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塑造美好心灵

2022-05-30 11:46杨波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情操美育诗词

杨波

日常教学中,笔者时常发现某些学生在外貌打扮方面無法做到依据场合穿得体的服装,在学校等场合身穿一些过于奇异的服装,是对老师同学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些表现正是学生审美认知偏颇、审美趣味浅薄、审美情感冷漠的表现。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在美育上出现了问题。

唐诗宋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最美好的精神品质。教师要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载体,有效开展美育,引领学生品读经典,感知古典诗词的文学之美、艺术之美、思想之美、境界之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把学生塑造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美好心灵的人。

一、构建良好的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通常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首先通过视觉听觉感知,然后上升到知觉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审美感知);进而把感知到的表象加以改造重组,构成全新的意象(审美想象);当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外射到审美客体上时,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审美情感);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形成整体的把握和领悟(审美理解)。这便是常见的审美的心理过程。

教学过程中,诵读是构建良好的审美心理的有效途径。唐宋诗词中有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佳作,学生在诵读中依靠视听感受自然之美,感知诗词的意蕴情境,并由此形成带有明显个性化色彩的印象,与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由物及物由物及人,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就会产生喜悦、悲伤、愤怒、忧郁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形成对审美客体的理解,美的享受得以升华,进一步获得精神满足。

例如,诵读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名篇《山居秋瞑》时,学生仿佛看到诗人笔下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这些声、色、动、静相结合的清秋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景,宛若看到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恬静而优美,学生感知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清幽、淡雅、明净之美。诵读诗圣杜甫的《江村》时,学生头脑中浮现的是初夏的风景,浣花溪畔,江流绕村,妻儿相伴,其乐融融,诗人纵情抒怀,愉悦之情跃然纸上,学生感知的是宁静、闲适、恬淡、温馨的生活雅趣。诵读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学生从视觉、听觉和嗅觉感受到夏夜的山村风光,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学生感知到的是恬静自然,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名家范读,在范读过程中通过语音、语调、语速、节奏、情绪、情感等变化把学生带入作品,引入情境,感染学生。学生朗读时,教师可领读、齐读,甚至配乐朗读,唤起学生对诗词的想象,激发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不断体味、感悟、积累。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品味诗词的神韵,纯洁灵魂,丰富精神。没有由外而内的美的汲取,就没有由内而外的美的表现。诵读诗词让学生内心安宁,对“什么是美”形成一种认识、一种态度,并内化为比较稳定的认知,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

二、培养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审美鉴赏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审美主体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对审美对象品评的能力。审美创造是审美实践的最高境界,一切审美活动在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审美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入木三分的精彩讲解,从鉴赏“美”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经历、作品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学生厚积薄发,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完成审美创造。

诗词之美,在于意境,如诗如画如临其境。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注重引领学生体悟诗人对平常事物的细致观察后发现的美、感知的美,学生领会意蕴,与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充满愉悦,唤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颇具盛名的描写西湖的七律,处处透着春的气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的点睛之笔至今广为传诵。诗人通过仔细观察,捕捉到了西湖春色中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春的生机,将早春的西湖描写得春意盎然。而“渐欲”和“才能”是诗人观察时的感受,这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再如,宋代杨万里的《小池》,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诗,诗中描绘了明媚的初夏风光,朴素自然。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为历代传诵。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诗人精细地观察、敏锐地发现,既是对大自然的颂赞,更是对生命的颂赞。可见,创造首先表现为发现,而发现离不开观察。

美源自灵魂深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追求,就会用美的眼光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愉悦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生活的热爱、生命的热爱。

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认识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注重挖掘诗词中的情感因素,指导学生充分感受诗词中高尚的品德、思想、行为,区别真善美、假恶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乐观自信,对理想执着追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逆境中依旧倔强而旷达;陆游的一生始终把个人的生活目标、抱负理想与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国精神和战斗激情洋溢在他的整个生命中……这些诗词内容和诗人们的经历揭示了人生意义、人生哲理,体现了精神力量、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崇高的理想,在心灵上积淀人类道德的精华,形成高尚恒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追求。

此外,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积累审美经验、丰富审美情感,在审美实践中进行美的鉴赏和领悟。学生受到美学、文艺的感染,心灵得到陶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长久。

经典诗词是获取知识的宝库,当学生学习这些经典诗词,感知诗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洗练自然的文字美、深邃高远的境界美,不仅身心愉悦,而且润泽陶冶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情操。

美育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以古典诗词为载体加强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求真、向善、尚美,为美好的人生奋斗。

注:本文系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3173)的阶段性成果。

(焦  佳)

猜你喜欢
情操美育诗词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