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宛青
摘 要:美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以更好的视角认知周围的事物,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基于此,文章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出发,针对具体的渗透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渗透;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小学美术中加强美育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习得美术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最终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
首先,美育渗透可以优化美术教学结构,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美术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教师将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及其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感渗透于美术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感悟艺术创作的审美意义,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
其次,美育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往往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且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失去了美术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美育渗透能够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路径
1. 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创作灵感
审美不能脱离现实,美术教学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现实,寻找创作灵感。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应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作美,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绘画的素材与灵感,从而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例如,教师可以以“生命”为主题布置美术作业,引导学生观察冬日傲雪挺立的松柏和绽放的梅花、田径赛场上竞技的运动员,以及日常生活中奔波忙碌的人们,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学会结合现实阐释抽象主题,获得创作灵感,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美术作品,提升创作美的能力。
2. 创设互动情境,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学生虽然能够凭借直观感受选出自己认为构图巧妙的美术作品,但往往很难深刻评价美术作品传递的内涵。传统的美术教学大都是教师示范,学生临摹,审美评价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创作和审美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对此,教师可以积极创设互动情境,优化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效果,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度探究,并通过学生之间审美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审美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例如,在教导学生鉴赏国画时,教师可以创设“国画拍卖会”的互动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拍卖者和竞拍者。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课堂需要讲解的国画作品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这些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等。课上,让学生以不同身份的视角评价国画作品,拍卖者介绍国画的创作故事和收藏价值,竞拍者表达对国画的主观评价和竞拍理由。教师要对学生的阐述进行适当点评,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這一互动情境的创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能够拓宽个人的审美视野,促进审美思维的发展。
3. 善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使其创作出更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美、了解美,还要帮助学生积极地进行美的创造。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发达,随着成长不断发展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而生活正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日常能够观察、接触到的事物作为对学生美育渗透的素材,促使学生养成审美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被丢弃的饮料瓶就具有一定的审美创造价值,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其加以利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透明饮料瓶中注入彩砂,然后用一些装饰物对瓶口加以点缀,拧紧盖子,饮料瓶就变成了哑铃。对于玻璃材质的饮料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撕去瓶体的商标,然后用麻绳或丝带绑扎瓶口,加以装饰,将玻璃瓶变为好看的花瓶。对周围事物的审美创造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体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创作灵感;创设互动情境,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善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通过以上三种策略,使学生在人生成长的旅途中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能够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苏佳丽. 如何进行小学美术课的分层教学[J].内蒙古教育,2020(18).
[2]李剑峰. 走进学生的心灵,呵护学生的童真[J].内蒙古教育,2016(11).
[3]刘馨阳. 创新教学方式让小学美术课更富有活力[J]. 美术教育研究,2018(2).
[4]朱非. 小学美术教学之我见[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19).
[5]任盼. 浅析如何在小学美术课中开展手工制作教学[J]. 问答与导学,2019(31).
[6]谭玲.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J]. 小学生(中旬刊),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