花的牛奶倒入量杯。接着,慢慢地把白砂糖加入牛奶之中。白砂糖就像一群小精灵,一下子藏了起来,紧紧地扒拉着杯底,不肯放手。之后,两个鸡蛋跳了进来。最后,加入淡奶油,手动搅拌,在搅拌均匀后,把蛋挞液按照九分满的比例倒入蛋挞皮,并放入已经预热五分钟的烤箱中。蛋挞总算是完成一半了!

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表达的秘妙:与《我学会了煮拉面》相比,后面两篇文章把事情的顺序写清楚了:第一篇用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等连接词,第二篇用了“先……接着……之后……最后……”等连接词。这样,学生明确了表达方法,自然突破了习作难点。

三、挖掘能力发展点,化解事情内容“不清楚”

何谓“写清楚”?教师在日常指导中,可以通过资料比对,让学生了解“写了事情的经过”与“写清楚了事情的经过”的区别,有效指导学生习作。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生活万花筒》时,教师在学生完成练笔后,针对学生的习作现状,适时呈现范文《拍蚊趣事》中的片段,將其与写不清楚事情经过的习作片段进行对比(如图1)。

教师追问学生:“你更喜欢哪个片段?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了两个写清楚事情经过的方法:“动作慢下来”“话语说起来”。之后,教师通过微课,讲解本单元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中奶奶“打杏”“分杏”的动作、语言,让学生强化方法认知,并修改习作。

以上教学,让学生明确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关键要素,启发了习作思维,提升了习作能力。

四、明确思维进阶点,化解心情变化“不清楚”

习作的本质是思维活动。实践证明,学习支架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进阶,有效突破习作难点。

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的心儿怦怦跳》为例,学生能按步骤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但容易忽略心情的变化,与单元习作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尚有一段距离。为此,在学生初次练笔的基础上,教师借助支架,设置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借繪本支架激活思维。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以“画心电图”的方式梳理绘本《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中鳄鱼看牙时的心情变化(如图2)。其次,学生对比“心电图”与自己的习作,通过交流,发现习作时要呈现心情的起伏变化,写清楚真实的感受。

二借范文支架拓宽思维。教师讲述自己第一次上讲台的经历。

我走到教室门口时,不由得停止了脚步。我感到恐惧:学生不喜欢我这个新老师怎么办?准备的内容他们不喜欢听怎么办?……那一瞬间,我真想掉头离开。我屏住呼吸,想听听教室里的学生是否在议论着什么。可是,一片寂静。我终于鼓起勇气,推开教室大门,三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我,如同芒刺。我瞬间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微笑示意,还是该摆出老师的威严来。走到讲台前,喉咙如打结了一般,我久久不能言语,准备许久的内容也在脑海中不见踪迹。就在我为自己的怯弱感到懊恼时,我再次看到了那一双双眼睛,那眼神中传递的是谅解,是善意,是期待。我终于镇定下来,抬头向他们微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自信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学生边听边梳理事件的经过,共同讨论老师第一次上讲台遇到的困难和心情的变化(如图3)。

三借图式支架完善写作。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材,先分步细化事情经过,再联系当时的心情变化,绘制“心电图”,尝试二次习作。

上述教学中,可视化的“心电图”协助学生梳理习作思路,从而落实将事情经过与感受写清楚的教学目标,实现思维的进阶。

五、立足习作评价点,化解深刻印象“不清楚”

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找到习作“二次出发”的起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动力,助力学生化解难点与提升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记一次游戏》要求学生抓住游戏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出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写清楚游戏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很有难度。于是,教师展开了“学评”活动。

师:不要心急,我希望通过同学们的修改,大家的文章能成为“五星作文”甚至“六星作文”。请看加星标准。

1.加上描写自己或他人动作、语言、心情的句子,每点各追加一颗星。

2.加上两句表达自己感受的句子,可追加一颗星。

(学生修改习作,并进行评价,然后展示汇报)

修改前:游戏开始了,音乐响起来,我慢慢地走着。“一、二、三!停!”我们全都坐在了凳子上。和我坐在一张凳子上的是张 × ×,我把他挤了下去。

修改后:游戏开始了,音乐响起来,我慢慢地走着,生怕音乐停下。“一、二!”这次,老师居然数数了,这使我更加紧张了。我提高注意力,听老师的指令。“三!停!”我们全都坐在了凳子上。和我坐在同一张凳子上的是张 × ×,我坐了大半部分,他只坐了小半部分。虽然他个子高,力气大,但狭路相逢勇者胜,指不定谁输谁赢。我要拼了!我使出全身的劲儿,用力一顶,把他挤了下去。他沮丧地坐在地上,而我却高兴得心花怒放。

师:围绕加星标准,这篇作文可以获得几颗星?

生:可以再获得一颗星,因为他加了很多描写动作的句子,令人印象更深了。

生:他还加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可以再得一颗星。

师:围绕加星标准,请同学们相互评定。

(学生互评,教师统计)

师:只要我们学会“加一加”和“改一改”,把自己的行为、语言写具体,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真实,那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就能写清楚了。

以上案例,采用体现差异的星级评价方式,使其成为推动学习过程的助手。学生不断体验进步的快乐。

综上,只有读懂教材,才能准确定位要素逻辑与学习逻辑;只有读懂学情,才能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因此,教师要让教材研究与学情研究结合,使学理与指导无痕对接,有效解决学生的习作难点,帮助记事类习作由“写不清楚”向“写得清楚”转变。

参考文献:

[1]单志明.读懂学情,让习作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观摩2021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评审有感[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12).

[2]沈明刚,喻德琴.记一次游戏[J].语文教学通讯,2020(7/8).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藻溪镇小学   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