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儿童,以美育人

2022-05-30 10:48董娟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儿童

董娟

一、项目缘起:突破幼儿美育瓶颈,探寻幼儿美育路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要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审视当下,我们发现,幼儿美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美育等于艺术集体教学活动。有的幼儿园组织开展的美育活动往往被视为艺术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以美术或音乐等集体教学活动来替代美育活动。2. 美育等于艺术区域活动。从室内到户外,幼儿园设置专用的美工室,班级开辟专门区域,投放供幼儿欣赏、绘画、做手工的工具和材料,将实施美育等同于美术、音乐等区域活动。3. 美育等于艺术技能的练习。聚焦幼儿园艺术集体活动或艺术区域游戏可以发现,有的活动局限于幼儿艺术技能的练习,忽视了与当下活动主题的连接、与其他领域的渗透,忽略了幼儿对自然美、生活美的追求,尚未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儿童生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当前,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背景下,探讨美育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以情感美化、趣味提升、创造激发、个性涵育为内涵,寻找幼儿美育的发展方向,以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生命教育为载体,构建科学的幼儿美育课程,进而促进幼儿生命主体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项目内涵:站在幼儿立场,蕴育审美生命

美育即审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是指通过美学知识、观念、技能等的教育和实践,提升个体的审美常识与素质,培育个体基本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广义的美育是指通过自然、艺术、生活等审美活动,帮助个体培养审美态度,提升审美趣味,陶冶审美人格,涵育审美生命。

“看见儿童”的观念源于德国教育家伯特·海灵格在《真爱的发生》一文,意指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了解并关心孩子行为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看见孩子的真实内心。本文提出的“看见儿童”,强调以儿童发展为本,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方式、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要求。“看见儿童,以美育人”,就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了解并关心儿童行为背后的需要和感受,看见儿童的真实内心,以美育为媒介和方法,促进儿童全面而生动的发展。

(一)以美润德

德育中融入美育,能使理性说教变得生动形象。3~6岁儿童正处于社会交往的初级阶段,他们往往不能以“主客二分”的理性方式看待万事万物,而是以“推己及物”的同情方式与事物互动。在他们眼中,一切皆有生命,他们与小草、小花对话,把小狗、小猫当成伙伴来对待。“移情”的方式使道德教育转为情感熏陶,进而唤醒了道德自觉,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美育中融入德育,使兒童的作品焕发情感温度。将美育作为德育的有力手段,可以激发和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如借助耳熟能详的儿童寓言故事,在愉悦审美中孩子能自然接受道德教育。美以真、善为内质,经由美育的中介作用,幼儿的道德情感会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是善的,也必然是美的。

(二)以美启智

3~6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偏向具体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美的事物对于儿童而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利用美育能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其智慧开发。如儿童诗中优美的语句、朗朗上口的韵律,会让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自然地学习知识。又如供儿童欣赏的美术作品中蕴含了均衡的构图、对称的造型、连续的图案,能让儿童感受美学现象背后的科学性。智慧并不单纯等同于认知能力,而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精神能力的实践表征。儿童在音乐、文学实践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审美水平,发展了审美能力,还能有效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启迪和提升智慧水平。

(三)以美健体

在体育运动中,体育与美育向来是紧密联系的,体育可以强健体魄,美育可以美化形体、丰富体育的人文内涵。如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的开发、现代社会公共体育设施的建立,为幼儿日常身体锻炼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和家长作为引导者、支持者,在鼓励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时,还要把握生理活动和美感愉悦的有机联系,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如增强幼儿早操活动的审美性和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在展现人体美的同时,进行队列和造型的变化组合,从而达到动态美、节奏美、造型美等整体美的效果。

(四)以美尚美

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通过感知自然的美而全面丰富生命,倡导自然美育是适合儿童天性的教育。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与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相随应和,儿童通过感受、观察、比较、探索,在自然美育中提升感觉、知觉、思维,萌发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与自然美育相对应,艺术美育则是借用美的环境、美的艺术作品,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艺术美育的可感性、生动性、具体性更加契合幼儿的天性,而艺术美育作为美的高级形态,对于儿童的心理、情感、直觉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五)以美崇劳

幼儿在劳动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劳动,幼儿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通过自己改造外在事物而使周围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达到身体、情感、心理、道德和美学的平衡发展。

三、项目实践:构建“三位一体”机制,促进幼儿生动发展

(一)家庭儿童美育,审美之心源于生活

首先,家长是家庭美育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家庭美育对家长的艺术修养提出了重要要求。因此,家长应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艺术欣赏对象,和孩子交流艺术欣赏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孩子艺术欣赏的方法等,进而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

其次,创设内外兼美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美育包括家庭室内装饰布置的美化与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风格鲜明、整体和谐的家庭装饰布置是儿童家庭生活客观的审美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审美熏陶。同时,家庭成员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是家庭生活内在的审美环境,对孩子的审美影响更为重要。

再次,因需而行,开展家庭美育活动。年幼的孩子应更多到户外、自然中活动,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和情感交流,还能丰富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最后,家庭儿童美育因家而异。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是艺术熏陶,家庭儿童美育要将艺术和审美之心融入生活,从而给孩子带来全面的美的滋养。

(二)学校儿童美育,审美之情融于游戏

无论儿童身处何时何地,游戏总是无处不在,他们捉迷藏、搭积木、唱童谣,形式各异,趣味无穷。

首先,有趣的艺术集体活动能够激发儿童对艺术的兴趣。艺术集体活动作为幼儿园常见的美育形式之一,除了关注活动内容本身的审美教育价值之外,还要重视活动过程和方式的审美性,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年龄特点,积极探索美育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如在欣赏格里格的音乐作品《挪威舞曲》时,教师可借助小树生长玩耍、小精灵与小树游戏狂欢等情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旋律,体验乐曲舒缓、连贯、快速、紧张的特点。愉悦的游戏体验,既激发了幼儿的审美兴趣,又拉近了他们与艺术作品的距离。

其次,自主的艺术区域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大胆想象。区域游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艺术区域一般分为音乐区和美工区,是为幼儿提供自由欣赏和个性创作的专门活动区域。孩子们可以在音乐区的舞台上自主选择服装和道具,根据角色特点进行装扮和表演;可以在美工区利用丰富多样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大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创作作品。自主游戏中儿童的观察力、感受力、情感力、想象力协调配合,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最后,自由的户外美育活动能够支持儿童的创造表现。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持续推进,艺术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如户外围墙边悬挂着高低错落的罐罐瓶瓶,成为幼儿的打击乐器,他们敲敲打打,演奏出美妙的音符;树林里、草地旁、怒放的花朵间,随处可见孩子们拿着画板写生的身影,记录着他们眼中美丽的世界;小树桩、大水缸、废纸盒等材料成为孩子们手中的涂鸦板,他们用稚拙自由的笔触宣泄情感,恣意表达。游戏结束后的自由表征更是孩子表达情绪情感体验的绝佳方式。

(三)社会儿童美育,审美之力蕴于资源

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推进,面向儿童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主题性儿童公园、儿童城市(社区)等城乡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社会总体的审美文化氛围等,都是社会儿童美育的重要载体。如少年儿童图书馆或儿童阅览区能够提供丰富的少儿读物,也有专门的儿童剧院搭建了艺术欣赏、展示、表演的舞台,还有的社区创设了童趣涂鸦、艺术舞台、妙想画廊等美育微空间等,丰富多样的社会美育载体,使孩子们得以在美的环境中成长。目前,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大力建设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使之融入社会儿童美育仍然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四、项目反思:强化“四要”,让美育回歸儿童发展本身

(一)要弱化单一的集体活动,重视主题实践的问题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看见儿童”的美育强调,每一个艺术集体活动并不是孤立呈现的,而是由教师引导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内容审议确定探究主题,再延伸、探索、发现、提炼出主题中适合幼儿欣赏和表现的美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发现、理解、体验美,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样,针对同一事物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如在开展“桥”主题活动时,可从外表到用途,从前世到今生……内容的积累、延伸、交汇可组成主题的框架,将美育融入其中,最后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要弱化探究的浅尝辄止,重视深度学习的体验发生

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是美育,美感是美育的核心价值,而审美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儿童的美育活动应是建立在多样化体验基础上的。教师应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资源,将美感体验作为幼儿深度学习的基础,引导他们调动多种感官,充分感受和体验自然生活及艺术作品的美,通过环境创设,引发儿童的自由创造。“看见儿童”的美育鼓励儿童对事物原始形态进行充分的感受与体验,始终把个性探索和心灵感受放在首位,支持幼儿大胆自由地表达表现,聆听幼儿创作背后的声音,使自由联想的灵活性、广阔性和丰富性得到提高。

(三)要弱化材料的孤立研究,重视自然资源的拓展生成

“看见儿童”的美育重视幼儿美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美的感受以及创造表现,“让幼儿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最终还幼儿以生命本真。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多元感知经验,并与其原有审美经验相结合,从幼儿喜闻乐见的美的事物中创造性地生成适合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如教师引导幼儿用多种途径、多种感官对自然进行探索,感知美的韵味,从而获得形态、色彩、形状等相关审美经验,激发幼儿运用自然素材创作的愿望。回归自然,不仅仅是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艺术气息,“看见儿童”的美育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教育,蕴含着自然与美的教育的有机融合与统一。

(四)要弱化专项的美育活动,重视一日生活的美育渗透

专项美育活动的课程设置因其实施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而易忽视美育的整体性作用。只有设置和实施完整的美育,才能促进幼儿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完整均衡发展,最终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课程,回归美的生活要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真正感受和体验到美。紧紧抓住“美”这条主线,将美育贯穿融合于入园、自由活动、区域游戏、用餐、谈话、午睡、散步、户外活动等各个时间,既贯穿始终又自然融合,在活动策略、环境创设上,审美教育既穿插呈现又相对独立。

“看见儿童”不仅要求教师是看儿童,更应学会用儿童的眼睛来看,要理解、接纳儿童的审美特征并适时引导。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热爱美、追求美,是落实美育对儿童发展实践引领的重要价值内容,在美育实践中培养儿童的审美人格是儿童美育的终极价值。得技明道,技道相成,使儿童美育发展回归儿童发展本身,使儿童美育实践回归正途,使儿童发展实践取得实效,需要儿童美育的实践维度与价值维度的良性互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2020年度重点自筹课题“‘真正看见儿童的美育与幼儿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B-b/2020/02/26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儿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