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希
《大雁归来》是融知识性、抒情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阅读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怀,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
一、品味细致的描写
《大雁归来》这篇科普性散文运用了细腻且诗意的描写,文章围绕大雁归来的几个场景展开了细致的刻画。如,春雁归来的情景,首先是表现大雁“逆流而上”的勇气——“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于是在3月,一群大雁勇敢地冲破暖流的雾霭往目的地前进。同时,为了体现大雁的这种英勇与无悔,文中将大雁与主红雀、花鼠作了鲜明的對比,赞美大雁乘风破浪的执着与豪气。作者的细致观察还在于认真刻画了大雁飞行的姿态:笔直飞行(与乌鸦作对比),又能时刻保持警惕地“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确认安全后“静静地向池塘滑翔”。这一系列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大雁与众不同的一面:警觉又不失机灵。又如大雁觅食的场景,文章写道:“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还有大雁集会时的场面更是热闹非凡。当大雁未来时,全场静寂,有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猫头鹰的叫声”“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可谓是“万籁此都寂”;然而当头雁登陆沼泽地,一瞬间,急促的声音、混乱的回声、翅膀的拍打声、雁蹼划动发出来的声音、“激烈的辩论”发出的呼叫声……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有。从声音描写的角度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声音的敏感;大雁聚会时,作者对大雁数据的精准记录,如精准的飞行距离(雁群从自己的农场飞到最近的大湖是200英里)、精准的时间(1946 年 4 月 11日)、精准的数量(农场共有642只)……所有的记录都来自作者耐心和细心的观察,还可以看出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记录大雁的一切;也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对自己事业坚持不懈的追求。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应该时刻守在田野里、树林里,静静地记录着大雁的举动,为这篇观察手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二、感悟真挚的表达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我们对于这种体裁的认识往往都是关注其中的知识性内容,也就是说较为普遍地聚焦在文章的结构、脉络的分析,基本指向对“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学习和把握。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也应该认识到,仅仅把握说明性内容,容易忽略对文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在把握说明性内容的同时,通过情感上的触动、审美上的熏陶,才能达到提升思想境界和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至于本文真挚的抒情性特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拟人修辞,形象表达爱意
大雁其实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生物,古往今来都是文人雅士歌咏、描写的对象,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又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可以说,“大雁”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一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本文同样将大雁作拟人化的描写,如“它们……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赋予大雁语言;还有称孤雁“声调忧郁”。此外,“集会”时的“激烈的辩论”等,都将大雁人格化,把它们看作是大自然中拥有高贵的灵魂和品格的人,展现了作者对大雁的无限“爱意”。
(二)以大雁为伙伴,拉近彼此距离
作者在文章中,经常运用到“我们”这个词语,例如“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还有“我们的大雁”。这种人称的运用,其实就是作者已经将大雁看作自己的伙伴,甚至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的称呼拉近了读者,尤其是作者与大雁彼此之间的距离。作者真心地把大雁看作是与人类共命运、同呼吸的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情——对大雁的赞美、对自然的热爱,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三)运用幽默语言,表达赞美之情
《大雁归来》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语言是非常幽默的,阅读后能够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如“向他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当地11月份允许打猎大雁)”,表达了作者对大雁充满灵性的赞美;“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这一句的弦外之音是面对共同的利益(抗击法西斯),国家与国家之间居然都不能联合,但大雁早有联合的观念,言语之间充满讽刺和幽默,也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灵性的赞美。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发现,说明性的文章同样可以“言情”,正如法布尔的《蝉》。作者对这种昆虫细致的生命历程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颂。本文也是如此,所谓“情之所至”,通过对大雁多个角度的欣赏,赞扬了生命的热烈,这难道不是深厚情感的流露吗?
三、领悟深远的思想
生态思想是本文的核心思想,作为新时代的价值观念,这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所以作者选择了通过“大雁”这一意象生动地阐述出来。其实,古典文学里不乏对自然山川、生态美景的精彩描绘,如写景名篇《三峡》《小石潭记》《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它们从崇山峻岭到清流激湍,从茂林修竹到翠蔓草木,从壮丽江河到浩渺湖海,这些体现了人类早期的生态认识。笔者认为,在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生态思想和观念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大雁归来》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关心自然现象。大雁作为一种候鸟,作者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从时间上来讲,作者观察到3月、4月、5月、11月的大雁的聚集表现有所不同,但在聚集地点、雁群数量、觅食地点上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行为。作者与作者的学生甚至精准记录了“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它们在聚集地发出的微妙的声音,这些数据都呈现出作者对自然规律的关注,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四季更迭、候鸟去来、物种繁衍、多姿多彩,以及引人入胜的自然界的奇妙规律。这也让每一个人去深刻反思:如果如书中描述的那样去猎杀大雁、索取无度,破坏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生存环境的恶化注定无法避免。长此以往,自然就会敲响人类生存危机的警钟。第二,热爱可爱生命。《大雁归来》这篇优美的科普性散文中,作者用别开生面的笔端带领我们去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重塑了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观念。作者将大雁拟人化,传达出一个微妙的信息——动物是我们朝夕相处的朋友,这个地球之所以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所以,人类要与它们和谐共处,不再以“征服者”的身份傲立于万物之上。这是作者对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最恰当定位的认识。作者作为一个“爱鸟之人”,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体现在每一句话当中。当然,作者也为大雁的生存担忧,因为在它们停留的每个湖泊和沼泽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这是作者没有办法阻止的事情。唯一的期望,就是唤醒人类的“爱”的意识,不然大雁和其他一些可爱的动物,会因为人类的高傲和贪婪猎杀而日益减少,这也需要每一个人深深反思。
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学者严春友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敬畏自然》强调,作为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