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诗韵
1996年,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 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是他所认为的数字化生存的状态。而现在,这位学者笔下的数字化生存状态也许已经成为现实。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
随着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我国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必须进行信息化变革以更好地培养未来人才。校长作为学校建设的带头人、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治理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数字化生存背景下,重新思考、探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策略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一直是政策研究的核心话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等文件相继出台。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
有学者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信息化能力和领导能力两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其主要包括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建设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三个维度;还有学者认为,其包括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应用指导能力、信息化管理评价能力、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
笔者认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能力。校长不一定要成为技术的高精尖专家,但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二是信息化规划能力。校长要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做出长远规划,要能够评估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状态并据此作出动态调整。三是信息化管理能力。校园管理信息化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校长要能够创建校园治理的信息化环境,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和问责制度。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作用
中小学校长在学校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走向。
一是顶层设计。中小学校长往往也是学校的“首席信息官”,其信息化领导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有研究表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远景和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
二是环境建设。信息化设施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教育部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86.2%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已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然而,如何选择适合学校发展和方便师生使用的设备,如何小成本保障运维,这些都是校长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是教育教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息息相关,互相影响。从制度框架、教师考核到课程评比、经费支持,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也决定了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支持程度。
四是动态调整。领导力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校的发展水平,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实际上是带领学校在时代需求下发展变革的能力。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校长要根据现实需要和学校发展情况作出评估,对变革过程中的挑战与成效作出价值判断,同时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形成“实施—反馈—改进”闭环。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明确培养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目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始终要以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育现代化发展为目的。因此,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是一个“孤岛”概念,而是校长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的最终评价标准,不在于学校信息化设备的多少、学校在线资源建设的多少,而在于教师教学的质量、培养的人才以及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要明确认知提升的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制定提升策略。
扩大政策覆盖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数字鸿沟”会进一步加大。数字资源可以零成本复制,但生活环境无法零成本复制。许多学校有了基础设施,但不会使用、不舍得使用,或是运维跟不上。现阶段,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命题已经从“更快、更高、更强”变成了“让更多人受益”。
要提升更多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就要扩大政策覆盖面,着力缩小差距。从培养名校长到开展学校领导者信息化培训,从线下小班培训到线上资源平台建设,要积极开展“送培到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一系列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激发校长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的驱动力。一是通过培训激发校长自我学习的动力,建立周期培训制度,持续建立对新角色的认知;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二是加大激励力度,对于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应该重新建立评价体系,根据学校落实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情况,选树一批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校长,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让校长有持续进步的动力。三是推动数字化校园示范校、智慧校园实验校等学校开展“一帮一”结对活动,帮扶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落后的中小学校。
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扩大信息化建设优质学校的数量,提升更多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开辟一种“小而美”的可复制模式。
目前,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措施有两种:一是聚焦平台整合,例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综合集成平台,包含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等功能,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的校长都能在这个公共服务平台上免费学习。二是出台相关规范,对于中小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等文件。对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有望作出更多的解释和指导。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以培养未来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学校将成为改革的主阵地,校长将成为教育治理的关键因素。因此,校长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