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晴晴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整个成长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要想学好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素养。道德与法治是学生连接生活和社会的重要课程,而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因此,要想使道德与法治贯彻到学生的生活中,就要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教学内容启发性的设置、体验式的收获、思辨式的提升,从而使小学生能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灵活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一、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性质把握不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增进法治意识,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和法治素养的养成,着眼于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所以,围绕学科性质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较为老套的额外知识补充上,并且现阶段我国教育目标一直鼓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将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以及核心素养融入课堂中。但是如何融入以及融入的质量,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教学缺乏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接受知识的速度以及接受知识的难易程度都与学生的能力有关,学生接受知识难度范围越大,则能力越强。现阶段,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而这使教学的差异性以及因材施教完全被隐没。小学教师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则可能会使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比例分割越来越明显,从而使班级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对小学生未来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三)教学忽视学生的特殊性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单一地设计教学活动,从众性地创设情境与话题,以解决课本中提供的共性问题,而往往忽略掉课堂中学生真实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共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但特殊的群体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特殊性,并没有将学生放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中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并不能真正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程度有待提升
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没有完全受到重视,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学校管理者认为,小学课程较为简单,只需要教师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但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德育知识融入其中,对课本知识进行解读就可以了,还要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达到这一教学要求。
二、高效课堂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课堂的运行效率,直接决定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课堂的效果直接決定学生融入课堂的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吸收的多少与快慢。在一个完备的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大脑一定是高效运转的,并且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将知识吸收到大脑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当课堂成为一个高效的课堂时,课堂、教师以及学生整合为一个整体,也就不会有学生反映课堂枯燥、课堂漫长的现象,学生会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来面对课堂中教师提出的内容以及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最终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的实践意义,而不是为了建构高效课堂而简单建构。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的建构首先要具备的一点就是,学生在上课期间要达到思维快速转换的能力,高效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高效课堂进行的过程中会设置角度的问题,并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并且引导学生快速思考问题,快速回答问题。因此在高效课堂下进行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考思维,为学生构建多维度的思维模式。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在学习中渗透正确的思想即可。但是随着学生年龄阶段的增长,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的难度也会随之增长。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正确思维,为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能力。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一)核心素养进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倡导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而学生需要养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则主要是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课本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自身修养,以及如何正确维护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课本的知识较为简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一般都是针对课本进行教学,围绕课程内容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课外延伸,这样单一的教学,不能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开展高效课堂时,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课堂内容联系上。
例如,在“感受生活的法律”一课中,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正常生活中就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节课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又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生活习惯的最佳阶段,因此教师在本节课中如果能够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那么对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在高效课堂的创建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的法律,更多的是要将本节课的法律与道德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中要想保证课堂的高效进行,将核心素养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引导学生的发言内容能够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段有关法律与道德的实例,然后设置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如在该种情况下学生应该怎么做,引发学生思辨。教师要注意自己设置的题目以及选择的内容要具备启发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特点,最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法律为基本,以道德为底线,正常有序地进行生活。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建构高效课堂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脱离教育的根本目的,既能使学生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又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使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堂,并能够从中体会其趣味性。
(二)把握学习核心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一直困扰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学习主题的核心、学习内容的精髓、学习目标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可以开阔思维和视野,了解更广、更深层次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关系到教师教学效率以及课堂质量,要想使社会核心价值观真正贯彻到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就务必要创设多维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知识的真实性。相较于其他科目,道德与法治课程更需要丰富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普及有关学生生活的常识,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兴趣。
例如,学习“维护公共利益”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懂得愛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做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公共场所运动器械入手,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把这些运动器械拟人化,引发学生的兴趣,借助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初步辨析个人与公物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通过这一个放大的事例看到生活中像“消防车道停私家车”“随意挤占人行道摆摊”“公共活动区域占为己有”等现象,联系生活实际,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真正明白维护公共设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讲述在公共场所中发生的各种小故事,从而使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紧凑的课堂节奏也会使课堂效率以及质量大大提高。
(三)关注学生“互学”,培育担当意识
同伴之间更容易产生默契,达成一致,因此课堂上充分利用好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更好地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带动学生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感染力,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以平等的方式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并进行思想的碰撞。同龄学生互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站在同一高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听懂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讲解,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例如,学习第五单元“防御自然灾害”一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公共关怀精神和担当意识,教师创设情境,提供学校平面图,确定地点,让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设计“逃生路线图”。刚开始先是由个人单独设计,小组内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选择“就近原则”逃生;有的选择“合理分流原则”逃生。当教师再次抛出问题,提出如果两种原则只能选择其一时,学生刚开始沉默了,后来他们不约而同地与身边的小伙伴开始讨论起来,慢慢地一个小组的学生围成一个圈,时而比划着自己手中的图,时而为同伴竖起大拇指。通过思维的碰撞,他们意识到在公共场所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仅仅是这个公共场所中的一个个体,当有危险发生时,我们考虑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安危,更应该关注到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四)关注真实需求,建构高效课堂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意识,以及知识、情感、价值观念多方面结合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领悟能力有所差距,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要制定教学目标,并且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出来。很多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只是从情感价值、知识与技能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目标进行安排,但往往忽略了在这个课堂群体中的特殊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困惑和需求。如果教师还是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进行授课,就容易忽视这一部分学生,致使他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出现每节课都按时上,但是学生的品性却没有变化的情况。所以非常有必要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这时我该怎么办”一课时,我们要认识到生活中不仅自己要快乐,积极向上,还要积极影响身边的人,给周围人带来快乐。在这样的教学提示下,课堂上教师可以找一找身边的开心果,结合事例说说做开心果带来的快乐。但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他很热心,喜欢凑热闹;他也很幽默,喜欢跟同学们开玩笑,但是同学们却不怎么喜欢他,甚至不愿和这样的孩子做朋友。为了让课堂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关注到这一部分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个调查问卷,话题就围绕“你觉得自己是个能经常给别人带去快乐的孩子吗?你都做了哪些事让别人感受到快乐的?你有没有过自己觉得已经很关心别人了,但是并没有给他人带去快乐甚至让结果越糟糕的经历?”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我们就能走近这一部分学生,了解到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认识到关注他人需求时,不能自己认为是好的做法就能带给别人快乐,从而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与事,选择恰当的行为与处理方式,给他人最需要的关心,发展学生的辨析能力。讨论栏中也涉及思辨点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情境下如何做,才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感受。
四、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于教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知世间的冷暖,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还能让学生在社会中有序生活和学习,而学生只有在积极乐观的状态下学习,才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学为中心,素养为本”,掌握思政课教材的精髓、实质与核心,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让一位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的思政教师培育有素养的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专心学习和课堂实践中成为专业教师,让课堂指向核心素养提升,以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课堂成为学生思辨力竞相迸发的舞台,让学生成为情感充沛、灵动丰富、热爱生活、有道德、会思辨、守规则、遵法律的文明公民,用心实践,努力打造有意思、有意义、有力量的德法课堂。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