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平
摘要
跨界融合是践行2022年版新课标、深化语文新课改的重要样态。本文以统编语文八(下)《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为例,通过跨界融合,引领语文教学价值,拓展语文学习资源,变革语文学习方式,实现语文教学评价的多向互动,从而更好地达成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2022年版新课标 跨界融合 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并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课程,而是聚合了丰富的文史哲等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科学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由此可见,综合性、实践性、整体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育人为本、立足素养、相互渗透是语文课程的实施路径,跨界融合也必然成为践行语文新课标、深化语文新课改的重要样态。
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八(下)《梦回繁华》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构建跨界融合的课堂模式,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合提升,从而更好地达成2022年版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一、跨界融合:语文教学价值的高位引领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来看,需要跨越的是知识本位之界,需要融合的是素养构成要素。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围绕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目标体系,减少零碎的孤立的目标,发挥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需要在课程目标的统整引领下,打破原有的局限于语文知识(技能)学习的狭隘格局,实现语文学习目标之间的动态融合;站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高度,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代精神、文化自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语文学习和生命成长的同步谐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科育人的摇篮,成为形塑思想、培养习惯、提升素养的高地。
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围绕课程目标,针对具体的学情,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具体清晰地表述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构建“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位一体、彼此贯通的目标层级体系,以此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整体性和可行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往往呈现出低阶性、孤立性和模糊性特征,正像崔允漷先生所说:“层级化的目标体系,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尚没有真正‘树起来,教师目中无人,学生或被视而不见,或根本未被发现,成了教师心中‘熟悉的陌生人。”关注“人”的整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应成为我们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
回到《梦回繁華》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来,在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初步设计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圈点批注,赏读词句,说说《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概括“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2.再读文本,揣摩语言,谈谈你对“梦回繁华”的理解,培养“基于文本整体系统”的语文阅读思维。
3.联系时代,观照生活,议议你心中的“盛世”,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印象最深的“盛世繁华”。
这样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观照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功能,把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融于一体,努力体现育人理念、课程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实现了语文教学目标上的跨界融合,遵循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跨界融合:语文学习资源的有效拓展
1.基于学生,在全人视角下看《梦回繁华》
《清明上河图》作为国宝级的艺术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寻找与之相关的课程资源,从政治、历史、社会、艺术、自然科学等角度,发现其“不朽”的内涵所在,领略其独领风骚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从“人”的视角来看,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目中有人”,关注《清明上河图》中的各色人物及其生活面貌,进而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特点,体会“梦回繁华”的深层含义。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切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体验,呵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想象力——这是我们尤其要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例如,学生中有很多绘画爱好者,他们对绘画的理解往往超越了教师。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绘画作品引入课堂,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如此,学生会还给我们无限精彩,语文学习的天空将因此而绚烂多彩。
2.基于语文,在学科视角下看《梦回繁华》
我们要坚持“语文+”的基本方向,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学生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语文+”的资源支持体系,寻找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在语文和其他学习资源的相互渗透中,回归语文生活,促进语文学习,实现学科育人。
三、跨界融合:语文学习方式的生动变革
2022年版新课标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突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整合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推动语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深度变革。”在促进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应渗透跨界融合的理念,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情境,开展听说读写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梦回繁华》最本质的特点是用精炼典雅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不朽名作“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的艺术特点,再现北宋宣和年间“繁华”的世态风情,同时也表现了“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内心意绪。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是突出“文艺性说明文”的文本特质,以及体会“梦回繁华”的作品意蕴。围绕这一文本特质,我们可以选取的跨界支点是两个关键词:一是“繁华”,二是“梦回”。“繁华”统领内容,“梦回”指引意趣。教师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1.时空跨界,再现“繁华”之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播放电视剧《清明上河图》片段,结合剧中所展现的宋代市井生活的繁华,以及张择端呕心沥血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剧情,引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北宋社会盛极一时、崇尚美学的时代特征,以及生活其间的张择端内心深处的隐忧;让学生带着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切入文本,有利于学生从时代社会的角度,全面综合地理解文本和历史。
2.主体跨界,揣摩“繁华”之言,建构知识意义
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过程中,教师插入播放舞剧《只此青绿》中“展卷人”的角色片段,帮助学生揣摩其姿态语言,体会舞者展示中国灿烂文化时内心的自豪。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以“展卷人”的视角,勾画文中关键词句,在品读揣摩的过程中,概括文本内容,提炼“文艺性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以“展卷人”的身份角色,分别抓住“回首故土,梦回繁华”,以及“汴京近郊”“汴河两岸”“汴京市区”等关键词,向同学推介《清明上河图》的作品主旨、画面内容和艺术魅力。这一设计着重引导学生揣摩品读语言,扮演好“展卷人”这一角色,充分体会文本语言四字一句、大气磅礴的特点,并运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进行角色朗读——一方面,发现“文艺性说明文”渗透人文气息、语言优美典雅的特点,建构关于“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另一方面,依托文本,化身“展卷人”,走近张择端,了解大宋百业兴盛、人潮涌动的市井生活,在生動淋漓的工笔细描中,在整齐铿锵的抑扬诵读中,品味“盛世豪情”,彰显“大宋气度”。
3.学科跨界,细品“繁华”之味,拓展语文思维
在聚焦文本特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以“梦回”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跨媒介学习,发展语文思维,尤其是比较、综合等高阶思维。跨学科学习是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的六大任务群之一。“跨学科学习关注课堂内部与外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建构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空间”。学生通过以下几个学习环节,可以从其他学科角度,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及蕴含其中的“梦回”之韵。
(1)欣赏歌曲《清明上河图》,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感受。
(2)简介“散点透视”的构图艺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其特点,进一步品味“梦回繁华”的意蕴。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创作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链接作品:元代画家赵孟
(3)链接关于“汴河”的古诗词,体会“梦回”。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在上述学习环节中,我们始终引导学生围绕“梦回”两个字,从音乐、美术、文学的角度,感受“梦回”中蕴含的自豪、眷恋、隐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回首故土,梦回繁华”一句在全文中的纲领性地位,体会张择端的创作初衷,也为后面的思辨学习做了铺垫。
4.活动跨界,文化延伸
通过走进博物馆、推介家乡文物等主题活动,教师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和实践园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畏历史、尊崇先贤的美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终极目标。
四、跨界融合:语文教学评价的多向互动
在语文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跨界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跨界融合。应打破教师单向评价的格局,让学生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在自评和互评、多向互动的评价机制下,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梦回繁华》一文学完之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写的《文物推荐词》,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得失体会。二是评价指向的跨界融合。评价应指向“育人”目标,通过线上线下、口头书面、问题探究等作业方式,延伸评价的促进作用,让评价和育人更好地结合起来。例如,请学生结合当代生活,写写画画“我心中的盛世画卷”。在开放整合的评价体系中,通过这样的作业,考查学生整体综合的语文能力,实现评价为育人服务的根本目的。
当然,我们在实施跨界融合的语文教学变革中,还是要坚守语文的学科边界,彰显语文的课程特点,让跨界融合成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南校区)