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2022-05-30 10:48陈丽英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花窗苏州园林石头

陈丽英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借助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提高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和增强体质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丰富内涵。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园林”,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和谐、空间巧妙迂回、植物寓意深长,营造出人与自然相融的意境,使人身心愉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建议指出:“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我园地处美丽富饶的苏州,生在这里的幼儿如能从小深度感受和表现苏州园林的美,那在他们心里就会种下一颗美的种子,并对其一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植入园林元素丰富园所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从外部环境设计与人的主观感受互动的角度来看,教育环境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的状态,它会默默地、不停地作用于其他受教育的个体。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与幼儿园课程、儿童发展相辅相成,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基于此,我们将园林中较明显的元素植入幼儿园环境,同时注重满足幼儿通过感知、操作、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需要,深度思考创设怎样的环境、营造怎样的氛围、提供怎样的材料,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如我们开辟了近两千平方米的艺术区,利用圆形、螺旋形等地形特点,打造曲径通幽的效果;以草地、木屑、沙土材料为主,创设出土坡、竹林、沙池等情境,并投放石头、草绳、树枝等自然材料,以支持幼儿积极感受美、探索美。又如,我们在庭院中加入亭子、花卉、石桌、石椅等,幼儿可以在这里自主阅读、聊天、听评弹、做小手工,自在又舒适;在种植园中加入石子小路、茅草屋、玩石池、小池塘等,幼儿自己铺彩虹小路、搭石头桥、画茅草屋、种植睡莲,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提供了条件;在幼儿园的围墙附近、广场上 ,幼儿用砖块、大型碳化积木、瓦片、茅草等材料,搭建苏州园林、苏州的桥、园林花窗等,幼儿直接参与的积极性高,内在感受得到了满足,有效构建了审美认知、能力和方法。

二、探赏园林资源体验文化内涵,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苏州园林的美育功能还集中体现在园内各种假山、池塘、花窗、连廊等不同的建筑组团,这些建筑丰富多变、大小各异,或幽静典雅、或虚实有致、或轻巧舒展、或风韵雅致。只有让幼儿身临其境,通过有效引导使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和欣赏,有条理地分析与选择,才能促使其领会园林中亭台楼阁的布局美、假山池沼的配合美、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对苏州园林的熟悉度、兴趣度、关注点等,通过统计和筛选,选择了狮子林、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四个园林进行实地探访。在实地探访中,幼儿通过触摸、观察、倾听、记录等方式,对狮子林的假山、拙政园的亭子、网师园的水池和沧浪亭的花窗兴趣尤为浓厚。于是,教师逐一梳理知识点,以便将这些兴趣点迁移到幼儿的实践活动中。同时,幼儿通过边走边看边听讲解,还了解了很多园林建造过程中的人文故事以及通过建筑所传递的思想,真切体验园林所传递的内在情感,在游览过程中更好地体验了人与自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美学思想,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三、利用园林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建构幼儿的审美经验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经验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的,也是最适合幼儿需要的。”这里的经验“既可以指幼儿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可以指幼儿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认识、能力和情感等”。我国学者滕守尧认为:“审美经验就是人们欣赏着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悦的心情体验。”因此,经验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结果,幼儿的审美经验必须通过自己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获得。故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建构审美经验。

(一)注重活动的多元化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化的创作表达,会提升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多元表现方式。因此,幼儿园美育活动所涉及的方面也应该是多元的,除了艺术领域外,更应该关注生活、自然、社会中各种具有美的形式和内容的挖掘,以丰富幼儿审美经验的积累。如在项目活动“小小石头玩出花”中,在新改造的水系游戏中,从水渠里拣出来的小石头成为幼儿的“热宠”。他们喜欢捞起小石头在地上叠一叠、堆一堆,在水池边画一画,玩得不亦乐乎。于是,教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关键性事件,支持幼儿的发现、兴趣和需求,让幼儿把石头玩得更精彩。幼儿在幼儿园的庭院里、种植园里、户外艺术区里、树林里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石头,并和家长一同去更广阔的大自然寻找。幼儿把寻找到的石头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发现石头的大小、形状、材质都不一样。根据这些不同,他们开展了各类石头游戏:叠、洗、搭、线描、彩绘、寻宝……教师紧随幼儿兴趣,和幼儿一起欣赏绘本故事《好神奇的小石头》,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每一块小石头,于是关于石头的想象画出现了,他们把石头变成了爱心、雨伞、金鱼等,幼儿的探索越来越精彩。此外,幼儿还把收集到的石头和建构游戏完美融合,造出了假山、公园、亭子,呈现出苏州园林的独特韵味……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全情投入,在探索、创作的过程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享受游戏、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和建构了审美经验。

(二)注重活动的互动性

幼儿与环境、同伴、教师、家长、社区等发生互动,以此获得体验、认识、情感和能力。幼儿只有在行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才有可能建构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也是审美创造能力发展的过程。如在项目活动“亲亲泥土”中,幼儿在参观了园所附近的金砖博物馆后,对苏州的园林建筑格外关注。于是,在大型建构场里,幼儿自主生发了系列游戏“我把园林搬来啦”,他们利用周末游览苏州有名的建筑,设计调查表“我喜欢的建筑”,在家长的配合与协助下,幼儿对苏州的建筑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他们的主题建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后,幼儿自主分组,分工合作,先讨论建构什么,再各自设计图纸。有的设计桥、有的设计园林、有的设计塔,大家齐心协力让自己设计的苏州建筑更完善。在多次建构中,他们遇到很多问题:如何做到左右对称,保持屋顶倾斜平衡不倒;怎样搭出一座可以真的走进去坐下来休息的亭子,等等。幼儿通过和同伴协商,找老师帮忙,找社区专业建筑师讲解技术性问题,来推动活动的展开。他们从设计图纸——分工合作——作品呈现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成人的互动,整合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并生成新经验。这一过程不仅是幼儿不断思考、经验建构的过程,更是幼儿深度学习、智慧体现的過程。

(三)注重活动的丰富性

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将游戏精神渗透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让幼儿在愉悦的体验中建构审美经验。如在系列参观活动中,幼儿对于各种美妙绝伦的花窗分外痴迷:有矩形、圆形、海棠形、树叶形、扇形等。同时,他们还了解到花窗的各种名称,如透花窗、花墙洞、和合窗等。教师根据幼儿掌握的这些关于花窗的知识,和幼儿一起设计了观赏活动,并利用视频、图片、照片、讲解等形式,促使幼儿获得对花窗的直觉经验。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教学游戏情境的创设,开展“是不是花窗”的辩论赛,让幼儿了解花窗的排序与组合、花窗的用处等,帮助幼儿梳理感性经验,以支持他们获得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在拓展活动中,让幼儿针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拓展性创作,如利用宣纸、KT板、玻璃纸、陶泥等多元化的材料,制作各种形态的花窗。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不同材料进行探索和尝试,对多种表现方式进行整合和运用,进一步丰富其创作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还运用新材料和方式进行了探索、欣赏和创作活动,如和花窗躲猫猫,通过透视找到朋友,利用光影进行花窗观影游戏,利用砖块进行花窗建构等,体验艺术的多元与情趣。

利用园林资源能够唤醒幼儿与生俱来的审美和艺术本能,幼儿通过各种视觉形象欣赏和创作,在艺术世界的游戏、探索和体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审美经验。在充分利用园林资源建构幼儿美育活动的实践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审美和艺术的潜质。

猜你喜欢
花窗苏州园林石头
岭南花窗茶具设计作品赏析
传统花窗中“卍”字型的相关应用与研究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我想成为你的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