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说明文, 要挖掘文学价值

2022-05-30 01:10徐利娟
课外语文·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大雁说明文文体

徐利娟

在传统语文课中,我们习惯性地将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并称为语文“三大文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记叙文是记叙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以展现社会风貌、人物品质的文体。议论文和说明文被统称为“实用类文本”。议论文是发表个人对社会某个热点的观点和议论,以展现个人逻辑性思维的文体;而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主要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让我们对事物的形状、组成、性质、种类、功能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中,说明文更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小到一个产品的使用说明,大到一个学科的科学体系的说明。因此,它已经成为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最为实用的一种文体。

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了分清说明对象、厘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等方面,而忽视了说明文的文学价值。例如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学习当中,我们围绕“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去探寻沙子的形成原理和板块移动历程,认真一看,不就成了学习化学和地理了吗?这脱离了文体的文学性。当然,通过学习我们也学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抽象事理的概括技能,却没有关注作者如何写,为什么这样写,这其实涉及语文的文学属性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关注说明文知识的本身,也要去探寻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包括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等。新时代下,语文学科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热切希望。那么,我们如何去学习说明文呢?学习说明文既要理解说明文一般思路和掌握说明文知识,又要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这不但需要学习的智慧,也要有学习的艺术。

一、品味文本语言,感悟语言之美

说明文的语言有平实性语言和生动性语言之分,不同的语言风格会有不同的美感。例如,平实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的特点较为质朴、简练,鲜用修辞格。初读这种风格的文本,我们会有一种枯燥无味、昏昏欲睡的感觉,实则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说明文的理性美。如经典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茅以升是桥梁建筑专家,所以他在介绍他所熟悉的桥梁的时候,其用语必是科学的、专业的。因为这样才能让所要介绍的对象“石拱桥”具备科学性、严谨性,才能经得起现实的推敲。如文中“《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等句子,既有表示不确定的约数词“大约”“可能”,还有表修饰的限定词“在当时”……这些不确定的词的运用看似“模糊不确定”,实则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不但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科学的尊重。如果删去了这些词语,就会与事实相悖,反而造成武断。所以,这种平实性的语言是必要的。鉴于此,这样的说明文才闪烁着理性之光。

相比之下,另一种生动性语言的风格更让我们倾慕。那就是文章当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述手法,让文章读起来更为有趣,充满文学的美感。如毛宁先生的《梦回繁华》,虽然文章主要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内容,但是作者既没有谈及这幅画的规模和材质,也没有分析它的绘画技巧,而是将历史和美术融为一体,将画中的事物放在宋代这个繁荣的朝代里面,去展现这幅画的价值。课文前两段是一般的叙述,介紹北宋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画家张择端的生平,让我们对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文章的第四段开始对画作中的具体内容作细致描写,如汴京郊外,作者这样来写——“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大家读起来是不是觉得仿佛置身于山林农耕的氛围呢?如商人旅客,作者这样写——“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精准概括了画作的内容,展现了北宋人民的生活,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另外,作者多次变换句式,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主动发现文中优美的句子,去欣赏、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体会作者是如何用“文学性”的语言进行“说明”的。我们就发现说明的语言也能如此优美。

二、分析作品结构,感悟条理之美

条理清晰是说明文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把说明对象介绍清楚,作者必须从多个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必要的材料整理清楚。不同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内容的不同,它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也是不同的。如《苏州园林》中,作者先总说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究竟美在何处。这是“总分”的结构;又如《蝉》,主要介绍了蝉从蝉卵孵化到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的生命历程,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再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提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然后介绍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最后谈及研究的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但在具体写作中采用哪一种说明顺序或说明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全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使用空间的顺序,但是在介绍碑上的浮雕时用的是时间顺序。这更能体现出作者在谋篇布局时的巧妙,说明文的结构布局正是作者条理性的体现。大家可以翻阅我们的教科书,你一定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巧妙构思,也就能体会到说明文的结构之美。

三、体会作者情感,感悟情感之美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发现,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但与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相比,说明文的情感不太明显。因为它的情感是含蓄的、内敛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发现文章当中有情感倾向的语言文字,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蝉》和《大雁归来》,这两篇课文的说明对象都是动物,都是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后写下的记录。如《蝉》的作者法布尔在讲到蝉遇到危险时,说道:“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然而它仍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我们不禁在想,蝉真的是“一无所知、无动于衷”吗?不是,它只是顺应本能生存罢了。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蝉这个小生命的悲悯之情。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作者在记录大雁集会时这样写道:“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这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雁声描写得细致入微又趣味盎然。作者这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将蝉和大雁的动物特性、生活习性,给我们娓娓道来。可以说,文章当中也融入了作者生活的情感,向我们科普生物知识的同时,又传递了自己的睿智的思想和哲学,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蝉和大雁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它们命运的关注,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存价值的思考。

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有其本质的区别属性。它的知识性(文体基础知识和说明文内容知识),我们当然要重视,但是它的文学性,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语文应该要有语文的“味道”,其语言、情感都是作者精心酝酿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此同时,对于说明文,我们还要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像《大雁归来》《蝉》《大自然语言》这一类文章,深刻反映了作者探索科学发展的研究精神。面对每一个科学家的研究作品,我们要抱着欣赏的角度,去欣赏人类的科学创造,去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猜你喜欢
大雁说明文文体
说明文阅读专练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大雁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大雁
大雁曲
大雁飞过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