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人的孤独之旅

2022-05-30 04:52鲁述娴
课外语文·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龚自珍陈子昂武则天

鲁述娴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诗人寄情山水、体察民情、咏物颂德,在思想的世界里自由遨游,他们笔下的诗歌因为充满诗情画意、万种风情而千古流传。学习这样的诗歌会让人对自然、人生产生新感悟。但古代詩人大多是孤独的,正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孤独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但诗人的这种孤独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心孤独”是不同的。在诗人的世界,孤独既是一种心境,是一份伤感,更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笔者将从认识作者、知晓背景、披文入情等角度感受诗人心中的那份孤独!

一、品读诗歌,品味诗人的孤独

(一)走近陈子昂——时空交错,心灵孤独

时光回到唐朝。在唐代文学革新史上,陈子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一己之力将古文革新运动推向高潮,被称为古代散文创作的先驱者。先看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22个字,写尽了千年的孤独,诗人陈子昂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这首诗呢?先回顾陈子昂以及其诗背后的故事。第一,青年时代,思想不凡。他22岁就考上了进士,但是热衷于道教,又追求侠义,经常仗义疏财。所以,年少时的陈子昂不喜读书,像父亲一样练剑,后来因为伤了人,于是闭门读书,在短短两年间,居然博览群书,并且深钻经史,涉猎百家。最可贵的是,他能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诗歌的发展。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宫廷诗歌已经不适合那个时代了,他要推翻所谓的齐梁颓靡的诗风,推广新的标准,也就是“风雅”之音。这个时候,他读书不过两年,就已经有了这种认识,这绝对是超凡诗人。第二,初入政坛,崭露锋芒。在武则天时代,他被授予麟台正字,后来又升至右拾遗。那个时候的陈子昂,认为自己在非常之时,遇到了非常之主。所以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穷尽所学,匡扶社稷,造福百姓。所以陈子昂屡次向武则天进谏,后又反对武则天使用酷刑,反对武则天修建寺庙,反对武则天铸九鼎……虽然在今天看来,陈子昂真有济世安民的想法,但是站在武则天的角度,为维护自己的稳固统治,很多时候并没有采取他的意见。所以在朝廷上,陈子昂是孤独的。他不愿随波逐流,不愿趋炎附势,最终得罪了很多人。第三,随兵出征,忧郁愤懑。公元696年,他跟随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挂帅平叛,但是武攸宜不懂军事。陈子昂多次进谏,并献计献策,提出分兵要求,想要亲自带兵征战沙场,但是武攸宜认为他不听命令,只想建功,不仅没有答应他,还把陈子昂贬为兵曹。于是,一个黄昏,郁郁不得志的陈子昂,情绪极其悲愤,独自一人登上了幽州台,他极目远眺,历史和现实渐渐在他眼前和心里纵横交错起来:追忆历史,看不见贤明的君主;向往未来,预见不了明主。悲愤交加,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这首千古绝唱。陈子昂注定不为人所理解,他超然物外,没有私心,只为建功立业,只为对得起自己的才华、自己的毕生抱负。但是世人又如何理解得了他的这种“超然”之处呢?经此一役,陈子昂仿佛一下子明白了祖父和父亲的隐居理念。那时恰逢父亲病重,于是他辞职回家照顾老父亲,后来冤死狱中,结束了世人难以理解的孤独一生。纵观陈子昂的一生:年少抱负济天下,青年改革宫廷乐,中年难圆报国梦,晚年终老于狱中。这绝对是孑然孤独的一生。

(二)走近王安石——现实无奈,内心寂寞

繁华唐朝不再。这里我们提及一位诗人,一个有梦想的政治家——王安石。第一,他是一个另类的官员。王安石生于宋真宗时期,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并且酷爱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为他后来发动变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他的个性十分独特,登科及第之后,居然选择到贫苦穷困的地区做官——与民同乐,这种请求也算是“破天荒的闻所未闻”。其实,他就是怀着一颗济世为民做实事、办事情的心,但是这个选择为世人所不解。第二,他是一个敢为的官员。宋神宗继位后让王安石开展自上而下的改革,试图改变国家官僚制度的弊端,纵然遇到了很大阻力,他还是能以《登飞来峰》表达自己的执着:“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诗中他把顽固派比作“浮云”,坚信自己能够变法成功。这份热情就已经让历朝历代的文人所钦佩。但遗憾的是,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无力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后来的继任者司马光将他的变法通通否定。王老先生也只能选择到江宁隐居。这个选择其实是对现实的无奈。后来,他总是骑着驴,出入寺庙,念佛诵经,结交高僧,清心寡欲,俨然出世之人,其实他内心是寂寞的。

(三)走近龚自珍——衰世遗憾,遗世独立

绝妙宋词已去。一个老人,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写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千古名句,试图改变那个千疮百孔的国家,重拾昔日的繁华。但这个近乎绝望的期望,在那个支离破碎的国家面前,似乎显得苍白而无力。写出这句诗的是清代衰世的诗人龚自珍。七年级节选的是他在己亥年写的一些杂诗,如《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一首离别诗,也透露着诗人“不得已而为之”的孤独和无奈。第一,天才诗人临衰世。龚自珍生于乾隆年间,经历了嘉庆、道光两朝。那是一个停滞不前、落后于世界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安享太平和谐的背后,尽是无限的隐忧:文恬武嬉、极尽堕落,官员中饱私囊、谄上欺下。所谓的盛世,不过是大厦崩塌前的“回光返照”。龚自珍感受到了盛世背后暗涌着一股不安宁的力量,而这份力量将会摧毁所谓的繁华。他参加了数次科举考试,虽然都名落孙山,但是他的文章《明良论》,表露了他的政治见解,内容涉及为官之道、治国之策、改良之路,谋求国民思想进步、国家兵库之富强;又曾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平定叛乱后的治国理政之法,阐明改革主张。当时,龚自珍的万语千言挥洒殿前,针砭时弊,震惊朝野,却因为“楷法不中程”不予采纳。这样的天才之言,却诞生在那样的衰世,他注定孤独。第二,千里马难挥洒疆场。清朝统治者满足于“天朝上国”而自以为是、故步自封,封建观念根深蒂固,纵然有济世良药,也难以拯救那样一个朝代。1839年,在频频揭露时弊,不为当朝官员所容之后,不甘被打压排挤的龚自珍辞官归乡。临别之际,他挥袖而呼,绝世名句响彻古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蓦然回首,半生终成一场梦——何其落寞,何其悲凉。他把所有的心事都融入诗文之中。所以,在一系列的《己亥杂诗》中都独立地表达着自我见解。后来,五十岁的他打算到上海,做一匹挥洒疆场的千里马,为国尽忠——参加反抗侵略的斗争,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无尽唏嘘。幸运的是,龚自珍一生虽不得志,但也算是活出 自我的风格,正如他的那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文人的孤傲在历史的时空里演绎着、延续着思想的光辉。历史终究会记住他。后来李鸿章认真读他的《西域置行省议》,才后知后觉惊叹其天才预见。真可谓“英雄惜英雄”,我们仿佛看到李鸿章寻觅到救国志士的狂喜,但那个时候的龚自珍已经去世半个世纪,这算不算是另一种遗憾呢?

二、说在话题之后

“孤独”是一种精神的文化。本文专门选择了陈子昂、王安石、龚自珍这三位文人。其实,这三位文人都是天才,但“天才都是孤独的”。他们不一定喜欢孤独,但比起孤独他们更不喜欢喧哗,所以宁可选择孤独。这是一种精神的修为,带着这种精神境界,这些诗人从不随波逐流,也不向现实低头,纵然别人不理解,也总能旗帜鲜明地宣告自己的截然不同,桀骜不驯地宣扬自己的卓尔不群。今天的我们,面对世事无常、纷乱繁扰的凡俗事务,能够保持一份独特的操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也是一份难得的执着。

猜你喜欢
龚自珍陈子昂武则天
Canción para subir a Youzhoutai
MYTH AND MECHAS
陈子昂:有实力,也要有机会
武则天的遗嘱
陈子昂毁琴成名
怀才不遇陈子昂
钻一钻《龚自珍》的空子
龚自珍的人才观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
武则天与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