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家暴,别让家成为要逃离的地方

2022-05-30 10:48胡惠南
心理与健康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性暴力施暴施暴者

胡惠南

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全国妇联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近年来,关于家暴的报道层出不穷,家暴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也刺痛了社会公众的神经。家本来应该是温馨的港湾,给人以身心的慰藉,但是家暴却让家成为了危险的地方、让人拼命逃离。

什么是家暴?

家暴指在以血缘关系或法律关系为基础构成的家庭中,一方对另一方进行伤害、胁迫、控制、折磨、摧残和压迫等侵犯行为,受害者多为家庭中的妇女、儿童、老人等体力、财力、权利或者心理地位低的弱势群体,当然,家庭地位较低的男性也有可能成为家暴的受害者。家暴主要有四种形式,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和精神暴力。

● 身体暴力

身体暴力是最先受到关注的家暴形式,指对受害人身体的攻击行为,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躯体伤害,包括殴打、使用工具(如皮带、木棍)伤害等人身攻击行为和捆绑、监禁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

● 性暴力

性暴力指违背受害者意愿,让受害者感到屈辱甚至恐惧等强迫发生的性行为或性接触,以及残害受害者性器官的行为。

● 经济控制

经济控制指通过对家庭共同财产进行严格支配来控制受害者,损害受害者的自尊心、价值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受害者的人身自由。

● 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形态,但往往容易被忽视。“恶语伤人六月寒”,一种精神暴力的形式是语言暴力,即通过言语挖苦、侮辱、贬低受害者以控制受害者或精神折磨受害者;另一种精神暴力的形式是冷暴力,即通过不理睬、轻视甚至无视等方式给受害者带来精神折磨。

家暴产生的原因

产生家庭暴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社会、家庭和个人等三个层面。

1社会方面

传统男权、夫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女性的身心和自由,赋予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优势地位,为家庭暴力埋下了一颗“种子”,一些人会存在“女人应该服从男人的管教”的错误观念,并没有意识到这已经属于家暴的范畴。

此外,社会对家暴的认知还不够准确,很多人认为家暴属于家务事的范畴,夫妻之间吵架、打架很正常,父母打骂孩子也是在管教孩子,外人不宜插手。这会助长施暴者的暴行。

2家庭层面

在家庭中,如果有一方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就会处于弱势地位,在经济和生活上严重依赖经济地位较高的一方,容易成为地位较高一方的宣泄对象,被家庭暴力。

此外,家庭环境对一个人行为模式的养成具有重大影响,家庭暴力可能存在代際传递,目睹、经历过家暴的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成为施暴者。

3个人因素

家暴存在很多的心理渊源,施暴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精神缺陷或心理问题。比如,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男性更容易产生家暴倾向,家暴的复发率也更高;易激惹、极度自卑、控制欲强、嫉妒心强的个体也更容易成为施暴者。

停止施暴,别让家成为要逃离的地方

家暴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从家庭方面来说,家暴会直接影响受害者的身体健康,使受害者受伤、残疾甚至威胁其生命,家暴还会让受害者处于极度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中,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并且,家暴会导致家庭的不稳定、营造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影响下一代的成长,一方面,目睹、经历过家暴的儿童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紧张、焦虑,甚至表现出逃避的行为;另一方面,目睹、经历过家暴的儿童更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习得暴力行为,成为新一轮的“施暴者”。从社会层面来说,家暴会让很多人对结婚望而却步,造成恐婚心理,降低结婚率,不利于社会的生产发展;在家暴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容易习得暴力的行为模式,通过攻击行为宣泄自己的不满,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潜在“炸弹”。

家暴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如何停止施暴者的施暴行为,让家重新成为温暖的港湾呢?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相关讲座、宣传报道、新媒体推送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反家庭暴力意识。具体来说,要提高公众对家暴的认识度,让更多人认识到家暴不单单是家务事,而是威胁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稳定的社会事务,向家暴的受害者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并且,完善相关的法律,加强对施暴者的惩治力度,从法律上制约施暴者的暴力行为。

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说,受害者自身要加强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家庭暴力的反复可能跟受害者的一味退让有关,受害者要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明确家暴属于违法行为,在遭遇家暴时,要主动向警察、社会组织求助,不要退步忍让、一味屈从。

从施暴者的角度来说,家庭暴力的源头在于施暴者,让施暴者主动放下拳头、停止精神侵害是防治家暴的关键。应该对施暴者进行相关的教育,让施暴者了解家暴的各种形式及危害,明白言语暴力、冷暴力等也属于家暴的范畴,家暴会给家庭成员带来严重的创伤。此外,可以对施暴者进行心理疏导或干预,缓解施暴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施暴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平时,施暴者应该主动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寻找合适的宣泄方式;同时,施暴者应该密切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必要时要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接受心理与行为矫治,在外界力量的帮助下停止施暴行为。

家应该是人们躲避外界风雨的心灵港湾,家庭暴力却让家也成了危险的地方之一。制止家暴离不开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受害者的勇气,同时,家暴的防治也需要施暴者提升自身心理素养、主动放下施暴的“拳头”。

猜你喜欢
性暴力施暴施暴者
小编有话说
——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遏制婚内性暴力现象
超三成在校大学生曾遭性暴力或性骚扰
“性暴力”入法究竟难在哪儿
反家暴法再审议:性暴力应否纳入家暴成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