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成中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件指出,2022年秋季開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其中,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这是我国首次把劳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出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回应与落实,也是教育与时俱进的生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博大精深、高瞻远瞩,其中关于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的重要精神,是对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教育需要的深情回应,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最新发展。生活·实践教育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创造性贯彻,是对二十年研究和实验的总结提升,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展生活·实践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生活·实践教育着眼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学(学习)与实践 “三个脱离”,朝向学生中心、结果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三大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学习力、自主力、实践力、合作力、创新力“六力”综合素质,积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努力推动基础教育的质量跃升,让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
融创课堂:新时代课堂改革的必然择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高考考查内容的变化,我们开始认识到:老师为高分教,学生为高分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权利被剥夺,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被忽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禁反思,这样的教育能给孩子一生留下什么?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中考、新高考的推进,我们认识到: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只有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素质教育才有意义。
为走出“时间+汗水”、高耗低效的应试泥淖,放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普通中学部以全人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核心,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创建了独具特色的“251融创课堂”,并以此为突破探索出一条崭新的素质教育之路。
“251融创课堂”的内涵: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值得深思的“251”现象:在学习内容上,总体上多数学科约20%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就能掌握的,大约50%的知识学生通过集思广益也可以讨论解决,只有10%的知识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之后,由老师提示、点拨、讲解之后才能掌握,还有20%的知识需要课后巩固才能更好掌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变革后的课堂冠之以“251融创课堂”,有两方面的内涵。第一,“2”具体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5”具体指预学、合学、展学、精学、练学;“1”具体指课后练习。第二,20%的知识是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大约50%的知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10%的知识需要老师点拨和精讲。
与此相对应,我们创新了“251融创课堂”的“五学”环节。
预学(课前):读书自学,自主探究。按照学生学习的原生态,让兴趣和创造的欲望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以探究案为学习“路线图”,预习自学,解决了传统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盲目学习的问题。
预学(课中):检验效果,二次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完成探究案上的训练任务,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朝着目标研究、比较、创造。学生在探究案的引领下进行二次探究,对教材和知识的把握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解决了传统课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问题。
合学: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收获,解决困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满足了学生合作学习、思维碰撞的需求。老师全过程参与学生讨论,及时了解学习进程,实时引领学习方向。
展学:展示点评,拓展提升。通过展示疑难、困惑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每个学习小组的疑问、创造都要展示出来,做到组组有展示、组组有点评,便于评价。
精学:重难点突出,精准解惑。老师根据学生的预学、合学情况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精准突破,归纳、总结、拓展,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练学:清理过关,当堂检测。每堂课结束必须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当堂问题当堂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
当然,从来没有一种模式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幻想一把钥匙能开所有的锁是荒谬的、反科学的。学科之间、课型之间、内容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抄照搬,“251融创课堂”提供基本操作程序,更加注重学科特色、课型特点的体现和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不搞“一刀切”,不搞“大一统”。
“251融创课堂”的保障措施:突出学生主角意识
笔者认为,探究案编制和学习小组建设是“251融创课堂”的重中之重。
第一,探究案——“251融创课堂”的“路线图”。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在对国家课程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核心概念体系,对教材大胆整合,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了课程的生本化、师本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国家课程的适应性。
第二,依托“三驾马车”(学习小组、班级行政管理小组、学习科研小组)打造学习成长“动车组”。
高效学习小组:一个班分为6个小组,每个组由6名学生组成,设一名小组长扮演小组学习的领袖和老师的助教两重角色。注重文化管理,每个小组都有组训、组规、组约、组歌,把每个小组都变成一个“战斗团队”,每位小组成员都要为小组荣誉而战,让学生在“比学赶帮超”中做学习的主人。
班级行政管理小组:每个班都设常务班委、值周班长、值日班长,“人人当班长,个个是主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我的班级我的家”“我的班级我的责任”,打造充满家庭式亲情关系的现代班级,让学生拥有高度的安全感,使学生的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学习科研小组:每个班每一科都有一个科研团队,负责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确保探究案落实,同时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老师,帮助老师培养学生,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把握”。
第三,小组晋级评价让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高效有趣。每节课对每个学生、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评价,每周日晚上举行一次隆重的学习小组晋级仪式,把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变成课堂高效的贡献者,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小组捆绑评价把学生个人的表现与小组荣誉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