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逐渐在各行业中广泛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应用和信息化素质等,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为关键。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却产生了诸多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而新课改的深入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鉴于此,教师应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可以投用任务驱动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主动深入知识学习,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的积极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中的一个或若干题目开展任务学习活动,即为任务驱动。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能力有较高要求,但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可以独立探究,也可结合小组合作,或者融入分层教学思想。无论采用何种活动形式,学生都需要在问题的驱动下,达到获得相关知识内容的目的。当任务下达至学生后,教师若想让学生迅速以自然的状态进入任务探究,并主动去完成任务,便要设置出与任务相关的情境,使情境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在探索中学到新知识。任务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承载了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重任,而且这种方式体现出了“双主体”的特征,即同时关注教师和学生,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大相径庭。可见,任务驱动模式有利于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其重点是通过实践操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习惯,加强在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科学习的能力,使自身的信息化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初中生较前一阶段相比,拥有了较为扎实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表现等特点,也更乐于自己动手操作。在该模式的应用下,教师可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联想思维和创新意识。而且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的提升,从而能由浅入深地开展之后的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模式的使用可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能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看,也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更加完善。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的基本要求
(一)差异性
在使用任务驱动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安排的任务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等,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均有所不同,学生的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中的知识重难点,研究其中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将二者有机结合,从内外因素综合考虑,从而为学生设计出更具差异性的学习任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制定出了固定的学习任务,而且内容、形式上都相对单一,学生的体验不丰富。一些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的优等生可能会认为任务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而一些学习能力薄弱、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后进生则可能会认为任务太难。任务的难度过于简单或困难,都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使学习任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应依照学生的特点安排任务,或先将学生分组,安排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一组内,再根据各组的整体学习水平发放任务。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任务,既能发挥任务驱动模式应有的育人价值,也会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之时,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二)层次性
对任何一科的教育来讲,都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没学会走先学跑”,也不能过于心切地为了快速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而“拔苗助长”。若想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教师设计的任务一定也要具备层次性。针对一类知识,在学生的认知初期,教师应本着“初步学会”的本质制定目标;在学习的中期,教师可考虑适当增加任务的难度,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会本课中涉及的知识;在教学后期,应关注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任务应与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活学活用有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解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原理,最后再进行上机操作,顺利地完成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趣味性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通常以灌输式开展教学,未能基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作出周密的计划,在探究任务的设计时,直接照搬教材中的内容,学生会认为学习任务简单、枯燥,无法激发探究兴趣,让本为主动探索和发现的知识学习过程,变为了被迫接受知识的被动学习,不利于任务驱动模式实效性的发挥。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带来更具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安排有趣的探究主题,以发挥任务驱动模式的最大功效。任务设计的前提条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特征、问题思考方式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欲望。基于学生的角度作出教学计划,才能使设计的任务更符合学生的期望,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任务驱动情境
若想提升任务驱动模式开展的有效性,学生必须要全身心投入活动,学习教材中有关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让自身的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发展。为此,强化学生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模式之时,要首先为学生创设任务驱动的情境,以多媒体、设问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点燃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对题目深入探究。
例如,在讲解与图片有关的知识时,通常此类课题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获得图片的几种途径,使用图片浏览和编辑软件对图片进行简单处理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导入过程中可进行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基于一个主题收集图片,比如,有关校园风景、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图片的展示,再现学校内外的校园风光。由于之前已经讲过了有关文字相关的内容,为了衔接之前的内容,可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大家认为图片和文字相比,有哪些优势?”进一步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图片内容的思考,自然地导入本节内容。接下来的问题可直入主题,如“大家觉得刚才演示的图片是怎样得到的?”在两个问题与多媒体共同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联想,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有下载和保存图片的想法,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图片获取的手段不局限于从网上下载这一种方式,还可以是手机拍摄、扫描仪扫描,甚至是屏幕截图得到的等。随后,便可为学生設计与本课相关的驱动性任务,可基于一个知识点单独列举若干任务题目,也可安排一个包含本课所有知识点的任务。依照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为学生安排在固定网站下载图片,在收集整理后完成特定的编辑和处理行为的任务。最后要求所有学生在任务完成后将课堂作业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中,压缩后将压缩包重命名为自己的姓名,统一发送给教师。在这种以情境导入和基于独立探究的一个或多个简单任务中,学生的新知识与技能在上机操作中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信息素养。
(二)融合小组合作模式
在任务驱动模式中,教师承担着活动指引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任务的主体。为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教师可融合小组合作模式安排探究式任务内容,让学生以互相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种常见的有效任务驱动融合方法,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共同作用下,学生将会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这通常适用于较为复杂或难度較大的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众多,或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知识。也正是因为此类任务呈现出的特征,才会使学生间的默契度有所提高,学习任务的完成也会更具效率。尽管表面上小组合作模式中教师只是在辅助学生学习,但也不能忽视应尽的职责。若小组内的成员遇到了无法难以解决的难题,或是出现了分歧,教师都要及时做好引导,以确保探究任务可以有序地进行。
例如,在讲解与演示文稿制作有关的知识时,通常此类课题的重点是了解基本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演示文稿中输入文字、插入多媒体文件和动画、控件等,并能放映幻灯片。目前初中信息技术中讲解演示文稿制作时,一般使用的是MS Powerpoint,讲解流程和同MS Office系列的Word和Excel一致,先学会“新建”命令,再认识工具栏,最后进行细节教学。与之前接触的Word有所不同的是,演示文稿中除了文字内容,还有多媒体与动画的编辑等,若采用传统独立探究的方式,显然每个学生需要进行多项任务才能充分掌握相关内容。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教师可融合小组合作模式,在此之前要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应考虑多个方面,主要可以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性格为重点考虑因素,同时也要保证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每个小组中都要有能力强和弱的学生,使学生间互相带动、帮助的作用得到发挥。在此之后要在每组选出组长,组长应具备统筹协调的能力和责任心,帮助教师管理好组员的行为。之后教师可发布各小组的探究任务,当组长获得题目后,需要根据组内成员各自的优势进行任务分配,分工的时间不可过长,尽量控制在3分钟以内。当前期工作准备好后,便可进入真正的小组讨论和制作的环节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安排的任务可以有固定的操作数目,也可基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训练角度,如“以介绍某处的风景为主题制作一个演示文稿,要求每张幻灯片的文字和背景色彩搭配和谐,且图片的数量不少于a,文字量不少于b,要有幻灯片之间切换的动画,也要有对象展示的动画,数量不少于c。”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开始制作演示文稿,有的学生去互联网上收集图片和文字,有的学生制作动画,还有的学生负责对象的插入等,最后各个小组以“边做边学”的方式,掌握了教材中的制作方式。如果在某一环节中,学生不知该如何操作,教师可为学生作出提示,引导该名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任务探究形式的运用,既加强了学生间的团队精神,又能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让任务驱动模式突显出其价值。
(三)任务的总结与评价
教学评价经常是师生容易忽略的一方面,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的总结和评价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本堂课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可以让学生说出任务完成的过程,以及其中遇到的困难,再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最后统一对大多数学生共同遇到的难点进行集中讲解。
同样以上文中演示文稿内容为例,学生将小组成果统一发送给教师后,教师可统一放在教学平台上供全体学生进行浏览和参考,每个学生都可在平台上进行观看和评分,之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大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改正。教师还可利用本课的剩余时间或下节课的开始时间,与学生一同分析得分较高的作品。首先可从实用性上作出点评,审查这个演示文稿能否顺利播放,插入的图片和视频是否都正常显示,动画是否能播放,以及是否符合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等,之后再从美观性的角度点评,评价插入的多媒体文件是否具有艺术性。如果在欣赏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这一问题应如何解决,或直接让该作品对应的小组作出自我点评。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可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同样可以为学生布置类似的作业任务,让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加强小组获得的学习成果,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点评和比较,集中回答和处理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显著提升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而且在提升学习成绩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逐渐减少了非学习行为,使课堂纪律更加规范有序。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也有了新的认识,使自身的知识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兴趣更为浓厚,也让学习过程更加独立和自主。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合理设置任务,精确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完成每个学习任务,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渠道,逐步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