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国际阐释策略

2022-05-30 10:48丁桂馨
学理论·下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丁桂馨

摘 要:倡导地球村成员和合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本无高下之分,皆是特定时空下人类的实践智慧。但气候危机的全球同步性决定了和合共生成为人类的必要价值,是新时代中国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世界意义的突破口。当前,学术界应以“一多不分”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媒体以微观故事动态呈现、政府以系统思维打造国际阐释队伍等路径,使国际社会从理性认知、感性认识、利益感知、民心相通等维度体悟新时代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地球村成员“绿色共在”的科学性、真理性,破除西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误读与猜忌,以其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推动气候危机等一揽子全球性问题的治理。

关键词:气候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共生;国际阐释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1-0003-03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有机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人类行为只有“全输”或“全赢”的现实后果。任何国家都必须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方能解决自身气候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日趋严峻的气候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治理失序的困境,深刻把握宇宙生命整体有机性的奥秘,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思想,指出:“面对共同挑战,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2],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3]

新时代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当代出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对中华民族追求世界和合共生传统价值观的当代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国际阐释与传播,应紧扣其和合共生的核心价值观,以一以贯之的“文化中国”的价值感召力破除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对“政治中国”的误读和歪曲。

一、把握中西思维范式的根本差异,以“一多不分”的中国话语体系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谋求世界和合共生的行为逻辑

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恐惧心理将“提高受众对传播者建议的接受程度”[4]的结论。拥有科技先发优势的西方大国,面对危险性武器蔓延、暴力恐怖主义等全球性威胁,自信先发制人的打击优势能使其独善其身,以个体理性至上和抽象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固守其把控的全球治理模式,拒绝与发展中国家共享全球治理的话语权。但全球性同步的气候危机,已成为西方社会难以逃避的现实恐惧,是国际社会完善全球治理规则的突破口。全球治理需要彰显集体理性的价值追求和必要知识。价值追求服务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不是抽象的道德感动。各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价值无高下之分,皆是人类在特定时空下形成的实践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为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但西方社会对此颇有质疑。囿于“一多二元”二分法思维传统,西方社会无法体悟新时代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谋求世界和合共生的行为逻辑,怀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手段。西方社会所信奉的大国互动理论是基于二分法思维传统的非合作博弈型的“修昔底德陷阱”。西方大国惯于以“赢者通吃”“你输我赢”的“有限游戏”思维[5]制定国际游戏规则,难以从中华民族“以天下观天下”的集体理性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追求“无限游戏”的规则取向,怀疑这是前现代朝贡体系的现代版、新时代中国谋求霸主地位的权谋。哲学阐释学认为,“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6]西方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误读、猜忌,既有遏制中国的有意为之,也有根源于中西截然不同的思维范式的误读。以西方的话语、概念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行为逻辑,其镜像必然扭曲。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7]。当前,学界只有以中国话语和概念才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谋求世界和合共生的行为逻辑阐释透彻。

新儒学代表唐君毅于1943年在《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中提出了中国“一多不分”的宇宙观,极为精当地概括了中华文化哲学思维最本质的特征。纵观中西文化思想发展源流,虽各自都存有“一多”不分和相分的思想流派,但从总体概览的视角出发,中华文化“一多不分”与西方文化“一多二元”的哲学思维是各自最深层的思维传统和本源性思维范式,形成了中西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偏好。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可追溯至奠定人类文明走向的“轴心时代”。长于抽象思辨的古希腊哲學执着于追问变易不居现象背后恒定完美的本体,奠定了西方文化“一多二元”的本源性思维范式。其中,“一”高于“多”,“一”是“多”的本体,“多”的具体样态由永恒且完备的“一”所规定。“一”与“多”是“以一驭万”的对立关系。中国先秦哲学以实用理性为理路,从时间的开放性中观悟万物在生成变易中的彼此依倚关系,认为“一”是浑然一体的“一”,与多样性的万物之“多”是互为存在条件的[8]。这种“一多不分”的关系正是中国古人所憧憬的“和而不同”的美好境界[9],奠定了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和合共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成为涵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文化基因。

学术界应以中华文化“一多不分”概念和话语体系阐释:新时代中国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10]、“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1]的国际倡议,是对宇宙生命整体有机性特质的深刻把握,以中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指引,实现了人类实践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新时代中国坚守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公平正义原则,要求实事求是地分清先发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和后发国家的现实责任,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的现实目标,是基于“君子中庸”的行事准则谋求地球村成员的共在共存,而不是西方基于“一多二元”哲学思维所揣度的“你”夺取“我”的领导权;新时代中国抛开意识形态和根本制度的差异,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绿色发展技术与经验交流,是基于“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对现代化多样性路径的尊重,而不是非此即彼、照搬照抄西方绿色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援助,是基于“立己达人”的“孔子改善”[13],而不是西方所猜忌的意识形态输出。

二、媒体应紧扣传播效力,以微观故事动态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谋求世界和合共生的生动实践

传播学认为,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个性化的动态故事的传播效力要远远大于数字和成就的静态展示。媒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应以具体的微观故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谋求世界和合共生的宏大叙事生动呈现。

第一,根植人性,挖掘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任职期间致力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以真实史料呈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情感力量;尊重受众的心理习惯,以西方社会熟知的个体叙事手法,挖掘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生态宜居之城的生活小故事,以小人物大英雄的人格魅力呈现中国共产党推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智慧;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要素,挖掘中国共产党党员带领人民合力阻击疫情蔓延的感人故事;把握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和合共生”的集体理性,讲述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党中央实施抗疫国际援助的社会心理和群体意识,以丰富具体的中国故事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民族精神。

第二,挖掘新时代中国以“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推进中西绿色发展合作共赢的现实案例,以具体地域和企业的小故事将中华民族崇尚国际社会和合共生的宏大叙事以微观表达的方式呈现。例如讲述中德生态园建设和三批次“中德低碳生态示范试点城市”在借鉴德国先进生态理念和技术,推进自身绿色开发的同时,给德国实体经济带来的繁荣、中美碳捕捉合作项目在降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从而降低整个地球碳排放总量的同时,给美国相关企业带来的丰厚利润、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在借鉴欧盟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绿色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智能化服务技术与经验的同时,给欧盟高精尖企业带来的发展机会等具体故事。

第三,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实践中的历史地位,运用现代叙事手法挖掘和阐释古代中国开拓“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史料细节,以历史自信呈现中华民族联通世界,推动沿线国家经济与文化交流与繁荣的行为逻辑,以此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民族特质和文化底蕴,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国际阐释的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基因背景。挖掘新时代中国共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框架下涉外企业与项目工程的真实案例,以讲述普通人故事、具体事例的叙事内容,将中国企业严格遵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协助沿线国家实现绿色发展的实践努力表现出来。其中,应围绕典型案例,塑造“绿色名片”为逻辑主线,讲述中国企业协助沿线国家开展新能源技术与清洁能源合作以帮助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真实故事。以真实感人的具体实践破除西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空洞、乌托邦的质疑,化解西方以新殖民主义污名化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言论。

三、发挥制度优势,以系统思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国际阐释与传播队伍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国际阐释与传播不能依托单一主体,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统筹规划,以系统思维打造传播力量,使国际社会从理性认知、感性认识、利益感知、民心相通等多维层面体悟其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真理性。

第一,应发挥学术界的阐释优势。一要走出去。激励国内专家、学者在国际主流媒体、国际会议和期刊等学术平台发表中、外文研究,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实践的文化基因、核心价值和行为逻辑。二要请进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大高校和研究院资金投入,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任教任职,与中国学者共同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学理内涵。西方学术界历来有着享受思辨之乐的智性追求传统。这种智性追求使得西方学术界对迥异的东方世界充满了研究的热忱,涌现一批批汉学家。当代西方学术界,美国学者安乐哲率先以“一多不分”话语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颇有见地。各高校应鼓励此类国外学者作为特聘教授,引领一批西方学者加入其中,就中华民族“和合共生”文化传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实践寻求地球村成员共在共存、公平正义、关系治理、义利平衡等行为逻辑展开义理研究,形成国际社会的“前知识”“前理解”,为媒体叙事、政策传播提供先在的知识。由于学者的阐释话语所具有的严谨论证和逻辑严密性,其传播效果大于单纯的政策话语,成为新时代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核心价值观国际阐释必不可少的主体。

第二,应整合我国官方媒体的传播资源。应根据媒介生态系统中的竞合关系,充分发挥各类官方传媒的比较优势,找准特化生态位,“深耕行业种群生态位关键性差异或者有限相似度”[14],将新时代中国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以及在此背景下国外生态环保企业入驻中国形成的双赢局面、中国涉外企业带动周边国家绿色发展的真实案例,多维度、多视角、多手段进行国际阐释与传播。同时应灵活把握“国际媒体海外在地化策略”[15],聘用本地工作人员,淡化我国国际媒体外来者身份,并将当地社会日常生活所需有机融入新时代中国谋求世界和合共生的国际阐释与叙事体系,从而将新时代中国欢迎世界搭乘中国绿色发展“顺风车”的开放姿态立体呈现,以此形成国际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利益感知,避免停留在抽象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宣传和阐释层面。

第三,应激发我国自媒体的国际阐释潜力。一要扶持自媒体的海外版成长,既要以国家力量保护其海外发展的合法权益,又要规范其创作内容,善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绿之韵”,运用视觉、听觉的叙事手法和日常生活的记录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共谋绿色发展的生活故事,将社会主义中国党群“一多不分”的鱼水之情感性呈现,化解西方社会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言论,激发国际社会的民心共情,避免跨文化背景下纯文字国际阐释的文化误读和“文化打折”。二要激发生活在中国的“洋网红”国际传播潜力,鼓励其用身临其境的叙事方法,以外国人的视角客观中立地讲述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向外国受众讲述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及其世界价值。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7.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01.

[4][美]霍夫兰,贾尼斯,等.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转变的心理学研究[M].张建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9.

[5][美]安乐哲.“一多不分”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9-07-06.

[6]洪汉鼎.理解的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94.

[7]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6-02.

[8]郭薇,田辰山.一多不分:安乐哲中国哲学海外话语建构路径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9]贺来.超越“一”与“多”关系的难局——一种实践哲学的解决方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5).

[10]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3.

[11]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09-22.

[12]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克疫情 携手同心推进合作——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18.

[13]赵汀阳.天下: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J].探索与争鸣,2019(9).

[14]梅朝阳,孙元涛.中国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媒介生态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20(9).

[15]郑亮,夏晴.国际媒体海外在地化建设与传播力提升研究[J].中国出版,2021(16).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