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Q老师,您好!
我家的孩子三岁,女孩,平时孩子奶奶和我们住在一起,婆婆和我的关系不是很好,表面能维持而已,但是她非常疼爱孙女。我女儿有个特点,奶奶不在的时候和我关系表现得很亲密,奶奶在的时候几乎不怎么理我。
最近发现她经常咬指甲,我看到后会提醒她不要这样,我总觉得这样不好,还担心对她长大后也有不良影响,总想纠正她。
我现在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纠正她,该怎么纠正?
一位妈妈
A这位妈妈,您好!
儿童或者青春期的孩子有“小癖好”,不用过度紧张,只要发现得早,大都可以及时加以疏导。
可以看出您的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内在很多情绪被压抑。小朋友有一种心态叫“全能自恋”,认为我周围发生所有的事都是我导致的,就连妈妈和奶奶关系不好也认为是她导致的,没有能力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但是内心又有情绪,于是通过咬指甲来发泄。
指甲是全身最坚硬的地方,咬指甲是因为底层累积了很多的情绪和攻击性,无处释放被压抑,孩子不想攻击别人只能通过咬指甲的方式来释放。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会出心理问题。”
当一个人不能很好表达攻击性的时候很容易被欺负,儿童天然自恋,如果在她的生命初期,遭遇一系列不幸事件,包括母亲和奶奶感情不和,父母吵架分居,家庭暴力等等,她会形成一种逻辑:他们之所以关系不好,是因为我的攻击性所导致。
如何避免呢?孩子会拼命控制这种攻击性。当她压抑自己的攻击性,也有可能在学校呈现被欺负的感觉,这同样让儿童感觉非常不好。当家长意识到会马上给予更多的陪伴,维护好和家人的关系,让她处于爱的环境生活时,她会想我可以做自己,可以表达攻击性,这样就会重新获取力量。咬指甲是压抑攻击性的一种表现,不能伤害我爱的人,不想伤害自己,情绪无处宣泄只能强迫自己收回来,最后形成咬指甲、咬衣角等行为。
家长在发现孩子存在此类不良习惯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担心孩子往不好的方面发展,永远改不掉咬指甲的坏习惯。
应该清晰的是,一切都有一切的隐喻。我们不要把指甲理解成指甲如此简单,事实上,指甲是身上最尖利的部分,也就是身上的武器。主动咬指甲代表主动毁坏身上的武器,之所以采取此类行动,一是认为自己很弱小,隐藏攻击。如果展现武器比较危险,可能遭受惩罚。为了避免伤害别人的恐惧主动收敛起武器。当攻击了最爱的人的时候,会产生内疚的情绪。攻击性是儿童的天性,当家长压抑的时候她会认为这样是错的,在将来的生活中遭遇各种压力、各种不满的时候就会唤起在幼儿时期非常恐惧的感觉。儿童伸展攻击性又被压抑的时候会患习得性无助,也就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引导孩子释放攻击性,允许孩子做他自己,咬指甲的行为会得到大大改善。
不光是儿童,青春期的孩子也有这种想法,如果家庭破裂,会认为父母离婚和我有关,于是产生内疚和恐惧的情绪。
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非常大,孩子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围着我转,都会被我影响,发生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情绪波动也比较大。
在孩子的前三岁,为了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家长要给予很多关注,这样孩子心里就会产生温暖的底色,让她知道,这不是她的错,她是有归属感的,这个世界和她是有联结有互動的。
小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发现原来世界不光有我,还有其他的部分,我还能站在别的维度看待事物。家长要做的就是从根源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情绪疏放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写日记、画画、听音乐等。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鼓励他写日记,写的时候可以限定时间、配好符合当下心境的音乐,每天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可以常常反省自己,也可以将好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小朋友可以鼓励他画画,不需要画得很好,跟着自己的心就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每次设定一个主题,比如“我的家庭”“今天逛公园”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好的发泄方式还有跑跳运动,孩子动起来时能很好地疏放情绪。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比如玩枕头大战,既安全,又能锻炼身体。玩的过程中,不停地运动、大喊大叫,能达到很好的疏放情绪的效果。
家长状态紧张会影响到孩子,如果总是把专注点放在行为的改变上,家长会很痛苦,孩子也跟着痛苦,结果也不会很好。对孩子表示发自内心的信任,多做鼓励,孩子心里的花才会真正开放。
孩子不可控,自己才可控,不要总是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改变环境,父母的状态最重要。只要你不焦虑,孩子的变化只是时间的问题,家长需要正视自己,温暖家庭的自我成长,这样对孩子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