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有质量的观课议课

2022-05-30 10:48陈大伟刘倩秀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讲故事

陈大伟 刘倩秀

摘要:就更有质量的观课议课而言,应抓住三个要点:讲出故事,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先行思考。故事要对教师发展有价值,要保证真实,要完整,要简明、突出重点,要争取讲出画面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既要基于课堂现象,又要在现象的基础上引申出对于课堂教学的典型性和一般性的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讨论和解决问题。观课议课中,可以把问题留待议课时一起讨论,但在集体讨论之前,参与者需要先行独立思考。通过一个案例具体说明观课议课中怎样讲故事、提问题和先行思考。由此,得到启示:观课议课要从评判走向理解,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并用好“三种眼”。

关键词:观课议课;讲故事;提问题;先行思考

本文系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小学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现状与支持研究”(批准号:TER2022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现在不时听一些教师说,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效果。对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我们以为,不能等学校建立新的教研制度和文化,也不用等新的教研工具和方法。改善教研要靠教师自己:一方面,作为教研活动的一员,教师可以在教研文化建设、教研方法改善等方面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行动起来,以更高质量的观课参与提升自己,有了观课中的真正收获和进步后,在议课参与中就可能会有更高质量的贡献。换句话说,要摆脱之前“火车快不快,全看车头带”的教研现状,而像动车组一样,每一节(动力)车厢都产生动力。在观课议课中先做好自己,成为推动教研变革的“动力车厢”,或许有利于建设学校理想的“教研列车”。进一步讲,如果学校想变革,但学校教师不想变化;教研组引进了好的教研工具和方法,但教研组教师不愿意用或者不会用,那么教研变革终将名存实亡,行之不久。

2001年开启的新课程改革,引发了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关注。就这些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的组合运用而言,首先还是要安排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先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承担独立学习责任,同时,在每一位学习者都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后面的合作学习才能有相应的质量保证。观课议课也有先独立观课自主学习、后一起议课合作学习的安排,只有参与者有了比较高的独立观课的水平,合作议课才能有更高的质量。

一、 三个要点:讲故事、提问题和先行思考

而就更有质量的观课议课而言,我们认为应抓住三个要点:讲出故事,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先行思考。

(一) 讲出课堂上的故事

课堂教学的真理具有“境脉”特征。“境”包含课堂教学的环境、情境和心境,“境”意味着课堂教学具有空间差异性和要素关联性;“脉”意味着课堂教学具有时间流动性,不仅有曾经、当下和未来的时间延续,而且有各要素的随时流动和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議(修订版)[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52。基于对课堂教学特点的理解,观课议课的观课要优先观察教学的环境、情境和心境,优先考虑时间的延续、流变,观察彼此的关系和影响,侧重于整体观察、关系观察和流变观察。

具有时间、空间差异和变异特点的师生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不同的“事件”。议课时,讲出课堂上曾经出现过的“事件”就为议课提供了一个个课堂“故事”。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在观课议课中,我们提倡参与者首先讲述故事:“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佐藤学教授说:“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的、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55。

讲故事首先要讲有价值的故事。观课议课优先关注故事的“教师发展价值”,要思考“讨论这个故事对教师发展有什么价值”,要学会用一双慧眼发现对教师发展最有意义的故事,然后讲出这个故事。其次要讲好故事。故事要来源于课堂,保证真实;故事要完整,让参与者清楚过程并知道来龙去脉;故事要简明,突出重点;故事要争取讲出画面感(必要时可以借助动作、照片、板书等方式),让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 提出高质量的讨论问题

观察现有教研,一大不足就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明确具体的问题做指引。这导致讨论不聚焦,活动结束时难说有什么收获。研究意味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而言,提出问题更为优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A.爱因斯坦,L.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威,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66。

强调要提出问题,并非要找课堂教学的不足或缺陷来批评。观课不是收集教学存在问题的证据,而要通过问题讨论来指引教学研究的方向。提出的问题应该对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改进有帮助,值得大家花时间研究和思考。另外,问题不要停留于简单的“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的判断,而要引发讨论兴趣和热情,促进深度思考,使问题讨论成为有质量的教学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既要基于课堂现象,又要在现象的基础上引申出对于课堂教学的典型性和一般性的问题。比如,在一次《落花生》观课议课活动中,有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对许立山先生的《落花生》不接受。他们说自己喜欢做挂在枝头的石榴和苹果,不愿意做默默无闻的花生。我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笔者实践案例中的笔者专指陈大伟。对问题有这样的引申:“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文本有内在的规定性和约束力,我们需要充分尊重文本;而学生又有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有今天的时代和生活,二者产生了矛盾。这样,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在日常教学中,怎样处理尊重文本的内在规定性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之间的矛盾?大家可以跳出《落花生》,说说自己的做法和想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一起找到了“首先要读懂文本写了什么,其次要读懂作者想要传递和表达的是什么,最后要读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和选择”的“阅读教学三次功夫”。

善学者不仅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而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形成“闻一知多”就“闻一知多”,笔者后续会写一篇具体分析的文章。的收获。从这种意义上说,好的观课者不仅善于以小见大,而且善于闻一知多。

(三) 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先行思考

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讨论和解决问题。观课议课中,可以把问题留待议课时一起讨论,但在集体讨论之前,参与者需要先行独立思考:一方面,对自己想要讨论的问题,参与者应该承担先行思考的责任,不能只想着等他人来解决;另一方面,有独立思考的基础,集体讨论时才能更好地参与,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

这里的思考可以是理解性思考:他这样做出于什么目的?他有什么样的实践条件和环境?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可以是发现性思考:教和学之间有什么样的影响关系?这样教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是变革性思考:遇到这样的情况,还可以有哪些教学选择?如果我来教,我会怎样选择?

先行思考,不仅需要发挥教学的洞察力,而且需要教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一个案例:怎样讲故事、提问题和先行思考

这里用一个案例来具体说明观课议课中怎样讲故事、提问题和先行思考。

(一) 故事

这是江苏省常州市许嫣娜老师执教《从现在开始》一课时的故事。在完成识字和朗读教学任务后,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大家来说一说,哪些动物当了万兽之王,谁成了新首领?

生猴子。

师一种动物是没有办法“轮流”做万兽之王的。

(学生举手踊跃,有学生插嘴回答。)

师当你学会在课堂上不随便插嘴,等候老师说“请”的时候,我才会请到你。

生猫头鹰和袋鼠和猴子。

师它们要干什么?

生它们要当万兽之王。

师你说了两个“和”字,猫头鹰和袋鼠和猴子,听上去不是很好听,用一个“和”字就够了,谁会说?好,(回叫插嘴的学生)请你来。

生猫头鹰、猴子(读成了“zhi”)和袋鼠轮流当万兽之王。

师能不能按照课文中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谁再来说?请你来。

生猫头鹰和袋鼠……

师把“和”字去掉。

生猫头鹰、袋鼠和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

师能不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完整?来(对着小明),请你来。

生(小明)猫头鹰、袋鼠和猴子,它们轮流当了万兽之王,最后猴子成了万兽之王。

师连说两遍“万兽之王”,有点重复。最后猴子成了——

生(小明)万兽之王。

师嗯。它们轮流当了万兽之王……看老师的板书。

(板书上不仅有“万兽之王”,还有“新首领”。)

生(小明)最后猴子成了万兽之王。

师(俯身引导,手指板书)三个动物轮流当万兽之王。万兽之王的意思等同于新首领,我们换一种说法,最后猴子成了——

生(小明)最后猴子成了万兽之王。

(听课的教师发出笑声。)

师(面向全班学生)别着急,他一定能够说好,把手放下,静静地等待自己的伙伴。(面向小明)万兽之王是对的,别着急,猴子的确成了万兽之王。但是连说两个“万兽之王”听上去不舒服。看老师黑板上的板书,我们一起来说,好不好?

生(小明)猫头鹰、袋鼠和猴子它们轮流当了万兽之王,最后猴子成了新首领。

师表扬他,就这样说。他说得非常好!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这句话说下来了。全班的小朋友以他为榜样,自己把这句话说一遍,开始。

(全班学生比较完整地练习,教师俯下身子和小明交流。)

(二) 问题

针对上述教学片段,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

1. 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追求是什么?授课教师想让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

2. 这样的教学处理是不是“挖一个‘坑,把学生往‘坑里引”?

3. 课堂上应该如何管理纪律?如何进行合理的惩戒?

4. 最后一位学生(小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可能给他什么样的心理影响?

5. 我有没有想要改进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进?

6. 授课教师可能如何看待我的意见?交流时我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三) 对问题的思考

1. 对问题1的思考

本课教学是小学低年段在识字、读课文后的阅读理解教学。阅读理解教学常用“总—分—总”的教学结构:(1) 第一个“总”,概述课文,知道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 “分”,分别学习猫头鹰、袋鼠和猴子是怎么當万兽之王的;(3) 最后的“总”,学完这篇课文,比较评价猫头鹰、袋鼠和猴子的行为,述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上述教学片段是完成第一个“总”。

2. 对问题2的思考

判断是不是“把学生往‘坑里引”,需要具体分析教师的作为和对学生的影响。第一位学生说了一种动物(猴子),许老师提醒“一种动物没有办法‘轮流做万兽之王”,在表达时要遵循逻辑,这属于知识教学;第二位学生说了两个“和”字,许老师提醒“重复不好听”,这是培养语感;第三位学生没有按照课文顺序说,许老师提醒“按照课文中的顺序”,这是“概述课文不能自由,要依据课文”的方法指导;第四位学生没有回答完整,许老师提醒“连起来说完整”;第五位学生(小明)前后两处都用了“万兽之王”,许老师反复引导尽量不要重复。整个过程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且在相机做有知识、有方法、有语感的引导。在许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改变,后来全班都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是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在“挖坑”,不是把学生往“坑”里引。

这里,还可以延伸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挖坑”,什么样的教学不是“挖坑”?笔者就此做了知识类型的区分:有的答案是“不确定性知识”,如“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的答案,如果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得出确定的“像小船”,则是“挖坑”给学生跳;有的答案是“确定性知识”,如“3+2=?”的答案,如果有学生把3和2挨着写,得出“3+2=32”,教师还表扬学生“你真棒,真是富有创造力”,则会对学生以后的现实生活造成困扰,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有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有相对更好的选择,如本案例中的文章概述,这时引导学生找到更理想的表达是教师的责任和价值。

3. 对问题3的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行为应该管。为什么?不认真听同学发言,失去了向同学学习的机会,不利于自身成长;同时,也不利于其他学生表达,不利于建构相互倾听、支持的关系。对于这样的行为,听之任之是不负责任的。

如何管?许老师说:“当你学会在课堂上不随便插嘴,等候老师说‘请的时候,我才会请到你。”这里,学生的行为是习惯问题,不是大问题,教师的做法有几个特点:一是只针对行为,二是有明确的改进指向,三是留下机会,四是只提醒一下。这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些教育管理惩戒的启示:应该针对学生的不良(有害)行为;具有建设性,指明努力和改善的方向;根据程度和影响,可不纠缠小事。

后续的现象是:该生有了改进,许老师兑现诺言叫起了他。他在回答时把“猴子”的“子”读成了翘舌音“zhi”,许老师没有纠正。这里的问题是:教师应该纠正吗?什么样的情况要纠正?什么情况下不纠正?就此思考,笔者意识到“该不该”也要看当时的情境。这里,一是学生主要是因为着急和紧张,才读错了;等他不着急、不紧张了,读错“子”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这里不必纠正。这就有了对学生问题要有“因为不懂”与“因为紧张”的区分的经验。二是该生刚得过一次告诫,如果又被纠正,则可能由此以为“老师盯上我了”,从而心理感受不好;在课堂上,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对一名学生一节课有一次批评引导就够了,所以这里不必纠正。

4. 对问题4的思考

不排除小明同学有些尴尬,但如果让他就这样坐下,转而请其他学生回答,他的感受就一定好吗?设想两种处理:第一种是让小明同学坐下,叫另外的学生;第二种是再给小明同学机会,引导他有比较满意的回答后再让他坐下。哪一种处理下,小明同学的感受会更好?应该是第二种。许老师选择了第二种,只是她没有想到小明同学老是转不过弯。许老师听见了听课教师的笑声,大概也意识到小明同学会有一些尴尬,所以,在其他学生复述时,她有一个俯身与小明交流的关怀传递。

5. 对问题5的思考

在学生回答后,能不能对学生的改变有所呼应?比如,许老师说“一种动物没有办法‘轮流做万兽之王”,第二位学生说出三种动物后,许老师可以面向全班评价一下:“现在有三种动物,可以‘轮流了。”其作用一方面是强调和巩固这一知识点,另一方面是改变教师的互动对象,在关注个体和群体上有一些变化和调整。

为了避免小明同学的尴尬,许老师有这样的评价:“他说得非常好!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这句话说下来了……”这能看出许老师的良苦用心。如果笔者来教,可能会去掉“自己的”,因为所有学生(包括小明)都知道这里面有老师孜孜不倦的引导。现有的肯定尽管有善的成分,但缺乏真的基础,受表扬者和其他学生未必认同接受。应该说,表扬也好,批评也好,都要尽可能真实,基于事实,才使人信服。

6. 对问题6的思考

就上述对问题5的意见,授课教师完全可能这样腹诽:“对每一次回答做一点评价和回应,这是很好的,但毕竟需要花时间,在这里花了时间,还有时间完成其他有价值的教学吗?就小明同学的处理,现在我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但我当时没有想到,而且在课堂上哪有那么多时间考虑那么周到!”

授课教师这样的回应肯定有其道理。这提醒我们,教学是选择和平衡的艺术,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接受某些东西不教,有些行为不做,要在无为中追求有为。另外,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情境中“水深火热”,缺乏深思熟虑的条件,“隔岸观火”的观课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因此,讨论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基于理解的“议”,而不要采取自以为是的“评”。

三、 三点启示:如何做好观课议课

(一) 从评判走向理解

观课也好,议课也好,都不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地“评”,而要注意理解——理解本身意味着研究。一是要理解别人的教学动机和追求,读懂别人的目的和依据,思考“他为什么这样教”。二是要理解别人的处境,思考“他遇到了什么情况”“他的教学条件如何”“他的能力水平能做成什么样”。三是要理解教学的关系和新的可能性,思考“教与学之间有什么关系?是怎样互动和影响的”“教学是否有新的可能”。

(二) 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观课议课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发现、发展和提升自己。要看别人想自己,致力于通过观课议课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评判观课议课的收获,不是看“我对别人说了什么”,而是思考“我在别人身上、从别人课上学到了什么”。如果自己没有收获、没有进步,就要感到遗憾,就要争取下一次有所改进。

知行合一,要致力把自己观察到的用于实践,改造实践,提升实践。以上述案例中的观察和分析为例,用于未来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些改变:(1) 在引导和评估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判断一下是“确定性知识”“不确定知识”,还是“不确定的,但有相对更好的选择的知识”,然后作出更合理的选择和取舍;(2) 课堂上的学生管理要立足建设性、教育性,可借鉴上述对问题的思考;(3) 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我们可以尝试“等一等,再给一次机会”的选择;(4) 对学生不理想的回答,还要分析原因,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对同一个学生的多次批评。

(三) 用好“三种眼”

佐藤学教授将教育研究的视角分为三种:“飞鸟之眼”“蜻蜓之眼”和“蚂蚁之眼”。“飞鸟之眼”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蜻蜓之眼”视角下移却蜻蜓点水,“蚂蚁之眼”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陈静静.教育研究的三種视角——佐藤学如何做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8(4):4952。

化用佐藤学教授研究的视角,观课议课要用好“三种眼”。“飞鸟之眼”从上到下,是基于现象又提出超越现象的问题,如上述《落花生》观课议课活动中提出的“怎样处理尊重文本的内在规定性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之间的矛盾”讨论问题,这样的问题会更有普适性,更具迁移价值。“蜻蜓之眼”是复眼,也就是在观课议课时要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从多个角度研究问题,如从观课者与执教者、教师与学生、即时效果与未来影响等不同角度……“蚂蚁之眼”则是更细致、更深刻的观察,对课堂的现象不轻易做判断,如有了“教师在‘挖坑”的感觉后,先要对自己的看法质疑“是不是在‘挖坑”,然后仔细分辨和体察,这样才可能让我们形成对教学新的相对可靠的理解,使课堂教学的研究从粗到细到精微。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河南教师成长书院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方法。注重研以致用,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专家”。出版《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寓言中的教育智慧》等教育教学专著。刘倩秀,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讲故事
听鬼鸮讲故事
听冬神讲故事
看图讲故事
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看图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