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华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是一项具体的数学知识,也不是某项特定的数学技能,而是对学生学习数学所需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总体概括。当前,教育界对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解释主要包含六个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以及数据分析。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提升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学综合能力逐步提升。
一、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理科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更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许多小学生而言,抽象思维是他们的短板。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时期,更容易认识与理解具象化的事物,而难以将抽象的事物在脑海中以具象化呈现出来。同时,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常常习惯于将知识点直接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将抽象的文字概念具象化的思维过程,使得抽象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影音视频具象化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构建由抽象认识过渡到具体理解的思维桥梁。
以题为例:有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被涂成了蓝色,后切割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有3个面再被染成绿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感觉到十分棘手,不知如何思考,也不知该如何下笔。如果教师在讲解这道题目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向学生动态演示大正方体的切割提取,那么便把抽象的思维向学生具体展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屏障,拓宽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了数学抽象思维的形成。
二、设置有效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体系,而且有助于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的发展与选择,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使自己的认识有规划、有条理。可以说,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面对自己难以解答的问题时,思维总是较为混乱,缺乏理性的顺序。因此,教师应当帮助他们在面对难题的过程中理清思路,透过表象看本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想要让学生有层次地思考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通过相互关联、逐步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让问题的难度层层递进。
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为例,在学到圆柱体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说一说圆柱体的特征,等学生给出充足的答案之后,我再提问学生:“想一想,你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圆柱?”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很多地方的柱子都是圆柱。”于是,我顺势问道:“为什么要用圆柱做柱子呢?圆柱体有什么好处和用处呢?”学生立马想到,圆柱体没有棱角,安全性好。圆柱比立方柱看着更舒服,给人比较温和的感觉。圆柱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整体的摩擦系数小,不容易被风化和损坏。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路径,让学生充分运用逻辑思维,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答案。
三、注重渐进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从来不是让学生只会应试,而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用理性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眼光理解世界,用数学语言描绘世界。同时,数学知识不应当是孤立的“点”,而应当是连成一片的“网”。基于此,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真实的探究场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要遵循两种特性——渐进性和合作性。首先,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详细地将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充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其次,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效率,教师应当在构建数学模型时遵循合作性原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的合作探究,通过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更为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
直观想象能力,是指利用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图形的直观表现,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并探寻其中的规律,利用以图形理解为主的空间形式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培养的起点,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把握机会,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培育中,学生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地位,教师则发挥主导地位,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给学生充足的耐心、时间与引导。
以“圆锥”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先给定“圆锥”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进行感受,并且动手画一画。在学生对这一图形有了基本的熟悉与了解之后,给定学生特定的条件,让学生依照条件进行绘制,感受高和底面的变化会对一个图形产生怎样的影响。
五、巧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水平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必要能力,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准确率有着直接联系,也是小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家长常常会因为学生的计算错误而无可奈何,认为这是“不应当出现的错误”。但其实,面对学生的计算错误,教师和家长既不能轻视,又不可回避,应当通过分析归纳,判断出学生的错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小学数学的计算错误常有两大类原因:
第一类原因,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便是粗心。然而,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粗心,便不对学生的错误予以重视。粗心常常反映出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在计算时坐姿不端正,并且三心二意,这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家长和教师应当及时予以纠正。而有些学生在计算时经常喜欢心算,因此频频出错,这就是学习方法的原因,教师要及时给出建议。
第二类原因,是学生对运算规则或基础知识的掌握仍存在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中,面对整数乘以分数的情况时,会用整数去乘分数的分母,这样的错误就不是粗心导致的,而是由于学生对分数及其运算的概念仍存在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提高并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六、设计统计任务,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是数学学习中一项很重要的实践能力,数学知识产生于现实生活,同时服务于现实生活。当数据孤立存在时,它们只是一串没有价值的数字,而当数据经过分析加工得出结论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界时,数据才有了魅力与意义,发挥了切实的作用。统计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合适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意识、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使数学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为例,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调查的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采访,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绘制扇形统计图,得出结论。有的学生将“同学们喜欢的运动”定为采访问题,有的学生则就“家庭出行方式”进行深入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扇形统计图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设置有效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注重渐进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巧用“错误资源”,提高學生的数学运算水平;设计统计任务,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